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志安:老鸟是个天才

 千岛纯野 2019-05-06

文 / 王志安

那天,天翼兄跟我说这个事儿(赏析老鹏小品展)的时候,我没多加思索地答应了下来,因为老鸟跟我很熟,应该算是老兄弟了。我其实都忘了当初跟老鸟第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有点记不起来了,好像是好几年前书法报有一个年度书坛新秀的比赛。那年的比赛还是很有趣的,不像现在很多的书法现场比赛的火药味儿很浓,我们当时更像是朋友之间聚会。

大家那天晚上都没考虑说第二天早上还要现场比赛,都喝的很尽兴,像江西的刘建中,喝了很多,最后还是我把他扶回房间的。当然我们什么事都没发生,因为我们的性取向都很正常。

我这几天都在忙上课,所以这个事儿虽然答应下来,但是其实还没有去认真看那个老鸟的作品。因为我们确实太熟了,平常对各自的作品风格等等之类的,都非常的熟悉。还有,我说了,我那天去南京参加老鸟这个展览,主要是去看朋友,然后墨社一帮兄弟聚会,当然还有点点。但在快临近“手撕老鸟”之前才发现说这活不好干。长升说,拔毛不?我说这咋拔呀,老鸟毛都快没了,再拔就没了所以咱们仁慈点,晚上就不要太激烈啊。

谁刚刚说我毛快没了!

为什么说这活不好干呢?如果是点评很多人的作品,每个人风格等等都不太一样,这样还有很多的内容可说,但是点评一个人的那么多作品,这个在难度上就比较大了,似乎翻来覆去翻来覆去说的都是那几句话,小楷灵动、行草流美、魏碑方峻、篆隶朴拙,似乎就这几句就能把老鸟的整个小品展览的书体全部说完了。所以我自己想一想好像也没什么意思。要不然我们晚上的就从另个角度来谈吧,借助老鸟展览上的这些作品,我们来谈一下有关于书法小品的创作吧。

古代的书画作品呢其实尺寸都不是很大,大部分都是小品,这个去各地的博物馆里看一下就知道。因为我不是专门做这方面考据的,所以也只能说个大概,可能是古时候这个造纸技术还不够成熟发达,所以我们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小作品,尺寸都不大,好多作品的高度特别是明朝之前很多作品的高度都不是很高,比如很著名的赵孟頫洛神赋,或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高度都在23厘米左右,长度都还是拼接而成的。当然有一些宋元绘画作品是大轴竖幅,它们是怎么样的我确实没研究,不敢多说。所以古人的书法作品大件的都是以手卷和册页的形式出现。

大概十年前左右流行书风盛行的时候,大家都拼命地写大作品,八尺丈二等等,说不好听的有点傻大黑粗,我们现在如果再回过头去翻看那时候的作品集,会感觉说真的很粗糙,耐看的东西不多。近几年小品的盛行,我觉得跟两个方面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小品它小而精,非常的雅致,小品的创作更能体现书写者的书写功力和整体审美观。二是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对于房子的装修品位也在逐年的上升,书画小品非常适合现代的套房装修。所以我常常说,这样的小品你既可以把它当作很有品味的艺术品,也可以把它当做很有档次的装饰品,重点是还不贵,普通阶层也能接受。

扯那么多,我们好像跑题老远,老鸟的小品到现在一件都还没点评。因为本身我跟他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我只会写个小行书,其他的什么真草篆隶呀统统不会,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啥都会的人还真不好点评,就像面对一只刺猬、豪猪或者缩成一团的穿山甲、乌龟啥的,无从下嘴啊!

上次在研讨会的时候就说老鸟首先是个天才。据他说,以前是写网络小说的,这一点我还是相信的,因为这家伙的嘴真能扯,我估计很多人也都有领教过。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人聚会,喝完了回到房间里面聊天,结果我们几个都已经睡了一觉醒过来了,发现说他还在聊,那个坐在椅子上听他讲话的朋友也快崩溃了。至于他怎么走上书法这条路的我还确实不是很清楚。

我一直认为这个北方人写大字很有优势,特别是大字的篆隶,总会透出我们南方人怎么都达不到的那种气,中原毕竟是咱中华民族的源头和魂魄。老鸟以前似乎也是写大字隶书出身的。但是总体来讲,他现在的东西已经少了北方人的很多气质,而更像是一个南方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住在南京的原因,江浙自古以来盛产美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一条软绵绵的秦淮河,所以他现在笔下有脂粉气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可以说老鸟的书风这几年来成熟了很多,而且杂糅了很多东西,你看他在个展时兰亭会大门口很显摆的那件“一意鸟行”的作品,里面大概有近百个帖吧,博杂这方面他确实把我们甩的很远了,这当然也跟他这几年经常跑东跑西地教学有关系,不像我们都是关在书房里面写字,所以他的某些眼界可能还是比我们高的。老鸟近几年来的行草书并不是贴近二王,而是更趋近于晚明书风,黄道周、倪元璐、八大再加一点点宋人意趣。

评论一个书家要溯本求源的,哪有直接撕的道理。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学习某家也必须要先研究他的书学来路



这件题拓很奇怪,我居然感觉说某些东西居然有点类王卫军,可能是在用笔上有一点点。不过这件小品我们仅从章法上来讲后面落款的部分稍微拥挤了一点。主要是正文第一行空太宽了点,所以如果我们写的时候正文如果再往上提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距离可能这个整个感觉就会更好一些,毕竟上面离这个拓片的那个地方还有很大的一个空间。



这件作品因为我没有注意这个原作是不是一个横向组合还是一个纵向组合不太清楚,至少它是一组作品,这件作品可以说是属于老鸟比较得意的一件,整件作品的行气和空间布局、疏密,粗细长短的对比都做得非常好。我们可以很确切地看到老鸟在作品当中的用笔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拿笔的姿势,我相信大家对他拿笔的姿势应该都很熟悉。这在以前书法课上面是要被老师打手板的。如果按照很规范的五指执笔法是写不出这样的线条来的,另外在这里要特别指出老鸟一个错误,里面有一个字写错了,暮雨萧萧子规啼,不是春雨,哈哈。


这件作品,那是典型的属于两段式的小品形式,利用中间的红色砖拓隔开的,所以通过这件小品我们可以再次印证老鸟在创作的时候是没有像有些人先草拟一下章法的,他基本上就是提笔就写。所以体现在这个后面还是有点太挤了,而且你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上面老是喜欢空那么一点点。如果把正文再往上提一两个字那他就不会出现后面没空间挤在一起的情况了。当然这是吹毛求疵,老鸟这件作品已经很不错了,整体格调都相当配这篇文章,我觉得王羲之写湖心亭看雪都不一定比他写得好。



这件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成功的一张作品,因为它分隔成两部分,但是上一个部分跟下一个部分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所以就不会出现像上面那个小品那种情况。

另外我要补充一点就是,你们虽然在学习老鸟的章法,但是每个人因为字的风格不一样,所以运用章法的时候不能照搬。

比如说像这件的章法我个人感觉说老鸟运用的还是很好的,但是如果用我的风格去写这种章法的话,可能就不太适合。


这点横幅作品采用了宋元手札的一些章法,古人写手札换行是有讲究的,但是我们现在毕竟不是在写书信,而是在是写作品了,我们也只是学习他这种长长短短的一种章法处理,他这件作品我觉得长行都是一行会显得稍微单薄一点,其实长的可以两三行。短的又太均衡了一点,如果再大胆的做一些错落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


苏轼《渡海帖》

大家可以参看一下苏轼的《渡海帖》这样的处理的话,整个会显得更丰满一点。

打个不好听的比方,叫做明明是a罩,却非要套个c罩,里面空气太多了,没填满,不够实在。


这件一定要发,这个是老鸟抄的古代情诗,我估计是七夕的时候写给他老婆的。这件我觉得说里面有真情实感,所以写得特别好。反正也是发誓级的,此处有闪电。

另外大家看老鸟作品行气的处理,它实际上是通过一些折线来完成的,特别是竖画,他基本上都不写的直溜溜的,都是要稍微拐几下,就好像喝酒喝完之后不直接老实回家,都要东拐西拐的。所以他的整个作品的这个跌宕起伏。

王志安,男,1977年3月生,福建省南安人,民革党员,南安市政协文史委员,南安市第七批优秀拔尖人才,中国书协“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三明学院书法研究所研究员,宜兴市书法院研究员。

获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数十次,其中获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最高奖、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最高奖、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作品展最高奖、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展最高奖等。


王志安书法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