分享

平山郁夫:一位日本画家的丝绸之路情结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5-06

11-28 15:13 来源: 中青在线

平山郁夫,一位在少年时经历了广岛原爆的日本画家,以毕生精力收藏丝绸之路相关文物,这些艺术品又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11月2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全景式展现了丝绸之路近三千年的历史面貌。

海报

展览展出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收藏的200件(套)藏品和1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通过古代文物与当代艺术创作结合的方式,讲述了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世纪之间,欧亚大陆围绕陆上丝绸之路上演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各文明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鉴。

1930年,平山郁夫出生于气候宜人的濑户内海的生口岛上,这个小岛隶属于广岛县濑户田町,现在的尾道市。在太平洋战争白热化的1945年,正在读初三的平山郁夫,被强迫勤劳动员到陆军兵工厂劳作,在广岛原爆中经历了九死一生。他路过被烧成了一片焦土的原爆核心地带,一心只想着回到家乡的小岛上。这段残酷的战争经历,促使平山郁夫此后的创作一直以佛教与和平为主题,并且一生致力于文物保护活动。

敦煌莫高窟,纸本水彩,平山郁夫1991年

16岁时,平山郁夫进入东京美术学校(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预科学习。毕业后与后来的妻子松山美知子一同,进入改组后的东京艺术大学做助手。1959年,他凭借以玄奘西天取经为灵感的《佛教传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树立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平山郁夫长期致力于协助敦煌文物的保护,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场旅行,开启了平山夫妇的收藏人生。二人的足迹遍布中东、阿富汗、印度、中国西域等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此后,在长达数十年的中亚、印度等国的艺术文化之旅中,作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的他,在战乱冲突地区保护文物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金。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的收藏,涵盖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几乎所有领域、地区和时代,以犍陀罗佛像、货币为代表,从地中海到西亚、东亚,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包括雕刻、绘画、金属加工品、玻璃器具、染织品、饰品、书籍等在内,共计1万多件。

红彩巨目纹陶杯,希腊 雅典,约前530年

牛形陶器,伊朗西北部,前1200—前800年

狮子装饰玻璃银杯,伊朗,前7—前6世纪

天马形来通杯银,伊朗,公元前4世纪左右阿契美尼德王朝

佛塔形舍利容器,犍陀罗,公元2~4世纪

本次展览按照展品所属地域,分为“伟大的海”——文明交汇的地中海、“四方之王”——两河流域与伊朗地区、“宙斯·佛陀”——文明交融的中亚与印度、“东土惊鸿”——丝路东端的景象等4个单元。

敦煌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镇,也是西来货物和文化进入中国腹地的重要节点。平山郁夫自20是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数次进入敦煌访古,并留下大量绘画作品。这些画作,展现了敦煌艺术的灿烂、多元文化的并存,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此次展览是继“中日韩三国绘画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日本文博界的又一次重要合作,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展览将展至2019年2月14日。

作者:蒋肖斌

责任编辑:张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