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我们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父母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很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内容简介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作者简介 赛西·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曾多次受电台邀请在节目中担任嘉宾,是各类亲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已出版专著5部。
戴维·托马斯,社会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多次受国家级电视台和电台邀请担任嘉宾,现任职于“明日之星”,负责“男性及男孩”咨询部工作。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曾在国内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龄段儿童中广受欢迎。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目录 前言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第1章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天使与魔鬼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孩子面前,你想书写一个怎样的人生故事 如何设计你们的人生故事 第2章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爱与怕 管教与慈爱 约束与自由 充满感情,但不感情用事 让生活节奏充满创意 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 第3章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停滞不前的家长 彼得·潘式家长 直升机式家长 潮人式家长 copy型家长 无痛型父母 放下童年、长大成人 第4章 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充满激情的忍耐 第5章 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坚持始终如一的价值观 幼儿与价值观 儿童与价值观 青少年与价值观 几个有“价值”的“价值理念” 始终让孩子分担职责 幼儿的职责 儿童的职责 如何制作家庭事务表 青少年的职责 始终如一地管教孩子 如何管教幼儿期的孩子 如何管教学龄期的孩子 如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 第6章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埋藏于心底的担心和害怕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观众 喜欢自己玩耍的样子 唤醒自己的童心 第7章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真正的交流和沟通 亲情 兴趣 安全感 充实感 第8章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哪些东西不是鼓励 什么才是真正的鼓励 鼓励所需要的品质 鼓励有何价值 第9章 爱的逻辑与谎言 谎言1:别人家的孩子_________比我们家孩子好 真相1: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谎言2:孩子既不喜欢我、又不听我的话 真相2(1):孩子们个个耳聪目明 真相2(2):父母希望从孩子身上获得的,应该是尊重大于喜欢 谎言3:我总是孤军作战 真相3:孤军作战大可不必,别人的话可能更容易听进去 谎言4:所有办法都试过了,就是不行 真相4:持之以恒才会有效,爱和逻辑也很强大 谎言5:我的孩子有问题了 真相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孩子也不例外 谎言6:在_________方面我可不行 真相6:你样样都能行 真正长大的标志 爱与自由 A–B陷阱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第10章 心智成熟的旅程 长大成人的实质 心灵纯洁 慈悲 反省 爱 宽恕 接纳 缓慢的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 致谢 媒体评论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 ★“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前国务卿 ★“对孩子的了解,让我们更有力量。”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前言 前言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这本书写的东西我的确很喜欢,不过我更想了解的是,怎样才能把孩子(不是我自己)培养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而且心灵纯洁的人。”说这话的是一位父亲,是专程上门来对我们说这番话的。这位父亲最近参加了我们举办的一次家长座谈会,话中提到的,正是我们当时在撰写的新书,也就是现在这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知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以后,许多家长会跟这位父亲一样,有类似的想法。 我们3个人上班的地方全名叫“明日之星辅导中心”,是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专门针对那些关注子女成长但又满腹疑问的家长。比如说,最近中心就来了一对夫妻,满面愁容,在我们面前一坐下来,丈夫便开口说道: “我们家女儿今年10岁,是那种比较难对付的孩子。只要我们没满足她的要求,她就开始大喊大叫,凡事都要按她的想法来,否则就把家里闹个天翻地覆。我们带她去看过两个心理辅导师,还做过专业治疗,不过今天就我俩过来,因为我真的觉得,以前我俩是把责任往外推,老想着找个人管管女儿,管好了再还给我们。现在看来,我俩可能也需要帮助了。我自己嘛,已经很不耐烦了,老对她发火,其实是不应该的。我是这样想的,假如我们做父母的能改善改善,女儿大概就不会这么过分了。” 在我们中心,像这样的父亲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明白孩子在跟自己对抗,也知道孩子逆反是有原因的,父母自身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的确,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自身的问题——也许后者才是更重要的环节。 最近我们算了一下:3个人加起来,我们已经在家庭教育这行做了75年。不过,戴维和赛西总是说,“这些年的事大多是梅丽莎做的,她是我俩的老板”。1985年,梅丽莎创办了“明日之星辅导中心”,之前她在纳什维尔的一所学校里干了好多年,一直负责青少年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至于戴维,1995年以来就一直负责男孩的心理辅导工作;赛西呢,则是从1993年开始负责中心的女孩心理辅导工作。 大家也许听说过“明日之星”吧。这是位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一家心理辅导机构,主要针对5~18岁的少年儿童,为孩子们提供单独和集体形式的心理辅导,同时也定期举办一个名为“希望之城”的夏令营活动。“明日之星”有别于其他的心理咨询机构,有何区别呢?这里转述社区一名孩子的话,他是这样说的:“我不是去‘明日之星’接受辅导的,我是去跟他们讨论问题的。” 我们经常在国内的社区和学校巡回演讲,每次一开场,总要给听众讲清楚—我们并非专家,每天能遇见各年龄段的孩子及家长是我们的荣幸,因为我们从孩子和家长身上学到了很多,经过反省、经过思考,我们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反哺给听众。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年轻一代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和改变,父母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正如美国最有名的女人希拉里·克林顿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我们有理由认为,本书的读者也是这样的家长,因为无论如何,大家选择并阅读了这本书。作为心理辅导师,我们相信,今天的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将会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 其实,我们真正想做的,就是和父母一道坐下来,共同倾听他们及其子女的故事。我们希望各位父母走入我们的办公室,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我们3个人的办公室各有不同:梅丽莎坐的是一把安乐椅,房间里的色调是黄蓝搭配,既让人眼前一亮,又令人放松和宽心;戴维坐的是一把真皮椅,已经陪伴他好多年,房间的陈设富有阳刚之气,给人强烈的安全感;赛西的办公室光线充足,红色和黄色的格子印花布构成了房间的主色调,让人倍感温馨和鼓舞。 如果您愿意,就请选择一间办公室,拖把椅子过来,和我们一起坐下,说说您为人父母的那些事儿吧。 精彩书摘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我是戴维。几年前,我曾经和一个小伙子谈话。我和小伙子认识多年,第一次见面是他上初中的时候,他上高中的几年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系。后来小伙子上了大学,第一学期刚过一半,他就打电话回家,问妈妈是否可以跟我预约一下,等放假回来跟我面谈。小伙子的妈妈心里想,儿子是不是出什么状况了,不过还是答应了儿子,给我来了电话,定好时间见面。 感觉不错,又一次见到了年轻的朋友,听他说说如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聊聊第一次独立生活的印象。新的学校大多了,小伙子正在努力适应大学一年级的新环境。跟所有的新生一样,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小伙子正在尽量调整自己。 聊着聊着,小伙子提到了父母送他去学校的事情。我问小伙子是否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对于每一位大学新生来说,这都是意义重大的一刻),小伙子沉默下来,呆呆地,然后慢慢回忆说: “戴维,那天我爸爸哭得好厉害,我从来没有见过他那样。”回想起和爸爸分手的情景,小伙子动容地说。很明显,虽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当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爸爸都有点语无伦次了。”小伙子接着说,“嘴巴里就不停地念叨着,‘我爱你’,说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说‘我好爱你’。” 我没插话,好让小伙子多品味一下父亲说过的那句话。过了一会儿,我问他:“那你妈妈呢,她怎么样?”小伙子表情立刻不一样了,嘿嘿笑着说:“她就说了几句,大概就是,‘我把牛奶放你的小冰箱了,别忘记啊,最多只能保存一个星期。’” 他继续模仿着母亲的腔调说:“‘还有,记得随时上网查查饭卡里有多少钱,要是身上的现金用完了,就得去自助餐厅吃饭,到时候想去别的地方买饭菜可就不行了啊。’” 说完我俩都笑了。最后,小伙子说:“后来就是要和爸妈说再见的时候了,爸爸转过头去,流着眼泪,最后跟我又拥抱了一次,妈妈也过来抱了抱我,然后两个人上了车。出发前,妈妈摇下车窗大声喊,‘不要喝酒啊!很危险的!’” 这就是小伙子爸爸妈妈当时说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小伙子又笑了,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小伙子的妈妈我了解,是个心地善良的母亲。跟儿子告别时所说的那些话很正常,每一对父母都会这么做,根本的原因嘛,就是害怕和担心。 读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想起送孩子上大学时的情景,也或许这一天很快会到来。也许你的孩子才两岁,上大学还是很遥远的事,所以压根就没去想过那一天。不过,只要是做了父母的人,不管是哪个阶段,都能或多或少在上面这位母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换句话说,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大家之所以采取某一种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于害怕。 梅丽莎、赛西和我有时候会说起那些我们辅导过的家长,其中就有这类父母。他们教育孩子,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梅丽莎说的很有道理,她觉得,如果父母因为害怕而教育子女,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不到多少好东西,家长也起不到示范作用。出于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动型家长。 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家长从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培养有心、用心、聪明且富有智慧的父母,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家长的积极意识,使他们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始终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相反,假如家长一味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那就很难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也就变成了被动消极的个体,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