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红楼梦》笔记(三)

 江山携手 2019-05-07

第九回: 闹学堂是本回的主要故事情节。  宝玉入学后,因好友秦钟与香怜风流一事被同学金荣发现,贾宝玉得得力小厮茗烟在贾蔷的唆使下,与金荣打斗起来,【一边是飞匣掷书,碗啐茶流;一边是舞动长板,横扫茗煙。】(冯其庸评红楼梦)秦钟的头部被打伤,【闹学堂一段写得丛脞纷纭,令人目不暇给,真是鬼斧神斤】(清·无名氏《读红楼梦随笔》)这一回与其他章节不同,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情节。

          秦钟乃秦可卿之弟,宝玉与他初次见面,就一见如故,互相羡慕,极力赞成秦钟和他在一个学堂学习。在凤姐的帮助下,如愿以偿。

          在《红楼梦》小说中很多人物的名字都是谐音,经过作者深思熟虑,隐喻巧妙安排,真假混写。具有讽刺味秦的名字叫‘情种’,而且是一个短命鬼,这与名字极其相符。

           本回反映了贵族公子们思想与他们生长的环境和所看到的丑恶之事及其相关,所作所为已超出了封建社会的约束的范围。秦钟与香怜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他们对性的幻想已违背了伦理道德。贾宝玉也没有例外,只不过在同性恋问题上还没有越界,但始终有同性恋之嫌。

           宝玉在上学之前袭人、贾政、黛玉三人都有话语,既有劝告又有训斥、讽刺,各不相同、各有深意:

1、  袭人的劝告语:袭人笑道:“这是那里话,读书是极好的事, 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但只一件:只是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的时节想着家些,别和他们一处顽闹,碰见老爷不是顽的。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这就是我的意思,可要体谅.”袭人的话语如此牵魂黏髓.表面上看很顺耳,但隐藏什么目的,待读者细嚼。

2、  父亲贾政的训斥:“那怕再念三十本《 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很明显这是要宝玉追求功名,走仕途之路,宝玉会按照父亲要求去做吗?宝玉不是不爱读书,只是不愿意按照常规的约束去读书

3、  林黛玉讽刺话语,只讲了两句话:[ 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 “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 :又说 “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宝玉笑而不答·······”]这两句话其深意不必明说,这一问一笑,心心相照,林黛玉是一个多心之人,可以说是提醒或者警告宝玉。

第十回   本回叙述了两个故事,前部分主要写金荣的姑妈璜大奶奶(金氏)准备为金荣在学堂受气到宁国府“问理”,去时火气旺旺,当听了尤氏详细叙述秦可卿的病情之后,“早嚇的都丢在爪窪国去了”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也不敢提起秦钟欺负她侄儿之事,也就不了了之。真是【来如疾风,去入游丝】【人情之变,悠忽阴晴,令人可叹。】(冯其庸评红楼梦)后半回主要叙述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张用正统中医理论解说,头头是道,大体认为是心病,与原来太医认为是喜,略相矛盾。为可卿之病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秦可卿究竟是怀有身孕还是心病?还真是难于说清。秦与公公有染只是书中未明述,秦可卿之死自然就是一个谜。现代作家刘心武的解说更加复杂,认为张友士绝非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哪里是个什么业余医生,即便是,那也是个障眼的身份,他分明是负有传递信息使命的间谍,为秦氏家族背景所派·····】(刘心武《红楼望月》)而是在乾隆朝反对派势力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带有某种政治任务,借着给秦可卿看病,利用处方向她传达了一些政治黑话。秦可卿之死完全是“政治路线”斗争的结果,这一结论却令人不敢苟同。

第十一回 上一回尤氏与贾珍 交谈中已经带出了贾敬的生日。 贾敬一心求道升仙,好清静,他的生日是自己不参加的一种过发。【第十一回专写秦氏病重、贾瑞心邪、是正文。贾敬过生日,是借作引线。】(护花主人评《红楼梦三家评本》)本回在描写贾敬生日宴会的过程中,重点写了凤姐、邢夫人、王夫人、等人问询秦氏病况,尤氏说明了病情。特别是王熙凤与秦可卿的对话,“又低低的说了许多衷肠的话儿”暗藏深意。秦氏笑道:“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秦氏主要是‘心病’,是什么使秦忧郁成‘心病’?而且越来越严重,【病势懨懨,写得哀怨欲绝,缠绵不已】(冯其庸评《红楼梦》)小说没有明写,只是证明了张太医判断是准确的。此回中还写了宝玉再到秦氏房中看到了《海棠春睡图》,想起了梦幻一事,一闻秦氏絮语,不觉留下泪来。宝玉如万箭攒心,乃真情也,真令人思议。后部分穿插了贾瑞调戏凤姐的一段故事,为“毒设相思局”起了引线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从《风月宝鉴》中选插进来的,不过故事还是很自然流畅的,不像硬塞的。

            此回中还有一段话令人咀嚼。【凤姐儿立起身来望楼下一看, 说:“爷们都往那里去了?”旁边一个婆子道:“爷们才到凝曦轩,带了打十番的那里吃酒去了.”凤姐儿说道:“在这里不便宜,背地里又不知干什么去了!”尤氏笑道:“那里都象你这么正经人呢.”】王熙凤说的究竟是那些人,干什么事值得她去深究,看来凝曦轩是一个不干净的地方。

第十二回:本回专写贾瑞的风月故事, 贾瑞的意淫和色欲,在王熙凤“引诱”下,终于命归黄泉。“毒设相思局”故事也是给世人警醒,如果贾瑞不贪色,或者多有反思,也许会有收敛之心,如果王熙凤手段没有那么狠毒,一次又一次的算计,甚至最后的救命药也不愿意给,贾瑞也不至于送命。所谓‘风月宝鉴’可以治病,,只是小说增加的色彩描述,世上本来就没有此物,纯属虚构,不能当真。风月宝鉴镜可视为一面警醒镜, “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此话颇耐人深思,乃作者骂世讽世之语。想当今社会该有多少贪官贪婪女色,最终倒在女人的裙下,与贾瑞一样,色心不改,只能自食其果。

             此回故事虽与秦可卿之病无关,可谓巧妙的穿插。末端为了不让主人公林黛玉冷场, 几句话描述林黛玉回扬州探父去了,以便专述秦可卿之死和凤姐协理宁国府,实乃小说笔法。

第十三回  秦可卿具有薛宝钗、林黛玉之美,故乳名为兼美,是金陵十二钗中最美的女子,也是一位死去最早、最神秘、最令人纳罕,又具有争议的双面人物。秦可卿身世不明,“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第八回)但她又“是个极妥当的人······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德意之人。”(第五回)她‘素日孝顺,素日和睦亲密、素日慈爱、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第十三回),可谓是完美无缺的美人。没有想到不明之病要了卿卿性命。此回写秦可卿突然去世是通过王熙凤的一段梦来描述的,但秦可卿讲的一段话不像家常话。好像她是宁国府主管为其家族担忧,这正是假话真说。所谓托梦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暗示了贾府“盛筵必散”。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有隐意的。“树倒猢狲散”是对贾府未来败落的提示,王熙凤是贾府中弄权者,唯独此话说给王熙凤听,必有告诫之意。恰巧秦死后,贾珍在宝玉建议下,邀请王熙凤协助料理宁国府,“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幹”,一旦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这个不愧为脂粉堆内的英雄,立即施展了其管理才能及胆大妄为的作风。

              这一回表面看来是写秦可卿之死,死因又不很明白,“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更重要是托梦中话语,话中有话。难怪作家刘心武把秦可卿看成一个政治人物,于是逐一考证,考出了“秦学”。《红楼梦》的真假故事,的确迷惑人心,比如说本回里贾珍为了“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花银一千二百两为贾蓉买了一个五品职位,办了一个真的假执照。卖官鬻爵反映了当时社会腐败的一面,这也是真实的社会现象,而作者一再强调“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在小说里却公开买卖关系,岂不是在讽世骂世。这种烟雾之法,全不着迹,令阅者于言外想像得知。更何况这种现象,当今社会累见不鲜。所以《红楼梦》也有着警示后人的作用。

             本回故事古今各类批语甚多,【秦可卿艺术形象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又一层迷雾】”(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小说中【对她的表现描写也很不正规,颇有突兀之处,不接茬之处,难解之处。】(王蒙《红楼启示录》)究其原因隐意太深,令人迷惑。

 1、秦可卿死后,公公‘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在选择棺木板时,当贾政提出了反对意见,‘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不惜花费大办丧事,种种迹象表明公媳之间关系极不正常。作者这样含糊写法,真是不写之写,是贾珍的下流还是秦可卿的风流,谁也说不清?脂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语,更令人迷惑。       

2、此回虽然写秦可卿之死,而实际在写王熙凤野心和才能,贾宝玉为何要推荐王熙凤呢?王熙凤是贾府中作恶最多的人物,也是贾府主要招祸者,但很有才干,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者的用意既恨又爱。

3、贾宝玉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喷出一口血来。宝玉自己说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联想到第五回中的“太虚幻境”梦中云雨,如此迷人,怎能不动情?情真如血,非因色所惑也。

总之,秦可卿是一个很奇特的重要人物,由于作者采取真真假假、遮遮掩掩、虚虚实实的写法,很难令读者明白真相,往往使人误入陷阱,一步一步探谜问底,越陷越深,终究是无一正确答案。如果只读《红楼梦》文本,不与历史挂钩,你会觉得作者在编写故事,只不过含有怨恨愤世之情,之所以采取真假迷糊的写法,实在是无奈之举,更是作者的艺术之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