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捕捉暗世界的幽灵

 昵称RD37e 2019-05-07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周六 ·茶余星话 | 周日 · 天文周历

从提出猜想到今天,暗物质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它们既是宇宙演化的重要参与者,却又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尽管人类进行了大量寻找暗物质的实验,但始终没有什么收获。

于是研究者们转向了暗粒子。我们世界中的常规物质由许许多多不一样的粒子构成,那么“暗世界”是不是也有不同种类的暗粒子呢?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证明。但是,在2021年,当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再次投入使用时,这将是科学家们计划探索的主要项目——去寻找可能存在的暗粒子。

LHC大型粒子对撞机内观

Credit: Wiki

现在已知的大多数粒子都处于“标准模型”之中,例如电子和光子,或者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各种夸克。粒子学家不只发现了它们,还弄明白它们相互作用的4种相互作用:电磁作用、引力作用、强相互作用以及弱相互作用。

然而,暗物质并不在标准模型框架之中。不仅因为它是全新的物质,而且它仅表现出引力相互作用,这使暗物质与众不同。

一些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存在于粒子之间的虚空之中,并且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独特相互作用。打个比方,如果标准模型代表着所有陆栖生物,那么暗物质就像是第一个露出水面被我们发现的海洋生物。198彩注册

目前发现的标准模型下的基础粒子

Credit: Wiki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家王连涛认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很有可能帮助我们揭开暗粒子的一部分神秘面纱。他的团队在今年4月3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来解释其中的原因。

大爆炸刚刚发生的几分钟内,宇宙中只有混沌的一团团粒子,这些粒子的周期可能还不到一秒钟。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工作是将粒子加速并碰撞,由此来模拟大爆炸后几分钟的环境。王连涛预测在相撞的两方粒子之中,有一些可能与暗世界的粒子相关,并在撞击后衰变得更加缓慢,在维持一纳秒后消失。

粒子对撞概念图

论文的另一位作者刘震表示:“直接探测暗物质肯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是探测衰变过程中的暗粒子会容易的多,它好比是了解暗世界的探针。”

王连涛表示:“我们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我们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只关注与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这导致我们会忽略其它大量信息。”哪怕是在现在已有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数据库里,人们仍然能够从过去的一些可疑撞击中,每年提取出1000TB以上的新信息。这相当于是谷歌或facebook每年的数据量。

在使用对撞机时,科学家们必须告诉对撞机他们想要探测什么。因此在收集数据的时候会忽略大量其它发生的事件。所以,如果科学家想要不漏过更多宝贵的信息,他们就必须重新审视大型强子对撞机对目标事件的定义。

幸运的是,王连涛团队还有时间。2021年对撞机将重新投入使用,虽然能够发现暗粒子的撞击是偶然中的偶然,但他们可以在进行万亿次撞击,说不定这其中的哪一次就会带着一位暗世界的使者来到人们的面前。

嗯,从人眼观察暗世界应该就长这样

作者: Korey Haynes

翻译:雷丰图 | 校对:赵琨,王纪尧

责任编辑:毛明远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谢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