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学学者对岑氏研究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赞赏。但对岑氏的偏见就不应该喽!
以史料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不管是壮族,还是汉族,都是中华儿女!!别的姓氏亦如此!!!无名无姓无钱无势无官无权上不了台面——根本上不了史志,古人也亦然。
广西各地大同小异的僚人岑氏家谱,都公认始祖为岑仲淑。泗城《岑氏宗支世系》是这样记载的:
岑仲淑,派自余姚,善于医道,立武功于宋高宗朝,授麒麟武卫怀远将军。随狄襄公征侬志高,克林州城,破邕州,志高奔广南。襄公还朝,仲淑公善后,驻镇邕州,建元帅府,督桂林、象郡三江诸州兵马以御志高。始通市马于水西,大火合兵扫荡西南夷梗,有牂牁。布露上京,封粤国公。⑦
文段中诸多史实错误暂且不论,但就岑仲淑这个人及其官职而言,根据谷口房男、白耀天两位先生的考证,纯属伪造,史实证据很多,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皇祐五年(1053年)广南西路经略使余靖在今桂林市镇南峰题刻了块《平蛮三将提名碑》,列述了当时随狄青镇压侬智高的'将官’32名,其中包括孙沔、石全彬、余靖等人,却无'岑仲淑’其人。⑧
其实,岑氏该时段的先祖应该是岑庆宾,他是在宋元丰三年(1080年)前后从南七源州(今越南谅山省西北)迁居地处桂西北的七源州(今凌云)的。到南宋,因汉宋王朝在田阳横山寨设置战马交易市场,大理国的骏马通过西南自杞、罗甸诸国和桂西北地区僚人(岑、黄)土酋等非汉民族做中介,长途输送而来进行交易。其中,岑氏家族因地利之便而于南宋市马交易中主动出击,获利丰厚,颇有建树,遂崛起而成桂西北势力最强的望族,长盛不衰延续上千年。其始祖至少起自岑庆宾,岑仲淑是后人杜撰的,就算岑氏家族在北宋末期真有这么一个人,也不是来自宋时的江南,更不是跟随狄青镇压侬智高而来。
在广南西路则有熙宁九年七月输款的七源州首领岑庆宾-----这句话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7《百色壮族岑氏首领兴衰史略》作者:白耀天
这史略对壮族岑氏的来龙去脉说得较清楚,史料来源都有出处。
过去,家族口传始迁祖叫罗登金,其父为罗凤约。登金公生养了三个孩子……
尽管都说有家谱,但作为反映我们牛场罗氏血脉传承真实情况的汉式家谱,我一直怀疑族中祖先没有人认真编撰过。怀疑终归怀疑,因没有找到实物,就一直无法考辨其真伪。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家父和我终于找到了族中珍藏的两种罗氏族谱:一本是冗乍寨珍藏本《罗氏宗支族谱》;另一本是塘根寨珍藏本,还注明是“光绪三年仲春,仲三祖以及各寨父老在塘垦补述”。
仔细研读比较这两本族谱,发现冗乍寨藏本完全是以贵州北部地区的汉族罗氏为中心撰述罗氏源流,跟黔南地区布依族流源没有半点关系;而塘根寨藏本则是在冗乍藏本基础上添加我族部分口述源流而成。下面请看我家的祖先在编写家谱上是如何移花接木的:先看塘根寨“光绪三年家谱”原文中的一段:
五十四世祖,号大洪,罗芝润,夏张二氏;芝沿、毛李氏;芝沂,孙陈氏;芝宽,吴谭氏;芝广,吴张氏;芝滔,李氏;芝池,吴氏;芝浪,文氏;芝沚,李氏,系山东生长,分于贵州;罗凤约,亨信;芝润,夏张氏,由江西迁贵州思南竹溪坝、砚皂坝、青菜坝、水桶坝、中庄沟、宋溪寨、七锅庄……
我的家谱跟汉族流行的罗氏宗谱一样,是把汉代初年修筑豫章城的罗珠当成一世祖来写的,顺着往下开列到五十四世祖就是这段文字了。根据这段文字,1985年清明节,合族乡亲给我惠水牛场布依族罗氏始迁祖修葺坟茔,并立了碑,在碑石顶端镌刻“五十四世祖”几个大字。这样,我的家族就成了源自江西的只会说布依话的汉人了。
单就这段家谱文字而言,“五十四世祖”共有十兄弟,我族先祖罗凤约被列在“五十四世祖”罗大洪(芝润)后面的第十位,意思显然,“五十四世祖”共有10个兄弟,罗凤约是第10个。可见,这个“五十四世祖”的殊荣应该是凤约公,而不是凤约公的长子登金公。
就此而止,问题还不是很大,但仔细辨析,不难发现:这10个兄弟中,人人都取有带“芝”字辈的名,惟独我祖罗凤约没有;人人都开列有妻子姓氏,也惟独我祖没有。一个“罗凤约亨信”仿佛横空插入,行文上显得很突兀,很不协调。再跟冗乍藏本比较,事情就明朗了。请看冗乍藏《罗氏宗支族谱》的记载:
五十四世祖,即用知府,号大洪,罗芝润,夏张二氏;芝沿、毛李氏;芝沂,孙陈氏;芝宽,吴谭氏;芝广,吴张氏;芝滔,芝池,芝浪,芝沚。兄弟九人,系山东生长人氏,分于贵州。芝润,夏张氏,由江西迁贵州思南蒲竹溪、砚皂坝、青菜坝、水桶口、中庄沟、宗溪、七锅庄……
原来别人兄弟只是9人,并没有第10个什么“罗凤约亨信”的兄弟,更根本没有说有另外的“罗凤约亨信”来贵州惠水牛场翁巴定居。显然不过,我的先人是在汉族罗氏家谱《罗氏宗支族谱》里嫁接祖宗渊源后,就把它当成自己的家谱了。当年祖先这种移花接木手段并不高明,其实粗劣得很,但是由于迷信祖先的传统思维作怪,弄得今天的人依然执迷不悟,真是令人哀痛难言!
在汉式家谱里伪造远祖渊源,不独我牛场罗氏家族先人如此。这种发明权不在我们这样普通的百姓手里,始作俑者是当地的土官。在贵州惠水县,连北宋时就属于“西南五姓蕃”之一,拥有上千历史的龙氏土司竟然也伪造始迁祖。请看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立的惠水龙氏土司长官龙文求墓碑序⑥:
文求公为我合族始祖也,原籍江南徽州府□□县。自洪武调北征南,公奉命出师,汗马功劳大矣!……
该坟地处惠水大龙乡岩头寨附近的土坡上,碑文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碑序,下部正中镌刻:“明敕封怀远大将军开基祖考龙公讳文求墓”。龙文求真是惠水卧龙土司龙氏始祖吗?非也!卧龙龙氏土官在北宋初年之前就已经定居今天的惠水涟江谷地了,是著称正史的西南“五姓蕃”之首,而“五姓蕃”的习俗有别于中原,他们很可能是今彝族先民乌蛮部和布依族先民。《宋史.蛮夷四》有记载:
乾德三年,平孟昶。五年,知西南夷南宁州蕃落使龙彦瑫等遂来贡,诏授彦瑫归德将军、南宁州刺史、蕃落使,又以顺化王武才为怀化将军,武才弟若启为归德司阶,武龙州部落王子若溢、东山部落王子若差、罗波源部落王子若台、训州部落王子若从、鸡平部落王子若冷、战洞部落王子若磨、罗母殊部落王子若母、石人部落王子若藏并为归德司戈。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身为南宁州蕃落使,因率领西南“八番”众头领到京师开封上贡,而被封为首任羁縻南宁州刺史的是龙彦瑫。要说龙氏的合族始祖,按正史的最早记载,至少也应该是北宋初年的这个龙彦瑫,而不是明代初年才出场的龙文求。
有关龙文求的事迹,《元史.地理六.八番顺元夷蛮官》有记载:
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遣两淮招讨司经历刘继昌招降西南诸番,以龙方零为小龙番静蛮军安抚使,龙文求卧龙番南宁州安抚使,龙延三大龙番应天府安抚使,程延随程番武盛军安抚使,洪延暢洪番永盛军安抚使,韦昌盛方番河中府安抚使,石延异石番太平军安抚使,卢延陵卢番静海军安抚使,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抚使,并怀远大将军、虎符,仍以兵三千戍之。
原来龙文求是宋末土官,在元初的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率领“八番”投降蒙古人,哪里是碑文写的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受命于明代朝庭调北征南呢?先祖墓碑都这些乱写,何况家谱?到明代初年,龙文求的后裔,即其元代最后一个南宁州(治今惠水三都卧龙)安抚使是龙颜,以元代土官身份归附明朝,到第二年才和其他十几个土官一起被明朝廷授予长官司长官。明显不过,惠水土官龙氏家族根本没有什么人在洪武年间参加过什么“调北征南”。
土官在先祖问题上的错乱,也不独贵州如此,在广西众多的土官队伍中亦复如是。同样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土官之一,广西南丹莫氏也犯同样的错误。南丹莫氏土官归附北宋王朝的情况,《宋史.蛮夷.南丹州》有记载:
南丹州蛮,亦溪峒之别种也,地与宜州及西南夷接壤。开宝七年,酋帅莫洪燕(此字打不出别字代替)遣使陈绍规奉表求内附。九年,复来贡,求赐牌印,诏刻印以给之。
按理,莫氏土官家谱里的始祖至少应该从公元974年的莫洪燕(此字打不出别字代替)开始吧?而实情又并非如是⑦!跟贵州南宁州龙氏土官一样,真正的先祖不被承认,而是在《钜鹿宗支南丹知州官谱》里却另说:
南丹州官始祖籍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米街人氏。自宋太祖开宝至雍熙年间随征平枝图蛮溪峒霸庅州乱,敕征广西等处溪峒蛮,杀贼有功,宋神宗时封为南丹知州。知州正堂官伟勋。
此外,另一份南丹莫氏族谱又说:
始祖莫伟勋,于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由福建省宁军副统随狄武襄公奉征广南路溪洞猺蛮有功,蒙受册封……
同一家族的两份族谱,真正的自己的土著先祖则放弃不要,而均附会源自北宋年间专制王朝派遣征讨土著而来,但就始祖来源地竟有两种不同说法,可见其主观附会的随意。
谷口房男、白耀天两位先生曾经对南丹莫氏土官家谱进行过精细的考辨梳理,他们在合著的《壮族土官族谱集成》里说道:
南丹州首领莫氏在开宝七年(974)归附宋王朝之前,自称“西南诸道武盛军德政管家明天国主”,归附以后被任命为羁縻“南丹州刺史”。此后至明朝初年,共传了十二代二十二任土官。这十二代二十二任土官前承后传,脉络清楚,官私著作均有记载,其中并没有“莫伟勋”、“莫尚”、“莫简”、“莫似忠”见于其中。
南丹莫氏不惜抹煞自己先祖曾经在北宋初年归附,随后被王朝任命为南丹州刺史的“辉煌”历史,丢弃先祖莫洪燕(此字打不出别字代替)等数代人约100年家族历史不要,去伪造始祖为莫伟勋,是跟随狄青来广西镇压侬智高起义的。今天看来,其真实目的尽管已经很难准确推测,但因此而在汉官面前至少可以彰显自己家族的“正统”是毫无疑问的了。
如是伪造家族始祖,在广西的众多土官中,并非独此一家。仿佛有一个神灵在号召似的,广西土官伪造始祖往往是定格在北宋末期镇压侬智高起义这个时段。
广西僚人的另一大姓——黄氏,无论其家谱或者墓志,几乎都说自己的始祖是跟随狄青来镇压侬智高的。如《罗阳县黄氏袭官世系》:
始祖黄东堂,原籍山东青州府溢都县人,于宋朝皇祐四年从狄武襄公征侬智高有功,授土逍岭峒,世代永袭峒职。自明朝洪武元年征交趾有功,改峒为罗阳县,颁发引札,世授土知县职。
罗阳县地处今天的扶绥县北部罗阳河中下游地区,县治在今中东镇东南12里的罗阳村。根据谷口房男、白耀天两位先生的考证⑨,罗阳县早在中唐以前就设置了,属邕州都督府辖下的羁縻州县,是“黄洞蛮”黄少度的家乡;到宋代设置未变,仍然是僚人黄氏家族的领地;元代改为土司县,隶属太平府,还是黄氏族人世居。在正史及其相关史料里,根本没有记载罗阳黄氏先祖是来自山东青州的。罗阳黄氏土官自元代后期到明代初年,其世系是:黄得全袭职于元末,黄谷保于洪武元年归附明朝,黄用隆于洪武七年后袭职,黄宣于洪武十八年袭职,黄广通于宣德五年袭职……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桂北那地州土官——僚人罗氏家谱又是怎样记载自己的始祖的。作为一个至少自北宋起就是那地州世袭土官的南丹罗氏,又犯同样的错误——附会家族始祖渊源⑩,说自己始祖是明代洪武年间因“征讨”那地苗蛮才迁徙而来。南丹那地州土官《罗氏宗谱》这样记载其始迁祖:
黄貌公移分广西那地州。自始到那地州,为一世祖起创。一世祖黄貌,乙酉科武举,庚戌科会试中第州名武进士,效用,奉命征讨广西那地州猫蛮,定乱安民有功,奉旨敕授那地世袭服色知州。至洪武三年,颁印信一颗。于洪武丙辰年正月廿日亥时寿终,葬于嘉柳山之阳。祖母黄氏,生一子明宝。
南丹罗氏族谱认为他们属于江西罗氏始祖罗珠后裔,明代前定居江西,直到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先祖罗黄貌奉命征讨苗蛮才迁居那地州,因完成征讨任务立了大功,被朝廷任用为那地州的知州。官职既然是官府给予的,当然官府最清楚,翻查广西地方志,万历《土司志》却有相反的记载:
宋代那州、地州,“元仍为地、那二州,其酋长世修常贡。洪武元年,罗黄貌归附,诏省那入地,合为那地州,锡印授黄貌为土管世袭知州”。
官府明确认定罗黄貌是“归附”的前朝土官,即是投降而来的宋末土官,并非明代的征南将领。如果一条记载不足证明,那么在《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还有一条类似记载,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罗黄貌“归附,洪武七年授本州知州。九年被利州知州岑志良杀害,劫去印信”。还有《明史.广西土司》更是这样记载:
那地州,在府城西南二百四十里。宋熙宁初,土人罗世念来降,授世职。崇宁五年,诸蛮纳土,遂置地、那二州,以罗氏世知地州。大观中,析地州置孚州。元仍为地、那二州。洪武元年,土官罗黄貌归附,诏并那入地,为那地州,予印,授黄貌世袭土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
连统治阶级史官的眼里,那地州土官罗黄貌是上承北宋土官罗世念而来的。事实很清楚,那地州知州罗黄貌并非“征讨”苗蛮而自江西迁居,他及其家族自唐宋以来就一直居住在桂北的红水河沿岸地区,是北宋投降官府的土著首领罗世念的后裔。
公元1276年,江西广信府广丰县人张天宗起兵抗元,兵败后率部南下至靖西旧州一带。到旧州后,张天宗率部开荒恳田,在旧州长住。因其部带来中原较为先进的文化及农耕等技术,加之张与当地群众关系融洽,不久张被拥戴为“峒官”。在靖西,张还推行“亭田制”,以十人为一家,十家为一亭,峒中设若干亭,亭有亭长,每亭有自己的田地,称为亭田,有属于自己的房舍、粮仓等。实行“亭田制”后,生产效率大增,开垦的田地也越来越多……到今天,张及其部署经过与当地人的通婚繁衍,应该有不少后人吧……
主治医生
历史上,在东亚,汉族不仅仅是拥有语言文化的绝对优势,还有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所以东亚,汉语言文化的几乎就是唯一的“先进代表”。中国境内的大部分民族,越南、朝鲜、韩国、日本,都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强势的汉族语言文化。壮族当然也不例外!
而且,在历史上,壮族有民族语言,却没有成熟的统一的民族文字,一直都使用汉字,所有受教育的壮族人学习的也是汉族的历史文化。而在汉族语言文化大一统的背景下,壮族的文化相对就显得“落后”,来自强势文化的歧视和自身“落后”文化的自卑(看壮族自称“土”就明白一半了),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壮族人的姓氏攀附汉族姓氏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不值得以批判态度来评论!西猪
何必企图弄得那么清楚?又怎么可能弄得清楚?这个来源问题,根本就象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可以说,现在清楚一个到底是壮族还是汉族抑或者是其他民族早已经失去了意义。
从我们这一代往上推算,你们知道我们上一代以及上上一代的父母、爷奶辈都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子辈
0代 独生子(1人=2的0次方)
我辈 1代
我&老婆(2人=2的1次方)
父母辈 2代
父 母&岳父 岳母(4人=2的2次方)
爷爷奶奶辈 3代 爷爷奶奶们(8人=2的3次方)
太公辈 4代 太公太婆们(16人=2的4次方)
按此推算,儿子基因,在几百年前,分别在数量极多的人的身上……
理论上,按三十年出生一代人算,我们的儿子要能顺利生下来,他的前面四辈长辈,也即120年前,至少需要有16个成长到成年的祖先(太公太婆和外太公外太婆男女各半)
十代(三百年前)之前,则需要有先祖1,024个(2的10次方)
二十代(六百年前)之前,需要有先祖1,045,876个(2的20次方)
三十代(九百年前)之前,需要有先祖1,073,741,824个(2的30次方)
四十代(一千二百年前)之前,需要有先祖1,099,511,427,776个(2的40次方)
五十代(一千五百年前)之前,需要有先祖1,125,899,906,842,624个(2的50次方)
这个,也就是说,我们的儿子体内拥有的基因,包含六百年前的104万人的基因,包含一千二百年前10亿人的基因,包含一千五百年前11,258,999亿人的基因。如果说这104万人、10亿人、11,258,999亿人都是壮族或者一个什么民族,我们是无话可说的。但是想一想,这可能吗?
无蹄的野猪
现在责怪祖先汉化\用汉字已意义不大了....以前没有壮字,壮字是人造的,以前壮族人讲话是壮话,但读书是读汉文,这就是历史....
以前人口流动也是常事的,在我们老家,就近百年的时间,都可以查到哪个家族什么时候才过来的,又有什么家庭已绝后....所以,如果说祖先从哪里搬过来就是攀附汉人,这个说法很不客观.
另外,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在我们老家那边,民国时来了几个外乡逃兵,我们收留了他们,这几个逃兵后面都讲我们的话(他们自己的话反而不会讲了),现在他们的子孙后代跟本地人一模一样,所以,一个地方把外来人同化的能力是能强的,因为外来人要生存,就必须"入乡随俗"....
现在,汉化或壮化都可以理解,主要对群族生存有利,人们会自然选择汉化或壮化,比如,那么多壮人外出打工,不学学外面的汉话能行吗?而与此同时,如果外出壮人群居一起,也会用壮话交流,久而久之,也能把当地人壮化一下....
胜仔
研究壮学学者以及著作——
⑥谷口房男、白耀天编著《壮族土官族谱集成》,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63-64页。
⑦谷口房男、白耀天编著《壮族土官族谱集成》,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64页。
⑧谷口房男、白耀天编著《壮族土官族谱集成》,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66页。
⑨谷口房男、白耀天编著《壮族土官族谱集成》,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59-360页。
⑩谷口房男、白耀天编著《壮族土官族谱集成》,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581-609页。
⑾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496-5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