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伯夷颂》中对伯夷是这样评价的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太阳月亮不为他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译成白话文就是“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 可见韩愈对伯夷特立独行、拥有独立人格、不随波逐流的伯夷是评价极高的,且不说武王伐纣正义与否,可在当时几乎全国的人都没有异议,都认为武王是正确的。可以说谁反对这件伐纣的大事谁就是不识时务,谁就是异端,谁可能会被一棍子打死。可是伯夷却坚决阻止武王伐纣,认为臣子不应该讨伐君主,并且付诸行动拦截周武王车驾,最后虽然没有阻止武王伐纣,可是这种独立人格和特立独行,不跟风、不随大流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茫茫历史长河,就有一些这样为了坚持自我独立人格特立独行的人,他们虽然卑微,但他们是真正的勇者,他们温暖了凄冷的历史。 南宋绍兴十二年,岳飞被冤杀于风波亭。很多人知道岳飞是冤枉的,但畏于皇帝和秦桧的淫威,无人敢去收敛英雄的尸体,岳飞的尸首就这样冰冷地卧在临安的监狱里。当时临安的一个名字叫隗顺小小的狱卒,史书没有记载他的籍贯,他的生卒年代,就是他冒着全家被灭门的危险,偷偷背着岳飞的尸体出城,悄悄埋在九曲丛祠边,他将岳飞的玉环系在遗体的腰上,又种上了两棵树。他将这个事情藏在心里,没有跟第二个人说起,直到将死之时,他告诉儿子,岳飞被我埋在那个地方,你要记住了,岳帅一心精忠报国,总有昭雪的一天。 二十年后,宋孝宗下旨为岳飞澄冤昭雪,并悬赏寻找岳飞的遗体。隗顺的儿子提供了埋尸的地点。最终,岳飞的遗体被起出,迁葬于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就是现在的“宋岳鄂王墓” 隗顺,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在举国声讨岳飞的年代,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之矢志不渝,他的义举感动了那个冰冷的时代。 历史是惊人相似,昏庸的崇祯皇帝自毁长城,凌迟处死了袁崇焕将军,当时京城人人对袁将军恨之入骨,争相食其肉。可是有位余姓侍卫冒着生命危险把袁将军的头颅埋在自家院子里,他与他的后代义务为袁崇焕将军看墓一直到今天。 一个小小侍卫,在举国非之的年代,在人人明哲保身的时代,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且薪火相传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一个个卑微的小人物,温暖着我们的历史,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最光鲜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