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技巧有哪些?

 学生100分之路 2019-05-06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 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章老师非常乐意为您解答关于中考记叙文阅读方面的相关问题。

题型一:文章线索的类型有哪些?线索有什么作用?如何找到文章的线索?

解析:

(1)类型:人线、物线、事线、时线、地线、情线

(2)作用:贯穿全文,把人物和事件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寻找线索的方法:①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⑤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题型二:如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

(1)把握人物的正面描写(如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

(2)把握小说的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

(3)把握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等特点;

(4)把握人物具体所做的事(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分析);

(5)把握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分析人物形象;

(6)注意:一定要具体、一定要全面、有时还要突出人物性格的变化。

题型三: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解析: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等;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③表现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暗示人物的命运结局;⑥揭示或深化小说主题;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⑧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③揭示社会关系;④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⑤提示社会本质,提示小说主题。

题型四: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

(1)这篇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讲述了等)……的故事(尽量包含记叙文六要素)。

(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抒发了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注意:答案一定要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题型五:文章中常常使用的人称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解析:

(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便于情感的直接交流,抒情更强烈。

(3)第三人称: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六:文章的记叙顺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解析: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题型七:如何理解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

解析:

(1)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寻找方法:①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②到文章结尾处去找;③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2)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在精彩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

①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②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③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题型八: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常见的有12种;二是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分别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象征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不知道章老师的解释是否解答了您的疑惑呢!如果您还有类似问题,欢迎关注并询问章老师,我会在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2   评论

 分享

 举报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阅读和答题相对来说不难,在答题时首先心里一定切记,此题不难,没有任何难度,首先从心里上给自己一些暗示,接下来再谈技巧。

当然,这里首先明确一点:任何一个技巧都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熟练掌握之后,再通过一些方式方法,让自己快速的完成题目。这个原则适用于任何一个类型的答题,不仅仅是语文中的记叙文。

1、首先明确记叙文的几大要素

记叙文通常包括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在第一次快速通读文章的时候,先找到这六要素,用记号笔勾出来,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六要素,相当于掌握好了文章的整体脉络。

而且在接下来的答题过程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围绕这六要素展开的。所以,再一开始就需要快速掌握到记叙文的六要素,好比看电影,整个电影看完之后,你知道整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什么,你心里应该有一个大概: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结局怎么样)?

2、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词

考题中的大多数题目也会围绕中心思想和关键词来作答。当然,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其实也是离不开六要素的,所以,六要素是关键和基础。

在阅读记叙文之前,一定要先阅读题目和问题,带着问题找答案,切记先阅读文章,后看题目。对于问题,可以综合拆解来带入到阅读过程之中,比如:要求回答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给你带来哪些启发,这是要求你回答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如:XX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给你带来哪些影响等?这是要求你回答核心人物的一些问题。

那么,在带问题入阅读时,你就记住,要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人物的观点、人物情感等。

3、一些常见问题的总结

在答题过程中,大部分的题目会离不开这几类:

1)、文章中主要使用了哪几类人称,为什么要使用这些人称?

这个题目会是一个比较规律的作答,通常是第一人称作用是体现亲切、自然、生动,便于描述人物性格和形象;第二人称主要是用于情感交流,表现更直接,拉近读者与原文的距离,把感情调动起来等;第三人称表现的比较客观真实、适用于叙事和议论。

2)、记叙文的顺序

主要是顺序、倒叙和插叙,其中倒叙和插叙会考查比较多。

3)、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又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通常包括:比喻、夸张、拟人、象征、对比、衬托、讽刺、排比、反问、对偶、前后照应、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引用等。

4)、语言特色

通常常用的总结语言特色的词语可以是:形象生动

 0   评论

 分享

 举报


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要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要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技巧:

1:在题目上设 题

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2:在情节上设题

概括事件、部分情节,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概括情节的变化

提示性填空,只给几个空,不做其它提示,空也不给,不做任何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