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之雅事,作为古代文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下的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正在逐渐回归。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曰:“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明人杂记也多引用此观点。 使用青铜礼器如鼎、鬲等作为香炉的风尚自宋代才开始出现,虽然据考证最早的香炉制式为无盖的“豆”式炉,但在“豆”式炉基础上加盖演变而来的博山炉,无疑是宋以前最为经典的香炉制式。 这是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用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宋代的黄庭坚收到友人惠让的博山炉,喜爱不已。他曾咏赞过《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谢曹子方惠二物二首之博山炉》 黄庭坚 飞来海上峰,琢出华阴碧。 炷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 听公谈昨梦,沙暗雨矢石。 今此非梦耶,烟寒已无迹。 于博山炉中品香,顿添高古雅正之意境。追慕古人之清趣,感念香之十德,不亦乐事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