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绝句的创作

 湖南周慎 2019-05-06

​绝句的创作 

 绝句亦称截句,有人以为绝句是截取律句的四句而成;后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后四句;前后皆对仗,是截取律诗中间的四句;皆不对仗,是截取律诗中的首尾四句。这种说法,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的。 绝句的产生,是在律诗之前。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收有古绝句四首,取一诗作为例证,诗曰;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原来,古人作诗,以四句为一个意思的完结(绝),故单独四句的诗即谓之绝句。也正因为绝句是在律诗之前就产生了的,所以绝句就分为两种,一种是符合近体诗格律的绝句,另一种是不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古绝。我们说近体诗包括律诗与绝句,但严谨的说法是,包括律诗与一部分绝句。古绝属于绝句,但不属于近体诗,而应归入到古体诗的范畴。在龚自珍的《已亥杂诗》里,就有不少是古绝。 从绝句产生之日算起,距今有近一千六百年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文人雅士们摸索出了许多的写作方法,现给大家分述如下:它们是(一)递进式,(二)并列式,(三)两分式,(四)混合式,(五)回环式,(六)问答式。(一)递进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它又有三种表现手法:1直递 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唐)金昌绪》2转递 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维》。3跳跃 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宋)曾几》。(二)并列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唐)杜甫》。(三)两分式,它的特点是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共有三种形态。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唐)崔护》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如:“独立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3,以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变化构成两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四)混合式,它是综合前面的递进与并列二式的一种组合。共分四种形式:1,并列带承转递进,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外闻笛.(唐)李益》2,起承带并列递进,如“一夕轻雷荡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宋)秦观》3,三拖一递进,如“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淮村兵后.(宋)戴复古》4,一拖三递进,如:“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宋)苏轼》(五)回环式,这种方式不常见,有人叫连珠体。如:“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宋)卢梅坡》(六)问答式,这种方式常见于五言诗中。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唐)贾岛》由于绝句短小,涉及面大,长期以来深受古今诗者的偏爱;由于绝句短小,写出来如果词藻工丽,就会显得太纤弱。因此五言绝句下语须古拙有致,多采用问答体。或通首比兴,婉而多讽。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三四两句稍事渲染,即写出了隐者的高洁不群。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是作者写来答齐高帝的,其意是在说,山中隐逸生活之佳处,只能自己怡悦,与世俗之人是没有办法讲的。写得深婉多讽,极耐寻绎。至于摩洁五绝,则一片神理,皆自空虚中来;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綠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就是指王维的这类作品而言。五绝易作,其诀窍即在三、四两句不直接写题旨,而渲染景致或托寓比兴。五绝以古绝为正宗,近体五绝,气格卑下。下面主要谈谈七言绝句的创作方法。七言绝句以唐之太白、龙标为最佳,一方面是靠他们的天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会人文环境作基础。后世应以清代的王渔洋,龚自珍,最称合作。前者以风神情韵胜,后者思力绝伦、茂郁情深见胜。渔洋诗有法度,学之易有所得,定庵诗 箫狂剑怨,词句漂亮,易打动人。但 如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之必流于浮滑。因此,我们所选例子主要以王渔洋《精华录》中的作品为主。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 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为转折者。绝句 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先说以第三句为主者。法一:此法前两句或铺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例1: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高邮雨泊》例2:宫柳烟寒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法二: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例1: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例2: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例3: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枝筐。衹余今古青山色,留于诗人吊夕阳。《骊山怀古八首之七》法三: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例1: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例2: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灞桥寄内二首之二》法四:前两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例1: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例2: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绝句》法五:此法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例1: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语共迷离。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例2: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法六: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例1: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恽向千岩竞秀图》例2: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竹公溪二首之二》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 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写人事转接,而结句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处,其极有神韵也。例1: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例2: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寄陈伯玑金陵》下面再来看以第四句为主者。法八: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不可轻怱,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例1: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例2: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寄阿男。《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例3: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华山道中即事》法九:此法,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例1: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樊圻画》例2: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真州绝句五首之五》法十: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又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例1: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石桥巷中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例2: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万山》法十一:此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例1: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大风渡江三首之 一》例2: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法十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如第二首“一片败荷千点叶,”即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例1: 昨上京城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层层远树浮清荠,叶叶轻帆起白鸥。《瓜洲渡江二首之一》例2: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叶欣离宫秋晓》 初学者如能领会以上的关窍所在,下笔自然便有法度。真正的好诗,是要有胸襟、识力、学问为基础的。(一)递进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它又有三种表现手法:1直递 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唐)金昌绪》2转递 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维》。3跳跃 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宋)曾几》。(二)并列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唐)杜甫》。(三)两分式,它的特点是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共有三种形态。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唐)崔护》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如:“独立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3,以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变化构成两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四)混合式,它是综合前面的递进与并列二式的一种组合。共分四种形式:1,并列带承转递进,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外闻笛.(唐)李益》2,起承带并列递进,如“一夕轻雷荡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宋)秦观》3,三拖一递进,如“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淮村兵后.(宋)戴复古》4,一拖三递进,如:“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宋)苏轼》(五)回环式,这种方式不常见,有人叫连珠体。如:“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宋)卢梅坡》(六)问答式,这种方式常见于五言诗中。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唐)贾岛》由于绝句短小,涉及面大,长期以来深受古今诗者的偏爱;由于绝句短小,写出来如果词藻工丽,就会显得太纤弱。因此五言绝句下语须古拙有致,多采用问答体。或通首比兴,婉而多讽。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三四两句稍事渲染,即写出了隐者的高洁不群。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是作者写来答齐高帝的,其意是在说,山中隐逸生活之佳处,只能自己怡悦,与世俗之人是没有办法讲的。写得深婉多讽,极耐寻绎。至于摩洁五绝,则一片神理,皆自空虚中来;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綠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就是指王维的这类作品而言。五绝易作,其诀窍即在三、四两句不直接写题旨,而渲染景致或托寓比兴。五绝以古绝为正宗,近体五绝,气格卑下。下面主要谈谈七言绝句的创作方法。七言绝句以唐之太白、龙标为最佳,一方面是靠他们的天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会人文环境作基础。后世应以清代的王渔洋,龚自珍,最称合作。前者以风神情韵胜,后者思力绝伦、茂郁情深见胜。渔洋诗有法度,学之易有所得,定庵诗 箫狂剑怨,词句漂亮,易打动人。但 如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之必流于浮滑。因此,我们所选例子主要以王渔洋《精华录》中的作品为主。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 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为转折者。绝句 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先说以第三句为主者。法一:此法前两句或铺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例1: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高邮雨泊》例2:宫柳烟寒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法二: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例1: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例2: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例3: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枝筐。衹余今古青山色,留于诗人吊夕阳。《骊山怀古八首之七》法三: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例1: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例2: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灞桥寄内二首之二》法四:前两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例1: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例2: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绝句》法五:此法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例1: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语共迷离。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例2: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法六: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例1: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恽向千岩竞秀图》例2: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竹公溪二首之二》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 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写人事转接,而结句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处,其极有神韵也。例1: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例2: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寄陈伯玑金陵》下面再来看以第四句为主者。法八: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不可轻怱,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例1: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例2: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寄阿男。《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例3: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华山道中即事》法九:此法,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例1: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樊圻画》例2: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真州绝句五首之五》法十: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又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例1: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石桥巷中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例2: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万山》法十一:此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例1: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大风渡江三首之 一》例2: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法十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如第二首“一片败荷千点叶,”即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例1: 昨上京城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层层远树浮清荠,叶叶轻帆起白鸥。《瓜洲渡江二首之一》例2: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叶欣离宫秋晓》 初学者如能领会以上的关窍所在,下笔自然便有法度。真正的好诗,是要有胸襟、识力、学问为基础的。(一)递进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它又有三种表现手法:1直递 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唐)金昌绪》2转递 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维》。3跳跃 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宋)曾几》。(二)并列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唐)杜甫》。(三)两分式,它的特点是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共有三种形态。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唐)崔护》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如:“独立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3,以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变化构成两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四)混合式,它是综合前面的递进与并列二式的一种组合。共分四种形式:1,并列带承转递进,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外闻笛.(唐)李益》2,起承带并列递进,如“一夕轻雷荡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宋)秦观》3,三拖一递进,如“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淮村兵后.(宋)戴复古》4,一拖三递进,如:“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宋)苏轼》(五)回环式,这种方式不常见,有人叫连珠体。如:“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宋)卢梅坡》(六)问答式,这种方式常见于五言诗中。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唐)贾岛》由于绝句短小,涉及面大,长期以来深受古今诗者的偏爱;由于绝句短小,写出来如果词藻工丽,就会显得太纤弱。因此五言绝句下语须古拙有致,多采用问答体。或通首比兴,婉而多讽。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三四两句稍事渲染,即写出了隐者的高洁不群。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是作者写来答齐高帝的,其意是在说,山中隐逸生活之佳处,只能自己怡悦,与世俗之人是没有办法讲的。写得深婉多讽,极耐寻绎。至于摩洁五绝,则一片神理,皆自空虚中来;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綠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就是指王维的这类作品而言。五绝易作,其诀窍即在三、四两句不直接写题旨,而渲染景致或托寓比兴。五绝以古绝为正宗,近体五绝,气格卑下。下面主要谈谈七言绝句的创作方法。七言绝句以唐之太白、龙标为最佳,一方面是靠他们的天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会人文环境作基础。后世应以清代的王渔洋,龚自珍,最称合作。前者以风神情韵胜,后者思力绝伦、茂郁情深见胜。渔洋诗有法度,学之易有所得,定庵诗 箫狂剑怨,词句漂亮,易打动人。但 如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之必流于浮滑。因此,我们所选例子主要以王渔洋《精华录》中的作品为主。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 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为转折者。绝句 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先说以第三句为主者。法一:此法前两句或铺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例1: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高邮雨泊》例2:宫柳烟寒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法二: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例1: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例2: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例3: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枝筐。衹余今古青山色,留于诗人吊夕阳。《骊山怀古八首之七》法三: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例1: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例2: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灞桥寄内二首之二》法四:前两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例1: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例2: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绝句》法五:此法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例1: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语共迷离。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例2: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法六: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例1: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恽向千岩竞秀图》例2: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竹公溪二首之二》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 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写人事转接,而结句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处,其极有神韵也。例1: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例2: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寄陈伯玑金陵》下面再来看以第四句为主者。法八: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不可轻怱,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例1: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例2: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寄阿男。《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例3: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华山道中即事》法九:此法,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例1: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樊圻画》例2: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真州绝句五首之五》法十: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又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例1: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石桥巷中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例2: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万山》法十一:此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例1: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大风渡江三首之 一》例2: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法十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如第二首“一片败荷千点叶,”即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例1: 昨上京城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层层远树浮清荠,叶叶轻帆起白鸥。《瓜洲渡江二首之一》例2: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叶欣离宫秋晓》 初学者如能领会以上的关窍所在,下笔自然便有法度。真正的好诗,是要有胸襟、识力、学问为基础的。(一)递进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它又有三种表现手法:1直递 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唐)金昌绪》2转递 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维》。3跳跃 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宋)曾几》。(二)并列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唐)杜甫》。(三)两分式,它的特点是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共有三种形态。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唐)崔护》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如:“独立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3,以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变化构成两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四)混合式,它是综合前面的递进与并列二式的一种组合。共分四种形式:1,并列带承转递进,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外闻笛.(唐)李益》2,起承带并列递进,如“一夕轻雷荡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宋)秦观》3,三拖一递进,如“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淮村兵后.(宋)戴复古》4,一拖三递进,如:“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宋)苏轼》(五)回环式,这种方式不常见,有人叫连珠体。如:“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宋)卢梅坡》(六)问答式,这种方式常见于五言诗中。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唐)贾岛》由于绝句短小,涉及面大,长期以来深受古今诗者的偏爱;由于绝句短小,写出来如果词藻工丽,就会显得太纤弱。因此五言绝句下语须古拙有致,多采用问答体。或通首比兴,婉而多讽。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三四两句稍事渲染,即写出了隐者的高洁不群。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是作者写来答齐高帝的,其意是在说,山中隐逸生活之佳处,只能自己怡悦,与世俗之人是没有办法讲的。写得深婉多讽,极耐寻绎。至于摩洁五绝,则一片神理,皆自空虚中来;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綠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就是指王维的这类作品而言。五绝易作,其诀窍即在三、四两句不直接写题旨,而渲染景致或托寓比兴。五绝以古绝为正宗,近体五绝,气格卑下。下面主要谈谈七言绝句的创作方法。七言绝句以唐之太白、龙标为最佳,一方面是靠他们的天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会人文环境作基础。后世应以清代的王渔洋,龚自珍,最称合作。前者以风神情韵胜,后者思力绝伦、茂郁情深见胜。渔洋诗有法度,学之易有所得,定庵诗 箫狂剑怨,词句漂亮,易打动人。但 如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之必流于浮滑。因此,我们所选例子主要以王渔洋《精华录》中的作品为主。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 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为转折者。绝句 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先说以第三句为主者。法一:此法前两句或铺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例1: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高邮雨泊》例2:宫柳烟寒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法二: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例1: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例2: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例3: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枝筐。衹余今古青山色,留于诗人吊夕阳。《骊山怀古八首之七》法三: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例1: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例2: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灞桥寄内二首之二》法四:前两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例1: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例2: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绝句》法五:此法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例1: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语共迷离。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例2: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法六: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例1: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恽向千岩竞秀图》例2: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竹公溪二首之二》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 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写人事转接,而结句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处,其极有神韵也。例1: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例2: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寄陈伯玑金陵》下面再来看以第四句为主者。法八: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不可轻怱,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例1: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例2: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寄阿男。《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例3: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华山道中即事》法九:此法,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例1: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樊圻画》例2: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真州绝句五首之五》法十: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又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例1: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石桥巷中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例2: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万山》法十一:此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例1: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大风渡江三首之 一》例2: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法十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如第二首“一片败荷千点叶,”即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例1: 昨上京城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层层远树浮清荠,叶叶轻帆起白鸥。《瓜洲渡江二首之一》例2: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叶欣离宫秋晓》 初学者如能领会以上的关窍所在,下笔自然便有法度。真正的好诗,是要有胸襟、识力、学问为基础的。(一)递进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它又有三种表现手法:1直递 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唐)金昌绪》2转递 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维》。3跳跃 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宋)曾几》。(二)并列式,它的特点是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唐)杜甫》。(三)两分式,它的特点是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共有三种形态。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唐)崔护》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如:“独立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3,以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变化构成两分。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四)混合式,它是综合前面的递进与并列二式的一种组合。共分四种形式:1,并列带承转递进,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外闻笛.(唐)李益》2,起承带并列递进,如“一夕轻雷荡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宋)秦观》3,三拖一递进,如“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淮村兵后.(宋)戴复古》4,一拖三递进,如:“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花影.(宋)苏轼》(五)回环式,这种方式不常见,有人叫连珠体。如:“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宋)卢梅坡》(六)问答式,这种方式常见于五言诗中。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唐)贾岛》由于绝句短小,涉及面大,长期以来深受古今诗者的偏爱;由于绝句短小,写出来如果词藻工丽,就会显得太纤弱。因此五言绝句下语须古拙有致,多采用问答体。或通首比兴,婉而多讽。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三四两句稍事渲染,即写出了隐者的高洁不群。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是作者写来答齐高帝的,其意是在说,山中隐逸生活之佳处,只能自己怡悦,与世俗之人是没有办法讲的。写得深婉多讽,极耐寻绎。至于摩洁五绝,则一片神理,皆自空虚中来;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綠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就是指王维的这类作品而言。五绝易作,其诀窍即在三、四两句不直接写题旨,而渲染景致或托寓比兴。五绝以古绝为正宗,近体五绝,气格卑下。下面主要谈谈七言绝句的创作方法。七言绝句以唐之太白、龙标为最佳,一方面是靠他们的天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会人文环境作基础。后世应以清代的王渔洋,龚自珍,最称合作。前者以风神情韵胜,后者思力绝伦、茂郁情深见胜。渔洋诗有法度,学之易有所得,定庵诗 箫狂剑怨,词句漂亮,易打动人。但 如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之必流于浮滑。因此,我们所选例子主要以王渔洋《精华录》中的作品为主。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 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为转折者。绝句 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先说以第三句为主者。法一:此法前两句或铺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例1: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高邮雨泊》例2:宫柳烟寒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法二: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例1: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例2: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例3: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枝筐。衹余今古青山色,留于诗人吊夕阳。《骊山怀古八首之七》法三: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例1: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例2: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灞桥寄内二首之二》法四:前两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例1: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例2: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绝句》法五:此法前两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例1: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语共迷离。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例2: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法六:前两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例1: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恽向千岩竞秀图》例2: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竹公溪二首之二》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 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写人事转接,而结句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处,其极有神韵也。例1: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例2: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寄陈伯玑金陵》下面再来看以第四句为主者。法八:此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不可轻怱,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例1: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例2: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寄阿男。《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例3: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华山道中即事》法九:此法,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例1: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樊圻画》例2: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真州绝句五首之五》法十: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又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例1: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石桥巷中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例2: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万山》法十一:此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例1: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大风渡江三首之 一》例2: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法十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如第二首“一片败荷千点叶,”即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例1: 昨上京城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层层远树浮清荠,叶叶轻帆起白鸥。《瓜洲渡江二首之一》例2: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叶欣离宫秋晓》 初学者如能领会以上的关窍所在,下笔自然便有法度。真正的好诗,是要有胸襟、识力、学问为基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