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德:一个洋干部的自我修养

 昵称58188217 2019-05-07

1863年11月,清廷的总理衙门颁布了一项任命。

赫德,男,28岁,英国人,拟任海关总税务司,主持日常工作。

总税务司是一个职务名,一把手,正三品。

中外震惊。北爱尔兰到今天都没出过这么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干部。

赫德在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45年。1908年,他在正一品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创造了世界海关史、乃至外交史和政治史上的奇迹。

这个奇迹,既有时代的背景因素,又与其自身修养密不可分。

赫德视野开阔,敢为人先,擅长抓住历史性机遇并发挥自身的优势。

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生于1835年,19岁就来到中国,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担任汉语翻译,随后被派到广州。

看到两广总督劳崇光为海关事务焦头烂额时,25岁的赫德毅然辞去英国公职,协助筹建了粤海关,担任副税务司,从此踏上中国官场。

1861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园林被烧,皇帝外逃,各部委人心惶惶,赫德被海关派到北京,用来顶缸。

但是赫德很看好组织上。他拷了满满一U盘PPT,哦不,带着三大箱资料,在北京给大领导们科普了一个多月:《什么是海关》、《啥叫关税》、《英国人到底想要什么》、《和洋人做生意利大于弊》、《如何增收500万两》等等。

晚清的局势是中国3000年没经历过的,朝廷重臣们北京都很少出,更别说出国,对于海关、外贸、关税两眼一摸黑,什么洋务,真心是不懂啊,但哪个又好意思说呢。

赫德虽然当时也是海关业务的二把刀,但准备充分汉语又好,扫盲起来自然没有难度,再加上赫德是干翻译出身,态度恭敬、身段柔软、识大体顾大局,没有洋人那种趾高气扬的架势,颇得朝中大佬赏识。

军机大臣文祥说,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年轻干部啊。

赫德殚思竭虑,成绩突出,既能临危受命,又能分忧解难。

(晚清海关帽徽)

赫德在踏入仕途后,除了两次回英国探亲,全身心扑在了工作上。

1861年是赫德的试用年,外有英法进京逼着签约,内有天平天国打烂了整个东南,国库存银不到10万两,中央财政濒临崩溃。赫德在代理署长的位子上临危受命,当年就征收了490万两关税,保住了财政。

赫德正式上任后,立刻主抓了全国性的会计审计制度改革,并要求进出口货物从申报、查验、估税、审核、征税、交款直至验放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章程作为依据,大力打击走私,从严治关,让关税收入大幅提高。

到了1875年,海关年税收就已接近1200万两,1887年,海关税收达到2000万两,占到财政收入25%左右,1900年以后,关税常年保持在3000万两左右,占到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的30%以上。

(海关关税支持了中国第一届赴美公费留学生)

赫德还用关税支持了江南、金陵的制造总局到南京口岸的炮台、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幼童赴美留学等项目,第一个中国驻外使节、第一次参加万国博览会等,都是是赫德倡导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的1500万两军费,也是赫德以关税担保借来的。赫德甚至还创办了仅次于北洋水师的海关舰队。

赫德还成立了海务部门,负责勘测水文、疏浚航道、绘制航行图表、制定航行规程、建筑灯塔以及其他助航设备、港区规划管理、航行气象保障等工作,兴建了大量灯塔、灯船、浮标、望楼、气象台、电报所等基础设施,使得中国不少口岸的海务水平相当先进,赫德还引进了第一条海底光缆,创办了中国的邮政事业,中国第一张邮票大龙票,也是海关的发布的。

一部海关史,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

赫德重视制度建设和风气意识,能够保证组织运行长治久安。

在西方世界认为中国人无法散漫懒惰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时代,赫德花大力气进行了体系化建设,有力的反驳了这种观点。

对外,赫德把“诚实、高效、热心公众服务”作为海关行业道德,并一再强调公仆意识,他陆续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行章程》、《通商各口通共章程》、《引水总章》、《各关征免洋商船钞章程》等,让商户只交税一次,并试点让报关只跑一次。

对内,赫德把英国的海关制度、文官体制和中国的考试相结合,创办了近代海关制度。首先他选择海关雇员时全球招考,公开选拔,要求公平公正,任何招呼都不管作用,当时海关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外籍员工必须强制学习汉语,口岸一把手必须通过汉语水平考试。

赫德还出台了《新关内班诫程》、《新关外班诫程》、《新关理章诫程》等一系列管理方法和细节,从申报、检查、核税、征收、交款到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有十分完善的规章制度,各部门公开透明,互相制约,所有的关封都是中英双语才能生效。

(晚清海关的中英双语关封,缺任何一项都不能生效)

赫德还在海关推行退休制度,并首创养老储金制度,将高薪养廉、适用人才、突击审计、公仆意识等廉政思想付诸实践,取得圆满成效。

在满地贪腐的晚清官场,海关成了最有效率,最为清廉的部门,在国际社会也排名前列。

赫德的这些内外制度没有人亡政息,被民国也全盘接手,一口气用了80多年。

赫德退休时,留下了一个灯塔182座、灯船5艘、灯艇44艘、浮标171个、望楼798座、大小邮商2800处、海关内外班及海事、警务、邮政部职事人员11960人(其中洋员1345人)、常关50处,经理关19处,厘金关7处,年税收3250万两的海关。

恭亲王奕䜣曾经说,如果有100个赫德,我们的事情就好办了。

赫德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融合职业精神和忠君意识的楷模。

(赫德内心深处是中国的士大夫)

赫德虽然是英国人,但熟读四书五经,深谙中国文化,他给自己起了个汉语名字叫做“鹭宾”,虽然只是一个客卿,但也是政府的雇员,他像白鹭一样有着高洁的志向。

赫德出任总税务司时,立下了信条:“不必用花言巧语,以中国的利益为重是必须遵守的正确原则”。德国公使曾为一个口岸负责人打招呼,因为汉语考试不过关,被坚决拒绝。

虽然不懂军事,但是为了帮助朝廷分忧解难,赫德还忽悠英国老乡到中国卖命。

先是戈登,被紧急弄到上海组建了“洋枪队”,戈登两度重伤才打退太平军保住上海,赫德又逼他抓紧反击,亲眼看着戈登攻克常州。

再是英国海军的天才炮术专家、少校琅威理,被戈登挖到北洋水师当了副提督,在琅威理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下,北洋水师军容顿为整肃,一时令各国刮目相看。北洋水师中流传着“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说法。

(琅威理时代的北洋水师堪称精锐)

如果有琅威理,甲午战争的局面还真不好说。

赫德虽然是客卿,客卿也是卿,忠诚意识是一点不差的,中法战争时,赫德写信批评法国人的行为是“ 一连串不必要的、毒辣的屠杀,老天将给他们报应” ,在《北京条约》《烟台条约》以及后续的《辛丑条约》等多个不平等条约中,赫德也充当业余外交家,极力斡旋,为中国的利益讨价还价。

他同时撰写了《局外旁观论》、《更新节略》、《整顿利源节略》、《筹饷节略》等奏章、建议、著作等,远远超出了一个海关负责人的范畴。

实际上,赫德的命运早就和清廷仅仅联系在一起了。

罗伯特赫德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赫德忠君之事,为国分忧,成绩突出又恪尽职守,我们很难单纯的以职业经理或者政府雇员的角度去看赫德。

(赫德是职业经理人也是士大夫)

赫德在职期间,英国政府想让他担任驻华大使,赫德坚决推辞,被英国人骂为卖国贼。

西方的汉学家尤其对赫德的评价甚高,将他称为“中国坚定不渝的朋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换成激进派的说法,差不多就是“英奸”。

作者认为,赫德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反倒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追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清廷的组织上其实对赫德是充满感情和敬意的,一直到死,总税务司的职务都没有免掉。赫德离开中国,清政府给的是病假,并一再续假。赫德死后,清政府追授他为人臣的最高荣誉“太子太保”。

《清史稿》的盖棺定论是:“赫德久总税务,兼司邮政,颇与闻交涉,号曰客卿,皆能不负所事”。基本都是满分,这在24史里也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央视把他定义为“中国第一客卿”。

研究中国现代史,搞懂三个人就够了,一个满族人慈禧,一个汉族人李鸿章,一个洋人赫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