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的王阳明心学——提升格局,才能左右逢源

 wenxuefeng360 2019-05-06
神奇的王阳明心学——提升格局,才能左右逢源

王阳明

心灵上的认知层次如何,就决定了平时思想情绪的走向,在各种环境中磨炼过,把心胸、眼界提升了,才能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能容纳以前怎么也不能容纳的东西。这就是格局。要想提升自己的格局,先要确立一个自己想要达到的人生目标,然后思考:要实现这个理想,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提升自己的格局,拓展自己的战略眼光呢?

所谓格局,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胸怀和眼界,更细一点说就是一个人心灵的认识层次。你的心灵认知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你才能有多大的格局。所以,格局这个东西,与知识无关,而与一个人的心胸、胆识与视野有密切联系。

前面我们说过,王阳明有一句名言:“身之主宰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从某个角度来看,这句话可以用来阐述格局问题。

心是身体的主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如何,一切取决于心所发之意对事物有怎样的看法。在你所关注的事物中,如果你能站在更高层面看问题,认识到的东西就比较全面,这些认识到的东西就内化成心中的良知,形成一个思想参照体系(或可以说是价值观)。这个思想参照体系,就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维和行动方向。

如前所述,大叔妻子的认知层次就很低,看到的范围很小,基本上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在她的价值观里,绝不能容忍别人“占”自己的便宜,于是就无法看到其他更大的可能性。没有容人之量,也就无法得到“双赢”的结果。

当一个人的格局比较大时,就说明他的心灵层次较高,认知范围比较广,在一件微小的事里,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东西。

就像王之涣诗中所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当你登上更高一层楼时,才能看到更远处的风景,待登到顶层时,那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了;而在你还没有上到高处,没有看到那些远处的风景时,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怎么也无法理解它们的真实情况的。

就像王阳明当年在谪居龙场之前,虽然知道自己受气质所限,格局较小,气量不够,还存在着恃才傲物、不懂人情世故、看谁都不顺眼的缺点,后来他也很想改变这些人性中的弱点,但由于认知层次不够,头脑中的思维定式还没有改变,这些缺点怎么也改不掉。

当他被贬谪到了龙场之后,处在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境中,尝尽了千苦万难,他放弃了一切想要逃避的想法,勇敢地面对现实,同时在修炼自己的心灵上面痛下苦功。在觉得自己气量小,无法承受时,就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是圣人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会怎么想,采取什么样的做法呢?”

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很有力量,可以说是定向修正自己的思想认知体系、提升心灵层次的重要武器。

借着这个提问,王阳明深入了解并体验了以往的圣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模式,并让自己的心灵也尽量进入这种状态,与其合而为一。

慢慢地,通过修身养性,不断修正自己思想上的认知,王阳明的心灵层次终于有了质的飞跃,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所以后来王阳明深有体会地说:“唯有亲身面对过利害关系的考验,经历过变故,遭受过屈辱,在种种不利的环境中磨炼过,方能把自己平常动辄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的性格改变过来。”

“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面临大事而有一种超人的静气,这样处理事情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而不是逞一时意气,按自己喜恶行事,导致到处树敌,一败涂地。如此去做,方能把握住正确方向,始能有得力处,这也就是我们在修身时所要用力的地方。”

心灵上的认知层次如何,就决定了平时思想情绪的走向,在各种环境中磨炼过把心胸、眼界提升了,才能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能容纳以前怎么也不能容纳的东西。这就是格局。

曾国藩也有这样的格局。

自从曾国藩踏上仕途以来,他就仿佛是官场上的一个“愤青”,对大多数同僚都看不惯,愤世嫉俗,一切以自我的价值观出发,结果在官场中处处碰壁,弄得自己十分郁闷。

后来因父亲病逝,曾国藩回家奔丧,在这期间,他因极度郁闷而生了一场大病。为排解抑郁的心情,他静下心来,研读了老子、庄子的书籍,结果这次他读进去了,领悟了老子、庄子哲学的精髓,自己的心灵认知层次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再次出山后,曾国藩的格局就扩大了许多,整个人就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后来他虽然还是坚持他的做人原则,但为人处世的手段却圆滑了许多,在仕途上也比以前更加顺利了,终于借助众人的力量,趁着太平天国发生严重内讧的时机,指挥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了清朝所谓的“中兴名臣”。

要想提升自己的格局,先要确立一个自己想要达到的人生目标,然后思考:要实现这个理想,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搞清楚这些问题后,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获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具有怎样的胸怀和思维方式。在应事接物时,更要认真地体验,特别要领悟那种“意由心发,意在物外”的意境。

很多时候,我们的意都是由“我”所发,很容易被自我的成见和眼前的物质利益所干扰,只有在具体的事务中细细地品味,慢慢地磨炼,才能体会到“意由心发,意在物外”的妙处,这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