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身中正应该怎么练?先看懂再去练

 文苑书店66 2019-05-07

  “立身中正”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术语,无论所谓的“内家拳”还是“外家拳”都有“立身中正”之讲究和要求,太极拳更是把“立身中正”作为练法的要领之一。

  然而,不少者对传统武术中的“立身中正”理解有所偏差甚至错误,笔者现就太极拳的“立身中正”举例说明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并把它做到位。

  首先立身中正不是腰板挺直

  在太极拳界,杨澄甫宗师及吴鉴泉、董英杰等前辈的拳架姿势都有点“偏斜”;现在不少太极拳爱好者有点不太理解,心生疑惑:“太极拳不是讲究立身中正吗,他们的身子怎么总是前倾呢”!有甚者还认为是不是他们没有做到位。其实,有这种看法的人是源于自身对“立身中正”就缺乏正确的理解,片面认为似乎“立身中正”就是身体挺直,仿佛九十度垂直于地面一样;现在不少人打的太极拳,身板笔直、腰脊硬挺,以为这样做就是“立身中正”;这种认识与练法都是错误的。

  太极拳等传统武术中的“立身中正”首先要符合力学结构,不论你的拳架子是“I”状还是“/”状,都要遵循“力由脊法”这个基本原则。

  杨家老一辈打拳的,“/”形状比较明显,源自杨家的吴氏太极拳称之为:“斜中寓正”,其实就好比“顶门杠”原理一样。旧社会农村人家的大门一般用木栓,在晚上睡觉时都要放一根“顶门杠”顶在门后,太极拳的“/”形状跟这个顶门杠原理是一样的。早些年,我曾专门拜访过吴氏北派王茂斋一支的传人,听他们说:“杨家的拳就是这么打的”。

  可见真正的立身中正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

  然而现在很多人打的拳,看似中正,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立身中正”;拳架子倾向于“I”状的人,你在浴室洗澡时不妨看看自己的腰脊,多半是弯曲的;因为真正的“立身中正”是把整个脊椎拉直了的,特别是腰脊命门处,这个时候身子略微前倾(但不会超过膝盖)。

  如何做到立身中正

  有了“含胸拔背”,自然“立身中正”;反之,“立身中正”做好了,自然会有“含胸拔背”。我是这么理解的。

  何谓“拔背”就是命门处往两边拉开,这个时候命门有“微挺”的感觉,有人称“腰脊以上往上,腰脊以下往下”就是这个意思,好比一根弯曲的铁丝你往两边一拉就撑直了;这个时候不会出现“凹”或“凸”。故意往上“挺”是错误的。

  而“含胸”的目的就是为了气顺,因为“胸隔(胸窝上)”处皮肉最薄,只有“略微一含”才能自然突破“胸隔”的阻碍;所以,传统武术认为千万不要“挺胸”,挺胸驼背都是错误的。

  以笔者的心得体会,“含胸”做好了,自然“拔背”;反之“拔背”做好了,也自然有“含胸”;含胸拔背都做到位了,也就有了“立身中正”和“虚灵顶劲”。

  因而,说“立身中正”是建立在正确的“含胸拔背”基础之上并不为过。

  最后,我们再看看杨澄甫宗师及吴鉴拳、董英杰他们的拳架,就会明白什么为什么他们有点“/”形状了。

  

  杨澄甫之“斜飞式”

  杨澄甫宗师的“斜飞式”内外相合,劲起脚跟,中正十足,气势磅礴。

  

  吴鉴泉之“如封似闭”

  吴鉴泉之“如封似闭”把“斜中寓正”体现得淋漓尽致,看似前倾,其实才是真正的中正。

  

  董英杰之“肘底锤”

  董英杰之“肘底锤”含胸虚空,腰胯圆活,体现出自然的中正气势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