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鸟语,夏之荷花,秋之夕阳,冬之飘雪,一年一轮回,一月一变化,一季一诗词。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爱歌咏自然景物,他们用心灵感知四季变化,以笔触奏写优美篇章,让每一个季节都充满了诗意。 夏季(中国夏季从立夏(每年5月5日至7日之间)开始,到立秋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是这样一个季节。它少有春的生机,秋的韵味,冬的意境,却独有一味。 1、 夏日写景(荷花、莲花)中国传统文学讲究诗缘情,又常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会带上那个时节最具特色的景物。夏季最为常见的就是荷花(莲花)了。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当是杨万里《小池》一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初夏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杨万里独创'诚斋体',诗歌通俗浅近,自然活泼,富于变化。他还有这样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倪其心、许逸民称赞说:'写西湖盛夏景色,一意只写莲荷。……浓笔重抹,碧荷满纸,红蕖生辉……觉尺幅之间,气象万千,有吞吐万里之势。'王昌龄在山水江南一派绿意之中,他注意到了采莲女,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使景物更加具有生命的气息。说到采莲女,则不得不提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2、 夏日炎热虽说有美景可赏,但夏季给我们最直观感受还是炎热。古代不像我们今天,有空调、网络、西瓜大套餐傍身,可以避免炎热,在家享受清凉。古人如何描绘这样一个'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季节呢。杜甫在炎热的夏季写下《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诗人在夏夜纳凉时的所见所思,开头四句写诗人日暮思风。诗人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诗人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是对酷暑的控诉;'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是对清凉的期盼。'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诗人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诗人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征人(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表达了作者对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的关切之情。全诗描写夏夜景色生动细致,体物精细,音调铿锵。这种炎热感是夏季带给我们最为直观的感受。他还有一首诗名为《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十分真切的描绘出了夏末秋初还未散去的炎热感。 3、 夏日凉意小时候家里还没有空调,一到夏季,大家都会纷纷找地方乘凉,古人亦是如此:曾几夏日乘舟溪行: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孟浩然在夏夜闲卧水轩: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陶渊明在炎热的仲夏坐在阴凉的堂前,悠闲舒适: '在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周邦彦纵写羁旅愁怀,他笔下的江南初夏却也给人带来几丝凉意: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苏轼的《洞仙歌》描述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世界多变幻,光阴如水流。春天已然归去,初夏悄然而至。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与其慨叹春归不留,不如捧起一首诗歌,在初夏时节,以诗意作此季最美的点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