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问: 谁是主持界最会说话的人? 答案很有可能是:撒贝宁。 为什么? 作为响当当的北大法律系才子,撒贝宁的专业知识自然没得说,而他主持时每一次高情商表现,都让人墙都不扶就服他:太会说话了! 据说有一次上节目,撒贝宁被主持人要求,现场打电话给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借钱。电话一接通,撒贝宁直奔主题:“你能不能借点钱给我?” 董卿也没墨迹,直接问“借多少?”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开口呢? ——借500?啊,没有?那300也可以吧。 而撒贝宁的回答却非常艺术—— “那就看您的人品了!” 这个回答虽然只有短短8个字,但把一个比较尴尬的人际关系化解得有趣而艺术。 董卿显然也是高情商,于是言语也开始逗:“那就100?好像有点多了吧,那就50?” 小撒立马回击:“连100块都不给我?” 两人你来我往,让现场笑声无数。 从中看出,两个人的情商都非常在线。 撒贝宁的情商表达还体现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该退时婉转,该进时直接。 在《开讲啦》节目中,有一位外国朋友故意“刁难”他,问他:“你有一个外国老婆,怎么你的英文还是这样呢?”言外之意就是差。 小撒幽默地回应说—— 这跟我的意愿有关,我一直是把中文推向全世界,当做是我的目标。 这么机智的答案,难怪粉丝称他是“芳心纵火犯”。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像撒贝宁一样会说话,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说话这件“小事”,看似谁都会,但事实上,99%的人真的不会“说话”。 因为“不会说话”,你是否吃过这些亏?
会说话的人,才“好命” 12个极简表达模型,让你好好说话 他叫冯殊。 最为大家熟悉的身份是cctv-1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除此以外,他还担任过cctv证券资讯频道《领军人物》《财富论坛》主持人,也是腾讯、pptv特约评论员。 主持经验十足的他,获得一系列荣誉和主持大奖,如第二届中国“十佳电视主持新星”、第五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总决赛铜奖等。 由于口才出众,他经常受邀作为嘉宾参加综艺节目,如CCTV1“我们有一套”嘉宾、CCTV1正大综艺“墙来了”嘉宾、深圳卫视《大娱乐家》嘉宾、湖北卫视“饮食生汇”嘉宾等。 作为一名靠说话为生的人,多年来,他身边已经有数以10万计的学员,学习如何好好说话,听过冯殊课程的学员,留下了雪片一样的好评。 ![]() ![]() ![]() 因为他们发现,冯殊的说话模型,好学又好用。 比如,一个学员阿超此前很苦恼,他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因为资格老,领导让他带新人。 但他给新人提修改意见,别人显得不太高兴。 如果不提意见,就得阿超吃闷亏,自己吭哧吭哧改半天。 冯老师分享给他一个超好用的小工具:“三明治沟通法则”。 利用这一法则和同事反馈意见,或者提出批评,不仅不会得罪人,别人还会乐悠悠地去改正。 阿超听后,立刻就明白了: “三明治法则”是指——上下两片是轻松的、可口的面包,而中间的肉饼是富有营养但有点难以消化的蛋白质——这部分就是你想真正表达的信息。通俗点说,就是以下这个模型。 下层面包片:表达欣赏对方做得好的地方; 中间薄肉饼: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上层面包片:相信对方会做得更好。 比如阿超现在要给新人小林的方案提意见,可以运用“三明治法则”这样说: 1)小林,文案你下了不少功夫吧,全文很流畅——下层面包片,先表达欣赏。 2)方案中第二部分,如果能加些具体的案例,会显得论证更充分——中层肉饼,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3)改动一下,这个文案就更加完善了。——上层面包片,提出要求、表达期待对方更好。 这样说话,是不是让对方听起来舒服多了,更容易接受修改意见了? 阿超听完之后,如释重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我说话没有太多天赋,但用这样的表达‘套路’去思维,套用在各个场合,我也能做一个会说话的高情商人士。” 他从不会说话、甚至有点口吃 到与撒贝宁同台机智对答、成为著名主持人 经常有学员对他说:“冯老师,真的很羡慕你,这么有沟通和表达的天赋。” 事实还真不是这样。 冯殊从小并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甚至可以说,有点内向。 年幼时不仅内向还口吃,不愿意跟人交谈到了一种近乎“自闭”的程度。 小时候一次全家聚会,家长忽然发现7岁的他不见了,到处寻找,最后在冰箱后面的后的角落找到了人。一问原因才知道——他害怕跟人说话,于是选择躲起来。 改变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 姨妈带他去听了一场比赛,这场比赛是一场讲故事比赛,台上的演讲者妙语连珠,让全场的观众纷纷赞同鼓掌,让冯殊第一次产生了“我也要做一个会说话的人”的想法。 他开始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 高中3年,除了完成学业,他跟着一位名师刻苦学习,努力精进自己的表达,从发声训练到语言表达。 终于有一天,这位名师说:你可以去试试考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学院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高考那年,经过“万里挑一”的选拔,他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本科,开始了4年的专业训练。 这样的他应该无往不利了吧? 然而,初入职场时,还是遭遇了一次滑铁卢。 当时,冯殊有一件急事需要找领导签字,然而领导办公室一直在接待客人。 他不知道是推门请示好,还是等一会才合适。结果,足足等了3个小时。当领导看到是一份紧急文件,劈头盖脸就问:为什么不早送过来? 这件事让他意识到,光有好的表达还不够,还需要在合适的场合灵活、自信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哪种场合要随机应变、哪种场合需要圆润中庸,都考验着一个人说话的水平。 他开始看各种跟表达、沟通有关的书籍,同时学习心理学知识,毕竟好好说话的前提,是要洞悉人心。 他把自己的钻研和大学期间的科班训练综合在一起,把说话当做一门系统的学问进行梳理和总结。 这个时候,正好第五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总决赛开始了。 冯殊决定小试牛刀。一开始还有点紧张,可上了讲台,当开口演讲不到几分钟,台下就沸腾了。 过五关斩六将,决赛舞台上,主持人撒贝宁和他同台。 为了活跃紧张的气氛,前辈撒贝宁幽默地调侃说:“为什么我老记不住你的名字,是不是因为你的主持风格没有特点?”正常情况下,这句话挺让人尴尬的。 而冯殊当下机智的回答引发了全场大笑:“我觉得不是吧,估计是因为我叫冯殊(冯叔),你怕每叫我名字一次,我一答应,你就被我占一次便宜。” 全场又一次爆发出热烈笑声和掌声,那是对一个选手快速反应的最佳肯定。 最终,他获得总决赛的铜奖。 以前,他经历过不会说话的苦 现在,让10万+学员成为会说话的人 表达从来就不属于谁天生就有的素质,它里面有技巧、有套路。 如果掌握这些说话的技巧和方式,渐渐地改善的是思维方式,从而彻底转变了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你会发现,成功其实很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