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十八:安而后能虑

 圆二书斋 2019-05-06
编者按:

潘麟先生少年向学,徜徉于佛老与文史哲等,玩味于仁义良知之教,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为报圣贤教化之恩,为报国土养育之德,故发愤而著《〈大学〉广义》。正值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企求薪火相传,为民族指示方向,为人生指示归途。

“虑”即心性内涵之本有智慧,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安于心性之真,则兴发觉悟智慧;安于心性之美,则兴发艺术式的欣赏与快乐智慧;安于善,则兴发道德智慧。这三类智慧皆心性之所涵,依任何一类智慧,皆可建立起相应的智慧体系,但不管以哪种智慧为核心,都不能去除其他两个心性的本有特性。因此,儒家虽以善为其立论之本、立学之根,但仍以真和美为其两翼,最终成就德化人生。

现将先生讲授《大学》的视频《安而后能虑》整理为文稿,发布于此,以飨读者。

主持人:“品味儒家经典,享受中华文化。”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东学西渐》之《大学》。我是主持人伊谷。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学者潘麟先生。潘老师,您好!

潘麟先生:你好!

主持人:前面我们学习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那今天咱们要学习“安而后能虑”,这个“虑”字,我们怎么样去理解呢?

潘麟先生:“虑”就是指我们心体和性体内涵的、本有的、与生俱来的智慧。这种智慧又叫先验智慧,或者叫超验智慧,我们又把它叫作德智。它还有种种别名。佛家或者印度文化把它叫作般若;道家把它叫作玄智;西方基督教文化把它称为神智,或上帝的智慧。这些都是一个意思。这些人类大的文化体系,都不约而同地肯定在我们内在的先天本有的心性之中内含着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与生俱来的,跟我们后天的智慧不一样。我们后天的智慧叫作经验智慧。对于经验智慧,你听它的名字就会知道。经验就是经历、体验。你经历了一件事情,你就增长一点智慧;再经历一点事情,你又增长一点智慧。你经历得越多,你的智慧就积累得越多,这样积累出来的智慧就叫经验智慧。一般来说,“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有智慧”的智慧指的是经验智慧,因为他年龄大了,他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因此他有了比我们更多的智慧。但是这个智慧仅限于经验智慧,不限于先验智慧。在先验智慧那里,年轻人跟老年人是一样的,因为它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主持人:先验智慧和经验智慧有什么不同呢?

潘麟先生:因为先验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多的,智慧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某一个人年龄大一点,先验智慧就多一点,或某个人年龄小一点,先验智慧就少一点。不存在这种情况。先验智慧,也就是本有智慧、与生俱来的德智,不会因为他是古人就多一点,而我们今天的人就少一点。千百年以前和千百年以后,所有人先天本有的般若智慧都是一样的,都是完全平等的。这是经验智慧与先验智慧的一个重要差别。

“安而后能虑”的“虑”,特指先天本有的智慧,就是先验智慧,或者叫超验智慧、般若智慧、玄智、神智。在我们心性之中,就是心体与性体之中,本有包含着三类智慧。我们习惯上把它叫作真、善、美。真是一种智慧,善是一种智慧,美也是一种智慧,它们都是智慧的具体化。智慧运用在真上,就是真的智慧;智慧运用在美上,就是美的智慧;智慧运用在善上,就是道德智慧、良知智慧。道德也是需要智慧在后面支撑的,如果没有智慧在后面支撑,你怎么能够区分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该坚持,哪些事情不该坚持呢?也就是说,你的道德没有办法具体化,没有办法现实化。要想让道德行为成就德化人生,变得现实化、具体化,那么后面一定要有智慧在支撑,在作为基础。没有智慧,你就不知道什么东西该去追求,什么东西不该去追求;你就不知道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你也许就把恶的作为善的,善的作为恶的,那你就是在胡闹,不是在实践圣贤之道,也不是在实践道德人生。

所以不管真、善还是美,后面都是有智慧在支撑的。这个智慧就是先天本有的般若智慧,就是性智或者叫德智。从我们的性体——心体性体中显化出来的智慧,就叫性智或者德智。这个智慧运用在真上,或表现在真上,就是真的智慧;表现在善上,或运用在善上、道德上,就表现为道德智慧;运用在美上,就表现为美的智慧,也就是说对美的欣赏、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表现。美的表现有很多种方式,但它都需要智慧在支撑。不管你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还是其他方式来表现这种美,它都是需要有智慧的。你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够把书法写得更艺术、更美、更有境界、更有深度、更有内涵呢?你要想把这幅画画得更有深度、更有内涵,你肯定要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你肯定要有不一般的智慧。这些智慧被艺术家称作灵感的降临。灵感的降临不是经验的积累,即便你再积累,它不降临照样不降临。灵感的降临,就是先验智慧的透显,就是先验智慧的展现。先验智慧一旦降临了,一旦展现了,就是艺术上常说的灵感的光顾或者叫上帝的眷顾、上帝的偏爱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反映在真上,我们过的人生就是觉化人生;如果反映在美上,我们所成就的人生将是美化的人生,通俗来讲就是艺术化的人生;如果表现在道德上,所成就的将是德化人生。儒家所追求的就是德化人生。

主持人:觉化人生、艺术化人生和德化人生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潘麟先生:德化人生并不拒绝、不排斥美化人生和觉化人生,因为这三者是不能分开的。不管以谁为中心,另外两个都将是两翼。如果以真为核心建立起一个文化体系、智慧体系,那么美和善将是真的,或者觉化的文化体系的两翼。如果以美为核心建立一个文化体系发展出一个文明体系、一个智慧体系,那么你也要以真和善作为你的两翼。再以此类推,如果你以善作为你的文化灵魂、思想核心,你同时也需要以美和真作为你的两翼。一只鸟只有头没有翅膀是飞不起来的。所以任何一个文化体系,不管它是以真、善,还是美为核心,它都不能够去除另外两个心体与性体的本有特性。真、善、美这三者,不管以哪一个为核心,都要另外两个为其助翼。同样的道理,儒家尽管以德化人生,以善为它的立论之本、立学之根,但是它也并不能排斥美和真,也要把美和真纳入进来,比如说儒家对诗歌艺术有非常高的欣赏和偏爱,那么诗歌显然是一门艺术,所表现的是一个美的世界、一个艺术的世界。

主持人:具体是怎么体现的呢?

潘麟先生:有一次孔子在院子里散步,他的儿子孔鲤从他旁边悄悄经过。为什么悄悄经过?就是怕打扰他父亲,但仍然被他父亲发现了。孔子说,你站住。孔鲤站着了说,父亲有何吩咐?孔子问他,你最近学《诗》了没?孔鲤说还没有。孔子说要学诗,“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你没有受过《诗经》的熏陶、陶炼,你这个人身上就没有艺术细胞,你说话就粗俗不堪,你就不是一个高雅的君子,你只是一个出口非常粗俗的常人。所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个“无以言”的“言”字不是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意思,而是说你的语言中没有艺术含量。没有艺术含量就是你不善于巧说、善说,你说出来的话都很伤人,没有美感。要是学了《诗》,那正好相反,你的话别人爱听,你的表达就会准确,你的措辞造句中包含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别人听了以后,不仅得到智慧的启发,也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所以别人听得越多,就越爱听你讲话。为什么别人爱听你讲话呢?因为听你讲话就像在听别人朗诵诗歌一般,那样让人如醉如痴、如沐春风。因此孔子教导他儿子“不学《诗》,无以言”。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说儒家也是非常注重艺术素养的,也是注重美的,它并不拒绝美。

孔子本人非常擅于弹琴,他的琴艺已经到了非常高深的程度。有一次孔子跟一个琴师学习弹琴,琴师给他弹了一首新曲,他一听就非常入迷了,连听了几遍之后,还请求他的老师再弹一遍。他的老师又弹了一遍之后,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曲子的韵律,能不能请老师再弹一遍。孔子又听老师弹了一遍后说,现在可以了,我已经可以掌握这一首琴曲的韵律了,但是我仅仅是掌握了它外在的形式,只掌握了它的乐谱和指法这些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这个乐曲的内涵、神韵,我还是没有把握,请老师再弹几遍。这个老师很无奈,又给他弹了几遍。这下子孔子说可以了,我不仅掌握了弹奏的具体指法技巧,而且我也掌握了这首乐曲的神韵和它的内涵。但是我还有一个疑惑,我不知道这首乐曲的宗旨和目的,就是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首乐曲,这首乐曲想要把我们带到什么样的境界和目的上去,这个问题我还是没有懂,请老师再弹几遍。这位老师在孔子的请求下又弹了几遍。之后孔子说可以了,现在我知道这首曲子的宗旨了。

什么宗旨呢?它是在歌颂、表现一个圣人,因为老师刚才在弹这个曲子的时候,我的大脑中显化出了一片苍苍茫茫的天地,其间有一个伟岸的身影背对着我,在那里孤独地站立着,发出天地般的一声长叹。孔子说,我根据这个伟岸的身影,又根据他郁郁寡欢的神情,再配合上天地之间只有他孤独一人的整体感觉,推断这个人应该是文王。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该只有文王才能够有这番境界和气象。他的老师当下大惊失色,说他弹的这首曲子,名字就叫《文王操》,你果然理解了这首曲子的精神和它的灵魂。这首曲子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在歌颂文王,歌颂文王那种天地般的伟岸,那种悲天悯人的慈悲、仁德。你果然把这首曲子的终极宗旨和终极目标都听明白了。所以这就是孔子何以擅琴的原因。他真的是擅乐、擅琴。所以儒家并不是我们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些书呆子、一些老腐朽,不是这样的。他们有诗、有歌咏、有琴操。他们对琴的韵律、境界,音乐的层次,音乐的终极目的都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也是非常喜爱的。也就是说,儒家的生命是非常生动,非常活泼的。这就是儒家的生命,它不是一讲道德,就是那种僵化,没有生机的教条,不是这个样子的。儒家所讲的道德正好相反,它给我们带来的是解放,智慧,解脱,终极关怀的实现和终极人生的回归,根本不是后人所理解的那样。儒家不是这个样子的。可以说,我们千百年来一边热爱孔子,一边在远离孔子,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主持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潘麟先生:我们每个人都声称孔子是我们民族的圣贤,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都热爱他,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民族性格,以及风土民情等等,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铸造出来的、所给予的。但是,我们一边在追随孔子或者儒家,我们在一边也在曲解他、误解他。我们对儒家或孔子曲解、误解得越深,我们远离孔孟之道、远离儒学也就越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曲解跟误解也是与时俱进的。

我们一边热爱孔子,一边远离孔子。远离的标志就是我们对道德的本义、仁义和心性的内涵越来越不理解了,越来越误解和曲解了。我们继续回到这个“安而后能虑”的“虑”字上来,“虑”指的就是先天本有之智慧。先天本有之智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大人”“小人”内含的智慧都是一样的,只是大人显化了,小人尚未显化而已。有了这样的智慧,把这个先天智慧发明出来落于实处,就是“能虑”。

主持人:通过潘麟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了“安而后能虑”的“虑”指的是先天本有的智慧。先天本有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而儒家的文化体系正是建立在善的智慧体系之上的。好,今天的节目就先聊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潘麟先生

第十八集  安而后能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