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段话,不知道你是否听过: “被打过的称之为弟子, 被骂过的称之为学生, 不温不火礼遇的只能称呼为学员。 有些孩子想让老师骂一句,吼一嗓 ,敲一鞭,得看有这个缘分没! 严师出高徒, 但严格的背后更多的是——关怀、关爱和关心、用心。 娇生惯养的社会, 不要把求学当作是消费。 惜钱莫教子,护短莫从师。 在漫长的求学路上能遇到手握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是何等幸运……” 电影《老师·好》里,苗宛秋是很多人学生时代“最讨厌”的那一类老师。苗宛秋对学生的严厉,近乎苛刻,可就是这样一位不近人情,严肃古板的老师,却惹红了很多人的眼眶。为什么在教育如此被受重视的当代,这样一个普通人都能想到的桥段却大受好评,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进入了一个怪圈:“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 而舞蹈教育,这种特殊的艺术教育,它传承着戏曲教学的师徒纽带关系,它免不了对学生的“敲敲打打”,它的学有所成必然会让学生有一段“不舒服”的过程…… 曾经有很多报道,如北京舞蹈老师打人、川大舞蹈老师打人等第一时间上热搜,网络舆论几乎一片倒地说这些舞蹈老师真狠,家长一片指责说老师不对,不应该体罚学生,还攻击说搞艺术的人头脑简单,只会粗暴行事!于是,现在的舞蹈专业老师也出现越来越水的端倪,上课也就走走过场罢了! 舞蹈是残酷的艺术,如果没有老师的严苛要求,没有老师的敲敲打打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如果没有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身体的错误动作,没有学生无法坚持下的惩罚和呵斥……那我想这个学生会很难进步,或者说很难取得突破。曾经抱怨老师让耗腿耗到泪流满面、呻吟不断;曾经被踩胯踩得怀疑人生;曾经练能力练得不想学了;曾经……都是被打、被逼着走过来。遥想老一辈在学艺过程中,挨了多少鞭子,被罚被打了多少次,这是一种严苛的精神,而现阶段这种精神的丧失可能比肉体的痛苦来得更可悲!有人可能会拿科学教学来当挡箭牌,但是事物的本质不会变,没有对自身极限的突破就不会有进步,而突破自己极限的过程就是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有人来监督、激励与可能会出现的惩戒! 那些排练被骂哭的舞者、那些被老师逼着练舞到深夜的舞者、那些因为动作完不成被老师打的舞者、那些被老师揪着跑步减肥的学生、那些被老师守小卖部没收零食的学生……可能最终没有成为全民的舞蹈明星,那也会成为小范围内的舞蹈佼佼者。因为,那个管你最严的舞蹈老师,爱你最深,而这种情感是永生难忘的。回过头来看,这种师生情是深埋心中、温暖一辈子的。这种舞蹈世界的独特情感,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懂。你要记得,能受到老师的严苛是一种幸福,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可能专业舞蹈老师在考学的背景下还受“尊重”万分,只要能考上好大学,随便怎么教育家长也为其买单。而业余培训班的舞蹈老师则更多需要提供“跪式服务”了。上课声音不能太大,怕吓到学龄前的小朋友;不能压腿、压胯听到孩子哭,爷爷奶奶必然第一个上来指责老师太狠了;空调必须得开,不然会冷到小朋友;孩子没有进步却要夸孩子真棒…… 家长舍不得管,这个可以理解,很多是独生子女,全家老小围着一个“小少爷”“小公主”,但是如果你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学习舞蹈,那么就应该是老师来主导教学,而不应该是家长来左右老师。 舞蹈的学习必然会苦会痛,如果超越了你的想象,又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你可以选择离开。每一个老师都是希望学生好的,如果TA是一个在业余班教学都对学习秉持专业、严苛态度的老师,那么我相信你的孩子学了几年之后必然会让人刮目相看。 二十多年前的舞蹈考级,那是真正的“考”,横竖叉不过关就是过不了,组合没跳对就是过不了……那会的十级真得是直逼那个年代的专业水平。而现在,有多少小孩舞蹈10级了还不能下叉,舞感也一般,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了舞蹈考级是舞蹈普及,不再是曾经的选拔考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在的舞蹈考级更注重兴趣和丰富性,而不具备曾经的严苛性。所以,业余舞蹈教育在考级教育作为主流的形式下,自然不再会那么严苛,也自然稍有严格的课堂便会被家长所指责! 总而言之,一个严苛的舞蹈老师会让你痛苦一阵子,但会受益一辈子。因为爱之深,责之切。
|
|
来自: 昵称38696288 > 《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