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川各乡镇、街道的来历,快看看你的家乡~

 化狗儿 2019-05-07



合川区现在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23个镇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你知道合川这些乡镇、街道的来历吗?

小编吐血整理了一堆

快来看看你的家乡~

钱塘镇

钱塘镇原名圆凼子场,初建于明代。

清雍正初改设钱塘镇;民国30年(1941年)7月改镇为乡;

1953年3月划钱塘乡街村设钱塘镇。1941年改乡,1958年并钱塘、广贤乡建钱塘公社,1962年广贤公社析出。1983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1992年广贤乡并入。1997年,面积44.9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钱塘、学堂、玉珠、黑洞、空顶、朝寺、壮金、石礅、猫岩、丰坟、九家、广贤、大桥、凤寺、兴山、郭堰、海钟、长安18个行政村和圆凼1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会龙乡所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20.82平方千米,1593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13人)和原泥溪镇所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24.87平方千米,152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97人),划归钱塘镇管辖,钱塘镇共辖3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总面积90.64平方千米,总人口672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63人,镇政府驻圆凼子。

2005年区划调整后,钱塘镇管辖原钱塘镇、金子镇所属行政区域,辖36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面积134.15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园凼社区居委会园凼街。

沙鱼镇

沙鱼镇原名沙鱼桥,始建于清代中期。

清雍正六年(1728年),沙鱼桥已建成场,属明月里管辖。

民国20年(1931年),设置沙鱼镇,隶属第五区;民国30年(1941年),沙鱼改镇设乡。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1997年,面积22.9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渭河、燕子、双堡、王岩、开元、葛麻、庙堡、颜坝8个行政村。

官渡镇

官渡镇始建于清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官渡场与福寿场均隶属仁寿乡;民国20年(1931年)设立官渡镇;1941年改乡。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安全、方碑、蒲溪三乡并入建镇,次年安全、蒲溪两乡析出。1997年,面积29.1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明月、田坝、断桥、梭子、盘寨、草坪、天坪、天寨、铺坝、龙翠、槲柳、倒豪、石笋、台山14个行政村和官渡1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福寿镇所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27.55平方千米,182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36人),划归官渡镇管辖,官渡镇共辖29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总面积56.56平方千米,总人口373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77人,镇政府驻官渡场。

2006年,将云门镇的石屋村划给官渡镇,调整后,官渡镇面积60.62平方千米。

涞滩镇

涞滩镇始建于宋代,乾德三年(965年)隶属合州石照县。

清雍正六年(1728年),涞滩撤镇改场;光绪三十年(1906年),合州设龙涞镇,辖龙市镇、涞滩场、码头溪、肖家场、孙家场。

民国20年(1931年),涞滩镇成为合川第四区区公所驻地。

1941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并涞滩、正觉2乡建涞滩镇,1993年原正觉乡析出。

2001年,双龙湖镇、宝华镇撤销并入涞滩镇。2006年,将涞滩镇的李湾村、横梁村划给小沔镇。

龙市镇

龙市镇,最早称龙会,始建于宋代。宋开宝二年(969年),龙会镇属合州石照县(今合川嘉陵江以东到岳池县城一带)。

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置隆市镇,隶属合州明月里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里甲为乡镇,隆市镇改为龙市镇,隶属龙涞镇管辖。

1938年析龙市镇置佛门乡,1939年并佛门乡、龙市镇建佛龙镇,1941年废佛龙镇恢复乡。1952年析街道建龙市镇,1958年龙市镇、乡合并成立公社。

1983年复置乡,1992年并龙市、佛门、孙家三乡建龙市镇,1993年将原佛门乡属地划出。1997年,面积50.3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文星、冲口、干桥、双河、高滩、海慧、龙头、独柏、众地、高台、桥头、中心、青岩、通明、三星、井 、飞龙、万全、响堂、巴岩、安冲、凉岩、白庙、毛坝、垣城、堰渡、九井、高岩28个行政村和龙市1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佛门乡所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26.99平方千米,152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0人),划归龙市镇管辖,龙市镇共辖38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总面积77.26平方千米,总人口535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06人,镇政府驻龙市场。

2005年区划调整后,龙市镇管辖原龙市镇、码头镇所属行政区域,辖28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121.02平方千米,镇政府驻龙市社区居委会花市街。

肖家镇

1926年设肖家镇,1941年改乡。

1953年岳池县啸马乡划归合川县,同年析肖家、啸马街道建肖家镇,1956年啸马乡并入肖家乡。

1958年肖家镇、乡合并建肖家公社,1983年置乡,1991年改置镇。

1997年,面积30.1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傅寨、石 、王坪、凉泉、红花、青峰、七郎、茶店、新柿、中山、龙寨、圣明、当阳、新学、滑石、平桥、啸马17个行政村和肖家1个居委会。

古楼镇

古楼镇原名鼓楼场,始建于清代中后期。

清雍正六年(1728年),鼓楼场属合州来苏里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古楼场,属鹤鸣镇辖。

民国20年(1931年),建立鼓楼镇,属第七区辖;民国28年(1939年),改为古楼镇,属太和镇辖。解放后,撤镇建乡,属利泽区辖。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3年置镇2001年6月,古楼镇与七间镇合并,建立古楼镇,镇政府驻骑龙歇。

三庙镇

三庙镇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因境内山清水秀,招致成群白鹤栖息于此而鹤鸣声声,故虽历经明、清两代都沿袭了宋时的“鹤鸣”称谓;后因鹤鸣街上修建的文庙、濂溪祠、财神庙三座大庙而得名。

1926年将鹤鸣镇更名为“三庙镇”,1949年更名为三庙乡,1953年设置三庙公社,后来三庙公社又先后更名为三庙乡、三庙镇。

三庙镇幅员面积79.21平方公里,辖16个村、1个社区。镇政府驻三庙场(原镇政府驻地)

燕窝镇

燕窝镇原名万古场,始建于清代中后期。

雍正六年(1728年),属合州来苏里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属合州龙多乡辖。

民国20年(1931年),建立万古镇,属合川县第七区辖。解放初,万古撤镇建乡,先后隶属第八区、二郎区辖。

1958年9月,设立万古区,区公所驻地在万古乡,同年改公社。

1981年3月,万古区改为燕窝区,万古公社亦改为燕窝公社。

1983年改乡,1991年10月改镇。1993年12月,燕窝撤区并镇,燕窝镇保留至今。1997年,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岩 、新开、福果、桥亭、石栏、梅垭、砚台、困牛、岩坷、鞍山、赶龙、燕窝、接洞、拱桥、谭院15个行政村和万古1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凤山乡所辖高峰、文峰、干坝、李坪、凤凰、万坝6个村委会、面积24.01平方千米,87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2人),划归燕窝镇管辖,燕窝镇共辖2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面积53.03平方千米,总人口289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47人,镇政府驻万古场。

2005年区划调整后,燕窝镇管辖原燕窝镇、合隆镇所属行政区域,辖22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面积92.04平方千米,镇政府驻燕窝居委会正街47号。

2006年,将凤凰村、万坝村、凤山居民小组、福寺村、响铃村、大塘村划给三庙镇。调整后,燕窝镇面积71.19平方千米,辖17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

二郎镇

二郎镇原名二郎场,始建于清代中期,原属合州定远县辖;

清康熙八年(1669年),撤销定远县,属合州直辖;

雍正六年(1728年),二郎场属合州来苏里辖;

民国20年(1931年),建立二郎镇,属合川县第七区辖;民国30年(1941年),二郎撤镇建乡;

1952年7月,分原第八区设置二郎区,区公所驻二郎乡;1958年改复陶公社,1984年复二郎乡,1987年将二郎、新华、复陶3乡合并建二郎镇。

1991年12月,建立二郎镇。

龙凤镇

1941年置万寿乡,1942年析万寿乡复置龙凤乡,1945年凤凰乡并入,1958年改公社,1977年建半月公社,1983年复置乡。

1992年赤水乡并入,1993年置镇,将原赤水乡划出。

1997年,面积30.7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蔡、柑子、石碾、补家、高屋、空洞、罗沟、长五、伍庙、常青、胡弯、山台、米兰、赵沟、五面15个行政村。

2001年,将原赤水乡所辖10个村委会、面积28.50平方千米,112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27人)和原凤山乡坝湾村委会、面积2.00平方千米,722人,划归龙凤镇管辖,龙凤镇共辖26个村委会、总面积61.26平方千米,总人口315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57人,镇政府驻龙凤场。

太和镇

太和镇,原名太和场,俗名大河坝。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建,道光元年(1821年)兴建街道形成规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名泰安镇,辖女儿碑、别口沱地域。民国15年(1926年)改名太和镇。

1950年12月,太和镇划出部分设小河、复兴两乡;1958年9月复兴、佛盐、木莲、小河合并成立太和公社;1959年9月从太和公社分出恢复太和镇;1985年2月,石岭乡(原复兴)并入太和镇;1992年沙金、小河两乡并入,1993年原小河乡析出。

太和镇从民国20年(1931年)至1993年一直是太和区公所的驻地;1997年,面积53.9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太和、白花、阳光、东南、石垭、苦竹、二桥、复兴、寨门、石牌、白阳、古山、长流、石岭、沙金、新堤、晒经、鱼箭、敝口、富金20个行政村和新街、接龙街、里仁街、鱼市街、下新街、中新街、上新街、马厂房8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小河乡所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31.45平方千米,190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9人)和原木莲镇所辖10个村委会、面积34.71平方千米,206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7人),划归太和镇管辖,太和镇共辖40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总面积120.01平方千米,总人口765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23人,镇政府驻大河坝。

2005年区划调整后,太和镇管辖原太和镇、佛盐镇所属行政区域,辖3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156.71平方千米,镇政府驻中新街。

隆兴镇

隆兴镇,曾用名隆兴乡、隆兴公社,始建于民国20年(1931年),时称隆兴镇;

民国30年(1941年),隆兴镇改为隆兴乡;1949年12月,合川解放后,成立了合川县隆兴乡人民政府,隶属第七区(太和区)管辖;

1952年7月,隆兴乡划归三庙区管辖,1953年9月,隆兴乡分设回龙乡,同时成立乡党支部;

1956年1月,隆兴乡又划归太和区管辖,同年3年,回龙乡并入隆兴乡,同年11月,设立隆兴乡党总支;

1956年12月,隆兴乡政府改称隆兴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成立隆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68年5月,成立隆兴公社革命委员会,行使政府职能;

1981年3月,取消隆兴公社革委会,改称隆兴公社管委会;1983年12月,隆兴公社复称隆兴乡人民政府;

撤县设市的1992年10月,合川县隆兴乡政府改称合川市隆兴乡政府;1992年12月,撤销隆兴乡,设立隆兴镇;2001年6月,将龙井镇并入隆兴镇。

铜溪镇

铜溪镇,以场临涪江右岸,附近有童家、杨寿两溪汇流入涪江,因名同溪。

原名铜期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设镇,元代改铜期为铜溪。

民国30年(1941年)7月改铜溪镇设铜溪乡。1953年2月,铜溪乡划分为铜合乡、铜兴乡和铜溪镇。

1956年3月,铜合、铜兴乡合并成立铜溪乡。

1958年9月,铜溪镇并入铜溪乡成立铜溪公社。1984年,改称铜溪乡,1985年撤乡设镇。

1997年,面积51.7平方千米,人口2.9万,辖燃灯、圣灯、石盘、延坡、锣山、斗丘、鞍子、红岩、两河、弯桥、平安、漕坝、乔角、童家、角坪、七星、河心、二河18个行政村和铜溪1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九岭乡所辖9个村委会、面积22.25平方千米,10738人和原皂角镇所辖8个村委会、面积20.25平方千米,11685人,划归铜溪镇管辖。将铜溪镇所辖的乔角、童家2个村委会、面积4.24平方千米,划归渭沱镇管辖。将角坪、七星2个村委会、面积4.58平方千米,划归油桥镇管辖。区划调整后,铜溪镇辖3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面积85.36平方千米,总人口464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66人,镇政府驻铜溪。

渭沱镇

渭沱镇,原名渭沱场,始建于清朝中后期。雍正六年(1728年)属合州来苏里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属合州里仁乡辖。

民国20年(1931年),建立渭沱镇,隶属合川县第八区;民国30年(1941年)7月,改为渭沱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0年6月,渭沱乡改渭沱镇(一说,1992年并渭沱、方溪两乡建渭沱镇)。

1997年,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3.3万,辖白坪、岗石、凉水、黄坪、转角、骆驼、半山、飞凤、六角、鼓山、白 、干田、断山、大岚、穿店、漂敞、花厅、荷叶、兰花、穿井20个行政村和渭沱1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铜溪镇所辖的乔角、童家2个村委会、面积4.24平方千米,1792人,划归渭沱镇管辖,渭沱镇共辖2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面积57.57平方千米,总人口340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58人。渭沱镇政府驻渭沱场。

2005年区划调整后,渭沱镇管辖原渭沱镇、油桥镇所属行政区域,辖2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100.47平方千米。镇政府驻渭沱场。

双凤镇

双凤镇,原名双凤场,始建于清代中后期。雍正六年(1728年),隶属合州明月里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双凤场,隶属合州龙鼎镇管辖。

民国20年(1931年),设双凤镇,为合川县第二区公所驻地。1939年与渝家乡合并建双喻镇,1941年分置。

1958年并双凤、喻家两乡改双凤公社,1959年置喻家析出。1983年复为乡,1992年并双凤、喻家两乡建双凤镇。

1997年,面积51.2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大槲、马河、苑花、富贵、翠云、车山、文台、关口、铁铺、塘湾、云峰、双朝、沙湾、石房、太公、佛山、渠滩、山 、金滩、天堡、石载、大坪、自生23个行政村和双凤、车山口2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保合镇所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39.05平方千米,113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0人),划归双凤镇管辖,双凤镇共辖35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总面积90.28平方千米,总人口450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82人,镇政府驻双凤场。

狮滩镇

狮滩镇,清末称龙鼎镇,清乾隆年间已置场,因当地河滩多怪石,其形状如狮仆、立、蹲、踞,河滩上架一桥,故名。

始建于民国20年(1931年),民国30年(1941年)狮滩撤镇设乡。

凉水井大院子:始修于清代,系大地主李丙刚所有,当时3代工匠同时作业,房屋占地面积近100亩,共108道门,48口天井。

清平镇

1947年设清平乡。

1958年改公社。

1983年复置乡,同年析街道、工矿区置镇。

1984年撤乡并入镇,1992年川心乡并入。

1997年,面积54.3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新木、大斗、至平、黄荆、双岚、大堰、石嘴、福林、静居、岩门、横担、川心、岚垭、大屋、瓦店15个行政村和清平、解板沟、铃子口3个居委会。

土场镇

1926年建土主乡。

1958年坝子乡并入建土主公社。

1962年析土主公社置坝子公社。

1983年复置乡,次年更名为土场乡。

1992年并土场、坝子两乡建土场镇。

1997年,面积40.2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青、百坡、中、洞青、杨柳、土墙、靖林、白雀、天顶、新铺、下坝、菜园、前、三口14个行政村和土主1个居委会。

小沔镇

小沔镇,原名小里场,始建于明代;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改名小沔溪场;民国20年(1931年)改名小沔镇,民国30年(1941年)改镇为乡。

1953年析街区部分增置小沔镇,1958年并镇、乡建小沔公社,1965年5月析置小沔镇,1984年小沔乡并入,1992年八角乡并入。

1997年,面积40.3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荒院、鼎罐、硝洞、磨盘、搽耳、大井、娑罗、小溅、金银、罗垭、土城、八角、石窝、浑河、竹、班竹、盛泉、斜石18个行政村和慈竹、中码头、王家场、下河街4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大沔乡所辖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17.56平方千米,87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3人),划归小沔镇管辖,小沔镇共辖26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总面积57.81平方千米,总人口330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02人,镇政府驻小沔溪。

2006年,将涞滩镇的李湾村、横梁村划给小沔镇。调整后,小沔镇面积66.31平方千米。

三汇镇

三汇镇,原名三汇坝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民国15年(1926年)改名三汇镇;民国30年(1941年)改镇为乡。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同年析街道、工矿区置镇,1984年撤乡并入镇。

1992年康佳、响水两乡并入,次年原响水乡析出。1997年,面积64.6平方千米,人口4.1万,辖星寨、榆钱、元寨、酢坊、八字、干竹、窄口、逼风、老龙、皂树、蒿河、大樟、康佳、雷兴、懒板、花岭、木龙17个行政村和三汇、银窝子、干沟 、八角庙、皂角树、柑子园、枫岩 、垮寨子、困牛坪、刘家堡、冯家 11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响水乡所辖10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23.87平方千米,113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人),划归三汇镇管辖,三汇镇共辖27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总面积88.48平方千米,总人口534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530人,镇政府驻三汇坝。

香龙镇

1949年12月,合川解放,成立了合川县石龙乡人民政府,隶属小沔区管辖。

1952年7月,石龙乡划归渭溪区管辖。1953年1月,石龙乡分设高塔乡;同年3月,石龙乡再分设新建乡。

1956年3月,流溪乡、三觉乡的部分行政村并入石龙乡;同年12月,石龙乡人民政府改称石龙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高塔乡、新建乡并入石龙乡,同时建立石龙人民公社。

1959年9月,石龙公社分设新建公社。1968年4月,“文革”中成立忠东(石龙)公社革委会;1981年3月,撤销忠东公社革委会,改称为石龙公社管委会。

1983年12月,改称为蛟龙乡人民政府。1992年10月,合川撤县设市,改称为合川市蛟龙乡。

1993年12月,撤销香炉(新建)、蛟龙乡建制,设立合川市香龙镇。

2006年12月,合川撤市设区,改称重庆市合川区香龙镇。

双槐镇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位于合州东部边界的三才镇,辖渭子溪、石龙场、黄土场、庆和场,其中渭子溪、黄土场在今双槐镇境内。

2005年,因建设双槐火电站的需要,设立双槐镇,管辖原渭溪镇、黄土镇所属行政区域,辖19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97.81平方千米。镇政府驻渭子溪居委会群力桥(原渭溪镇政府驻地)。

合阳城街道

自西魏恭帝建合州始,历为郡、州、县治所。

清光绪为合州城厢,1913年州改县,为合川县治城厢。

1926年设合川市,1931年为西城、南城两镇,1939年合并为西南镇,1954年分西南镇为第一、二街,1956年第一、二、三街组建柏树街街道,1983年析柏树街街道置梓桥街街道。1992年后树街、梓桥街、高石坎(部份)街道和五尊乡、濮湖乡部份区域合并组建合阳城街道。

1997年,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渠江街、梓桥街、久长街、申明亭、交通街、三元宫、三块石、青竹、皂角院、苏家街、柏树街、文华街、五显庙、丁字拐、大南街、鼓楼街、别凡溪、齐家巷、文明街、康同街、青龙街、双牌坊、营盘街、落阳门、青龙桥、五尊26个居委会和蟠龙、利川、立石、老马、马岭、五显、鱼石、夹巷、中店、高望10个行政村。

2001年,将原凉亭子街道所辖8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面积18.10平方千米,307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395人),划归合阳城街道管辖,合阳城街道共辖18个村委会、29个居委会,总面积38.50平方千米,总人口869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130人,办事处迁至瑞山路(原凉亭子办事处驻地)。

钓鱼城街道

1926年设东渡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东渡乡和东津沱街道的甘家坝居委会合并建钓鱼城街道。

1997年,面积21.7平方千米,人口1.5万,辖甘家坝、钓鱼城、东渡3个居委会和佛耳、角亭、小塔、鹤庵、鸡心、渠口、鱼城、石山8个行政村。

2001年,将原高石坎街道所辖15个村委会、9个居委会,面积38.51平方千米,3634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715),划归钓鱼城街道管辖,钓鱼城街道共辖23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总面积60.17平方千米,总人口518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42人,办事处驻东渡口。

南津街街道

1926年置南津镇,1954年更名第五街,1956年并第五、六街组建南津街道,1977年将原第六街划出,1992年南屏乡划入,次年临渡乡并入。

1997年,面积36.3平方千米,人口4.1万,辖望江楼、白鹿山、赵家街、太平街、十家街、书院街、白塔街、泥巴嘴8个居委会和土坝、白鹿、牌楼、南屏、观鹿、高阳、高坎、牌坊、下南、中南、董家、高歇、花园、临渡、干滩、郭家、夜雨17个行政村。

2001年,将原东津沱街道所辖菜坝、白塔、堰口、南溪、石华、同心、米坊7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面积18.94平方千米,227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02人)和原十塘镇所辖10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22.72平方千米,149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5人),划归南津街街道管辖,南津街街道共辖34个村委会、21个居委会,总面积78.00平方千米,总人口781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939人,办事处驻南园路。

2005年区划调整后,南津街街道管辖原南津街街道、张桥镇所属行政区域,辖23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面积95.3平方千米。办事处驻南园路。

云门街道

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清代改为云渠镇,民国初恢复云门镇名。

民国28年(1939年)与渠嘉合并更名云渠镇,民国30年(1941年)又改为云门镇。

1958年改公社,1965年析街区增置云门镇。1985年云门乡并入,1992年渠嘉、天星两乡并入,1993年原天星乡析出。

1997年,面积57.8平方千米,人口4万,与嘉陵江航道交错,辖棕水、杉树、龙塘、三合、石门、黄庵、铁家、苏桥、棕林、双眼、滩垴、凤林、七树、白沙、阳彪、木牌、双江、天神、丈八、土门20个行政村和下街、郭家巷、新场巷、中街、上街5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天星镇所辖大碑、边山、团房、双桥、长河、会桥、白玉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17.59平方千米,1146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0人),划归云门镇管辖,云门镇共辖27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总面积75.42平方千米,总人口511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3人。云门镇政府驻云门。

2005年区划调整后,云门镇管辖原云门镇、高龙镇所属行政区域,辖31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面积134.21平方千米,镇政府驻云龙街。

2006年,将云门镇的石屋村划给官渡镇,调整后,云门镇面积130.15平方千米,辖30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

大石街道

大石镇,原名大石桥,始建于清代中后期。

清雍正六年(1728年),隶属合州兴仁里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隶属兴仁乡管辖。

民国20年(1931年),大石建镇,为第六区区公所驻地。1938年析大石镇设临江乡,1939年并大石镇、临江乡建大临镇,1941年撤销大临镇,原大石镇析出改置乡。

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内口乡划入建大石镇。

1997年,面积36.9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石柱、观龙、高顶、懑井、竹山、黄连、康碑、双石、双庙、牌 、清凉、塘庙、冷庙、龙骨、滴岩、牛颈16个行政村和大石1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利泽镇所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40.98平方千米,255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21人)和金子镇金钟村,面积2.33平方千米,1433人,划归大石镇管辖,大石镇共辖3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总面积80.16平方千米,总人口544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20人,镇政府驻大石桥。

2005年区划调整后,大石镇管辖原大石镇、尖山镇所属行政区域,辖37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面积122.91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大石居委会石桥街。

草街街道

草街镇,最早名称草街子,始建于清代中后期。雍正六年(1728年),属合州明月里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属合州龙鼎镇管辖。

民国20年(1931年),设立草街镇。1939年改乡。

1953年析置草街镇,1956年麻柳乡并入,1958年镇乡合并建公社,1962年麻柳析出,1983年复为草街乡,1992年柳坪乡并入建镇。

1997年,面积41.3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虬门、古圣、汇园、桂林、荷沟、龙潭、老岩、麻柳、汪岩、金屏、岩口、凤溪12个行政村和草街、柳坪2个居委会。

2001年,将原滩子镇所辖14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面积45.03平方千米,229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32人)和盐井镇的高枧、高碑、巨梁3个村委会、蔡家湾居委会,9.87平方千米,50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57人),划归草街镇管辖,草街镇共辖29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总面积96.28平方千米,总人口425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32人,镇政府驻玉龙场。

盐井街道(镇)

盐井镇,最早名称河心场,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因有人在此开井采盐而更名盐井溪。

民国15年(1926年)改名盐井镇,民国30年(1941年)改镇为乡。

1958年改乡为公社,1968年更名为红卫,1972年恢复盐井原名。1983年12月改公社为乡,同年析街道、工矿区增置盐井镇。1984年6月撤盐井乡并入盐井镇。

1992年九塘乡并入。1997年,面积50.9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回龙、大坝、干沟、观音、熊坝、新店、三界、高枧、高碑、巨梁、深水、钟离、楠木、龙院、许家、玉屏、小坝、茶园18个行政村和盐井、蔡家 、回龙桥、巨梁沱、石灰槽5个居委会。

2001年,将盐井镇所辖的高枧、高碑、巨梁3个村委会、蔡家湾居委会,9.87平方千米,50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57人),划归草街镇管辖;将原东津沱街道所辖炮台、石马、蓝嘴、龙溪、照镜、石庙、糖坝、建梁、银窝9个村委会、沙溪居委会,面积17.55平方千米,130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4人),划归盐井镇管辖。区划调整后,盐井镇共辖24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总面积58.66平方千米,总人口318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66人,镇政府驻盐井溪。

关于合川各街道、乡镇的来历

你知道几个?

如果有遗漏或者错误

欢迎小伙伴们在留言处补充、更正~

此文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