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又叫柳桂,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干燥嫩枝。每年春夏二季剪下嫩枝,除去叶子和杂质,截段晒干或切片晒干即可。肉桂性喜温暖,湿润,适易于生长在亚热带无霜地区,我国主要产于华南的两广及云南、福建等地。 ![]() 图片来自网络 肉桂一身都是宝,树皮和嫩枝皆可入药,其中桂枝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即有关于桂枝的记载,言桂枝”味辛温,无毒。“正式入药则首见于《唐本草》。历代医家也皆对桂枝有详细的论述。《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本草备要》:”温通经脉,发汗解肌。“《药品化义》:”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本草从新》:”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 图片来自网络 桂枝,味:辛、甘;性:温; 归经:入膀胱、心、肺经; 功能:发汗解肌,解表散寒,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主治:用于风寒表症,肩背肢节酸痛,寒湿痹痛,四肢厥冷,胸痹痰饮,心悸,经闭症瘕,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服,4.5-6克,大剂量可用至15-30克,或入丸、散剂; 禁忌:桂枝性温,有助阳伤阴,迫血妄行之虞,故温热病,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本草从新》:阴虚之人,一切血症,不可勿投。 《得配本草》:阴虚血乏,素有血症,外无寒邪,阳气内盛,四者禁用。 ![]() 图片来自网络 药理研究发现,桂枝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苯甲酸苄酯、乙酸肉桂酯、香豆精、有机酸、苷类、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降温、解热、抗菌、抗病毒、利尿、镇静、镇痛、抗惊厥等作用。 桂枝对于金黄色/白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肠炎沙门氏菌及枯草、炭疽、产气、痢疾、伤寒、副伤寒、变形等杆菌均有杀灭作用,还对流感病毒及孤儿病毒等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桂枝含有的桂皮醛、桂皮酸钠等成分,具有促进血液流向表皮的作用,能促进排汗,解热镇痛,还有利尿的作用,著名的利尿方五苓散中桂枝的利尿作用要明显强于其他四药;挥发油还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IgE所致的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不提活性,具抗过敏的作用,还有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 图片来自网络 现代桂枝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配伍他药,可用于风寒感冒、流感、坐骨神经痛、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前列腺炎、妇女子宫肌瘤、产后恶露不尽等疾病的治疗。 桂枝辛温,善于祛风寒,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皆可应用。常与麻黄相配伍,两者皆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开腠理透毛窍,发汗力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肿;桂枝辛甘温煦,能温通经脉,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力较之麻黄为弱。用于风寒无汗常配伍麻黄,而用于风寒表证,自汗恶风时,则不能使用麻黄,而虚配伍芍药等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