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 | 应用创新重塑行业生态,出云胜智带来无限商机——5G系列专题之三(上)

 昵称52776266 2019-05-06

核心要点

5G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发展,带来商业模式的演进或重塑,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5G应用将在数字化基础较好、技术相对成熟、经济或社会价值较大的场景中率先落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5G商用的推进,5G应用将在更多的场景中落地。5G大规模应用将为各行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

本篇将关注超高清视频、车联网、智慧安防、云VR/AR等场景,其中蕴含的巨大市场空间值得关注,潜在的投资机会值得挖掘。


目录

1.5G应用场景概述

2.超高清视频

2.1 超高清视频产业链简析

2.2 4K先行、兼顾8K、四万亿市场规划出台

2.3 高速光模块需求大增,提振国内面板行业

3车联网

3.1 5G技术特点与车联网需求完美契合

3.2 远控驾驶

3.3 编队行驶

3.4 自动驾驶

4.云VR/AR

4.1 5G助力VR/AR重新成为热门话题

4.2 VR、AR、MR

4.3 云VR/AR市场规模

4.4 云VR的三种收费模式

4.5 云VR/AR产业链

正文

5G以更快的传输速度、超低的时延、更低功耗和海量连接开启了万物互联新时代。5G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发展,带来商业模式的演进或重塑,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由于5G网络部署投资高、标准尚未最终完善,5G应用将在数字化基础较好、技术相对成熟、经济或社会价值较大的场景中率先落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5G商用的推进,5G应用将在更多的场景中落地。

本文依据场景应用预期落地时间先后和潜在市场空间大小,选取了11个典型应用场景(超高清视频、车联网、智慧安防、云VR/AR、智慧医疗、智能电网、智慧金融、云游戏、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慧家庭)进行深入分析,以挖掘5G时代可能的新业态、新模式、市场空间以及潜在的投资机会。

1

5G应用场景概述


一直以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变迁决定着信息产业、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方向。自2G移动通信时代开启以来,互联网公司发展加速;3G技术推动智能手机诞生,在无线搜索、手机购物、社交软件等方面的应用,促进了Google、Amazon、百度、阿里巴巴、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巨头的发展;4G对于更高速率数据传输的支持,促进了语音、视频、游戏等高速移动通信应用的发展,使Facebook、腾讯等企业相关业务获得巨大提升。新一代5G移动通信网络在增强型移动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海量机器通信三大技术场景的应用,相对前一代4G网络有本质的提高。

国际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组织3GPP定义了5G的三大类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又称大规模物联网通信)和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其中,eMBB能够保障高速移动或大范围覆盖边缘的业务连续性、以及热点高容量地区的高速网络传输,主要是面向以人为中心的应用场景,是未来高清视频、云VR/AR、智慧金融等消费类互联网应用升级的基础。mMTC具有终端功耗低、传输数据多、连接数量多、连接密度大等特点,主要面向智能电网、智慧安防等应用场景。uRLLC核心是提供毫秒级的超低端到端时延和接近100%的超高业务可靠性,主要面向车联网、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

5G带来了超越光纤的传输速度(Mobile Beyond Giga)、超越工业总线的实时交互能力(Real-Time World)和全空间的连接能力(All-Online Everywhere)。5G网络能够提供可以定制的、安全隔离的网络切片服务,结合边缘计算的部署方式,可以灵活支撑多样的行业应用场景,满足垂直行业差异化服务的需求。

网络能力的发展为更多新技术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支撑,5G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将升级甚至变革一些产业,孵化出新应用,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同时,行业应用的发展也会促进5G网络的建设需求,形成良性循环驱动。

2

超高清视频


超高清视频(UHD,Ultra High Definition)是指视频画面分辨率在4K或8K及以上(4K、8K画面分辨率分别为高清的4倍和16倍),并同时满足高帧率、高色深、宽色域、高动态等六维度指标。与当前主流高清视频相比,超高清视频能提供更丰富的画面层次和更精致的画面细节、更舒适的观看体验等。超高清视频是继视频数字化、高清化之后的新一轮重大技术革新,将带动视频采集、制作、传输、呈现、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发生深刻变革。根据赛迪研究院预测,未来个人消费者网络流量的80%以上和行业应用流量的70%以上都将是视频数据,超高清视频将成为未来视频数据的主流形式。

从2018年起,全球各国开始重视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日本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都宣布将采用8K直播,而我国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也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表示要加快推动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但超高清视频不仅仅是显示画面达到标准,还需要超高清视频内容以及背后高速传输网络的支撑。由于超高清视频更大的数据量需要更快的信息传输速度,因此对现有通信网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5G移动通信网络的高速低时延特性,可以解决超高清视频行业当前面临的传输瓶颈,从而带动整个采集、制作、播放内容的升级,使超高清视频行业真正商用落地。

2.1 超高清视频产业链简析

超高清视频产业是以超高清视频的采集、制作、传输、呈现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其产业链可分为核心层、服务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已形成终端先行、宽带网络建设稳步推进、行业应用初步兴起的良好态势。发展超高清视频将有效带动终端产品及制作设备替代升级,带动上游芯片、面板等产业发展,促进5G、固定宽带网络投资建设和商用发展。

应用层是超高清视频与各个行业融合应用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以超高清视频更精细的图像数据为基础,依托人工智能处理的效率和准确度,以及5G的低时延、高带宽传输能力,将加速超高清视频在车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在文教娱乐、安防监控、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服务层是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包括集成服务、内容服务、分发服务、增值服务、安全服务等。

核心层提供硬件设备的生产制造,包括视频生产设备、网络传输设备、终端呈现设备。这是我们认为目前看来,这也是超高清视频产业链中市场前景最清晰、商用模式最成熟的环节。

2.2 4K先行兼顾8K、四万亿市场规划出台

2019年3月,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可以说是国家对于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按照《行动计划》,未来超高清视频产业将按照“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应用。计划到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过4万亿元,4K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超高清视频内容资源极大丰富,网络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制播、传输和监管系统建设协同推进,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具体来说,到2020年,4K摄像机、监视器、切换台等采编播专用设备形成产业化能力;4K电视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40%;建立较为完善的超高清视频产业标准体系在文教娱乐、安防监控、医疗健康、智能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开展基于超高清视频的应用示范。

到2022年,CMOS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专业视频处理芯片、编解码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取得突破,8K前端核心设备形成产业化能力; 4K电视终端全面普及,8K电视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5%;在文教娱乐、安防监控、医疗健康、智能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实现超高清视频的规模化应用。

可以说《行动计划》非常全面、详细的制定了从2019年起的产业具体发展目标和规划,在技术、产品、传输、内容等方面都有具体安排。在技术方面,强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既包括超高清成像、高带宽实时传输、超高速储存、视频人脸视频、行为动态分析等软件关键技术,也包括支持超高清视频的SoC芯片、音视频处理芯片、图像传感器、新型显示器件、4K/8K显示面板、高精密光学镜头等硬件核心器件。在产品方面,主要强调推动重点产品的产业化,一方面是采集制作端的超高清摄像机、电视总控播出系统、专业监视器等重点制播设备产业化,另一方面是用户终端侧超高清电视、机顶盒、虚拟现实等产品的普及和商用。在传输方面,强调提升网络传输能力,主要是通过5G网络和高速光纤满足超高清视频的高容量传输需求。

此外,《行动计划》还就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创新应用作出指引,超高清视频所能携带的海量数据信息,使其不仅仅能用于传统广播电视和文教娱乐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安防监控领域(超高清视频识别和监控)、医疗健康领域(远程医疗、手术培训、医疗影像检测等)、智能交通领域(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管控识别)、工业制造领域(生产自动化、人机协作交互场景)。

2.3 高速光模块需求大增,提振面板行业

视频生产设备主要是用于对超高清视频的采集、制作、编码和储存。在这一环节,我们认为超高清视频采集端的各类摄像机将出现大幅度需求爬坡情况,以电视台为主的内容制作方在政策和市场两端驱动下,将有极大动力去替换现有摄像机,未来市场增长较为稳定而持续。

网络传输设备则主要是5G移动网络和超高速固定宽带网络中使用的设备,我们认为由于超高清视频的应用领域安防、交通、医疗都更适合移动网络传输,而不适合限制条件较多的固定宽带网络,因此5G网络会成为未来超高清视频的主要传输通道。按照超高清视频标准,4K视频传输速率至少为12-40Mbps,8K视频传输速度至少为48-160Mbps,如果想要满足超高清视频传输需求,则必须在SA(独立组网)标准下建成基本覆盖的5G移动通信网络。而数据传输的高带宽、低时延要求,对5G网络设备的要求更加严格。例如在光通信器件中,一般认为5G网络在承载网需要的光模块达到40G以上即可,但在超高清视频需求下,5G承载网光模块至少需要100G速度,在部分热点地区甚至需要部署400G光模块。目前400G光模块市场价格约为700到800美元,业界预期能够在5G部署时最多降至400美元,超高清视频对高速光模块的需求将产生巨大市场空间。同样,超高清视频传输对超高速光纤的需求也将促进光纤光缆市场的结构性升级。建议关注具有高速光模块、高速光纤生产能力的厂商。

终端呈现设备包括电视、机顶盒、PC、平板、手机、VR/AR。目前4K电视已经面世,根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4K电视渗透率将达到58%,预计3年后将达到71%。2018年全球4K电视渗透率将从上一年同期的30%上升到40%以上。目前市面上的4K电视主要是49寸以上的大尺寸面板,超高清视频的推广将进一步推动国内面板向大尺寸阶段迈进。超高清显示面板的发展将有助于显示面板行业实现进一步技术升级,并带动产业附加值的持续提升,同时伴随着超高清带来的显示面板尺寸的显著提升,将有助行业消化过剩的产能,提振行业景气度和盈利能力。

3

车联网


3.1 5G技术特点与车联网需求完美契合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出行效率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运用科技手段,构建可靠、科学的车联网,以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是业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车联网中,车辆是移动通信设备载体。由于车辆多数时间在高速移动,车联网的拓扑结构具有非常强的动态性,拓扑变化快、网络接入中断频繁、通信环境复杂多变、可靠性要求极高等问题使得车联网的构建在以往技术的基础上存在非常大的障碍。

体系结构方面,若要使车联网能有更好的体验,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路侧单元(RSU)作为车辆联网的接入点,以将车辆和道路信息上传至云端;通信方面,由于车辆高速移动,需要快速可靠地进行网络接入与信息交互,时延受限是此前车联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安全方面,车联网的用户信息联网之后会随时被感知,有被干扰和窃听的风险。随着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将融合大规模天线阵列(MIMO)、超密集组网、终端直通、认知无线电等先进技术,对多样化应用场景的适应性更强。5G技术所需要布设的大量基站,与低时延的特点完美解决了目前车联网在体系结构和通信约束两个问题。随着通信安全相关标准的不断规范,5G在车联网领域的发展潜力将会非常大。

3.2 远控驾驶

所谓远控驾驶,是指驾驶员可以在远程遥控车辆,进行前进、加速、刹车和转弯等操作。远控驾驶需要车辆将复杂的周围环境的信息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传递,5G技术的低时延和大带宽可以非常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

未来,远控驾驶将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在C端,远控驾驶可以提供高级礼宾服务,乘客可以在途中工作或参加会议;也可提供出租车服务,同时适用于无驾照人员,或者生病、醉酒等不适合开车的情况。在B端,远控驾驶可以用于极端环境下的车辆作业,如矿区、垃圾运送区域、地基压实区以及抢险救灾等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提升操作效率并节省人力。此外,远控驾驶还可以作为人工驾驶的补充,在特殊情况下由专业人员介入操作,帮助驾驶员脱离危险环境。

目前,我国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均已在远控驾驶领域有所布局。2018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了“动力云”平台,对5G远控驾驶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在此之前,中国移动已在雄安进行了5G-V2X自动远程行驶测试,实现了通过5G网络远程控制20公里以外的车辆完成启动加速、减速、转向等操作,网络时延保持在6毫秒以内,仅为4G的十分之一。华为则在2017年就展示了与中国移动、上汽集团联合打造的5G远程驾驶产品,在北京通过5G信号向上海的实体汽车控制台发送指令,时延在10毫秒以内。

我们认为,从5G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来看,远控驾驶最先将会在大城市开始发展。同时通过架设临时热点等方式,油田、矿区等野外极端环境下的应用也会出现。应该说远控驾驶乃至车联网将会是5G生态圈的一个衍生需求,未来包括传感器制造企业、控制系统设计企业以及汽车服务提供商都将会伴随着远控驾驶的兴起而从中获益。

3.3 编队行驶

编队行驶是指利用无线网络将同向行驶的卡车进行连接,车队中的车辆可以随时接收前车的加速、刹车等信息,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其好处在于可以尽可能地缩短卡车之间的跟车距离,使跟随车辆有更小的行驶风阻,降低燃油消耗,同时提升行驶安全性。瑞典重卡制造商斯堪尼亚此前的试验数据表明,编队行驶可使跟随车辆的燃油消耗降低10%,理论上最多可以节油20%。

编队行驶的每辆卡车需要安装车载终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建立V2V连接;加速和制动控制器负责控制车辆行驶状态;高精度GPS负责提供精确定位数据;数据通信模块将车辆连接至云端操控中心,接收编队指令和路况天气等信息,同时上报编队信息。各环节中,可靠、高速的数据通信模块是当前最大的制约环节,未来可引入5G技术解决。

在通信频段与标准上,未来我国大概率会采用基于5G的“C-V2X”(蜂窝车联)技术。目前我国工信部划分了5095-5925MHz的频段用于C-V2X技术验证。未来高速公路沿线灯柱架设的5G热点将是编队行驶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5G技术提供的毫秒级网络延迟、10-20Gbits/s的峰值速率、每公里100万个以上的连接密度将能完全满足编队行驶的通信需求,可靠性将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与此同时,车辆改造涉及的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高精度定位装置以及云计算相关企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3.4 自动驾驶

关于自动驾驶,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按照驾驶员对车辆行驶的介入程度来看,可以将其分为L0至L5共6个等级,其中L0完全由驾驶员监测路况和操作,L5驾驶员完全无需介入驾驶操作。

目前,主流汽车厂商部分车型的主动安全系统,诸如ACC、FCW、LKW等,基本可以实现L2以下的自动驾驶要求。其原理是通过车辆本身的传感器收集全面的环境信息,再对信息融合处理,做出安全的操作决策。

但是,这种仅靠车辆本身的自动驾驶实现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车辆横穿十字路口时无法预知横向通行的行人和车辆,极端天气环境下视觉传感器也难以识别路牌的红绿灯,高速公路行驶时摄像头和雷达难以提供足够的制动距离。极端复杂的道路环境和近乎苛刻的安全性要求使得基于本地传感器和本地决策难以满足更高层次自动驾驶要求。基于这样的现实,可以引入前文所述的C-V2X来实现车辆与外界的互联互通,检测隐藏的威胁,扩大感知范围,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通过公路沿线遍布的5G基站,可以将沿途路况信息以非常快的速度传递到车辆。车辆结合车内传感器与外部路况数据,计算出相应的行驶方案,并通过油门、刹车、转向和灯光等系统进行动作。例如,在弯道处有一障碍,但本地摄像头和雷达等传感器无法检测,那么V2X传递给车辆的信息会使车辆提前进行反应和动作,避免碰撞发生。

技术规范层面,2015年3GPP在R14版本中启动了基于LTE系统的V2X标准研究,国内华为、中兴和大唐等企业参与其中。

R14中,V2V通信是基于5G的D2D技术的(PC5接口),即5G热点负责下发指令,通信数据在车辆端直接传输。在R15中,LTE-V2X继续演进,支持更高的可靠性(通过传输分集)、更低的延迟(通过减少资源选择窗口)和更高的数据速率(通过载波聚合和64QAM),增强了车与车之间PC5接口的性能,从而可以满足更高级的V2X服务。

由此可见,当前自动驾驶通信主要依托LTE,而未来势必将会向5G方向推进,原因有三方面。一是5G的高速传输为车辆及时获取路况信息提供了保障;二是5G网络切片技术可以保障车辆通信服务的持续性;三是自动驾驶所需的及时、大量的数据处理需要边缘计算来实现。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自动驾驶而言,5G仅能保证通讯环节的及时性,复杂路况下的环境感知、最优驾驶决策的计算与判断、5G信号覆盖盲区内的车辆行驶等问题,都给自动驾驶的应用带来了大量的困难。自动驾驶的应用,还应当持续关注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行业的发展。

4

云VR/AR


4.1 5G助力VR/AR重新成为热门话题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与增强现实(AR,Argumented Reality)是人机交互的变革性技术,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新方式。人类借助VR/AR,可以对“现实”进行再造和补充。

2015~2016年,VR/AR曾经大热,但体积大、价格贵以及实际体验时的晕眩感、分辨率低等缺点使得AR\VR产品一直不瘟不火。2019年,受5G 通信的带动和新近政策扶持,AR/VR重新成为热门话题,有望进入新的市场发展阶段。

2018年12月,工信部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计划在到2020年使我国的虚拟现实(含增强、混合)产业链条基本健全,在经济社会重要行领域的应用得到深化。

2019年,5G商用渐行渐近,AR/VR将成为最值得期待的应用场景之一。借助5G通信技术,VR/AR可实现移动环境中的实时渲染,时延零感知使虚拟与现实无异;设备成本也将大大降低,VR/AR或将迎来新一轮的普及。VR/AR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传媒、教育、医疗、远程施工维保、车载导航等领域。

5G可以让VR/AR“无绳化”,把高质量的内容处理转移到云端,实现随时随地的VR/AR,称之为“云AR/VR”。5G推动云VR/AR发展的关键是“高速率”,将有效打通VR/AR内容在网络传输方面的屏障;5G优化云VR/AR体验的核心是“低延时”,将彻底消除VR/AR使用中由时延带来的眩晕感,并可以引入语音和触摸等多种交互方式,提升用户体验。

4.2 VR、AR、MR

1994年保罗·米尔格拉姆(Paul Milgram)和岸野文郎(Fumio Kishino)提出现实-虚拟连续系统(Milgram's 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他们将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分别作为连续统的两端,位于它们中间的被称为“混合实境(Mixed Reality)”。其中靠近真实环境的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靠近虚拟环境的则是扩增虚境(Augmented Virtuality)。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是虚拟的场景,用户需要借助VR设备进入虚拟世界进行交互互动。

增强现实(AR,Argumented Reality)是真实世界与虚拟信息相结合,用户通过AR设备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等技术,让虚拟物体能够叠加在现实场景并进行互动。相对于VR是纯粹虚拟的东西,AR是把虚拟的东西叠加到现实的环境中。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是先把真实的东西虚拟化,然后叠加到虚拟世界中。从技术实现角度上来看,MR更难一些,因为把现实世界的东西虚拟化至少需要两个步骤,第一,用摄像头捕捉画面;第二,对二维的图像进行3D建模生成三维的虚拟图像。

4.3 云VR/AR市场规模

VR/AR内容处理走向云端,在满足用户体验要求的同时,降低了设备价格,VR/AR有望成为5G移动网络最有潜力的大流量业务。

4.3.1 全球市场:增速超过50%,预计2025年将达到2920亿美元

在整体市场规模方面,2018年全球VR/AR市场规模预计约为13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0%,2019年以后预计行业高增长态势将继续保持,全球VR/AR市场规模在2021年有望突破500亿美元。

据ABI Research估计,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AR和VR市场总额将达到2920亿美元,其中AR 1510亿美元,VR 1410亿美元。移动运营商在VR/AR中的可参与空间十分可观,到2025年将超过930亿美元,约占VR/AR总市场规模的30%。

4.3.2 中国市场:增速超过100%,预计2020年将达到460亿元人民币

在我国,2018年VR市场规模将达到10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预计未来2年我国VR市场增速都将超过100%,在2020年达到460亿左右。

在我国VR市场中,VR 头戴设备占比最大,约为54%,VR体验馆和VR摄像机占比接近,均为10%左右,消费内容占比约为 8%。当前VR发展仍然处于早期,硬件设备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VR内容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4.4 云VR的三种收费模式

目前,VR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主要收费模式是:广告模式、订阅模式和按使用付费模式。

未来,VR和AR的核心都是内容,VR/AR生态中内容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进程。

4.5 云VR/AR产业链

VR产业链主要包括知觉管理系统和虚拟场景系统两大部分。其中知觉管理系统部分的核心是信息捕捉和反馈设备,虚拟场景系统部分的核心是平台和应用场景。

从投资角度来看,在云VR/AR生态系统中,短期而言,硬件类厂商值得关注;长期而言,内容开发商值得关注。

在VR设备方面,VR/AR设备的出货量增长对于其供应链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芯片、代工、AMOLED屏幕、传感器设备关企业将率先受益。如,高通(VR处理器)、歌尔声学(国内VR整机代工龙头)、小米(Oculus Go VR 一体机代工厂商)、三星(全球OLED面板龙头)、京东方(国内OLED和LCD龙头),维信诺(小米的AMOLED合作伙伴)、中颖电子(国内唯一具备AMOLED显示驱动芯片大规模量产能力的企业)、舜宇光学(摄像头)、德州仪器(数据传感器)、微芯科技(位置追踪相继)等。

在内容方面,VR/AR生态中内容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进程。建议关注在优质内容领域开展研发和运营的企业,如:腾讯、网易、完美世界、吉比特、游族网络、三七互娱等。

重磅推荐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由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主编,投资银行部研究中心联合百度资本、国投创新、武岳峰、高特佳、华盖资本等投资机构共同撰写的《独角兽的科创时代——新锐投资人的行动指南》一书已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本书汇集了众多分析师对生物医药、云计算、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各个行业的分析以及相关独角兽企业的研判。目前,该书已在京东、当当网、天猫、工行融e购等各大平台及线下实体书店发行销售,欢迎各位读者关注支持。

近期重点研究报告链接



本报告所涉及资料、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披露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中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工商银行的观点,所构成具体的操作建议,仅供参考。本报告阅读者据此所进行的相关操作,风险自担。本报告仅供参阅,不得用于盈利性商业目的。未经许可,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报告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复制、翻印或将其向其他人分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