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菜刀刮出的巨幅油画,如今值3个亿!同名苏绣作品,也值上千万

 陈洪标写字说画 2020-05-17

本文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

现在很多画家也都能画罗中立的那幅《父亲》,“但离开时代的烙印和背景将失去意义”。

▲姚建萍苏绣作品《荷露娇欲语》。

因为在那个年代,敢用画领袖的尺寸来画一个农民头像,也只有他罗中立有这个豹子胆。

你不要觉得困惑。在那个年代,烫个头发和画西洋画,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的生活,而且画得和领袖一样大,这性质就更严重了。

所以在罗中立想拿这幅画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时,心疼他的老教师就劝他,千万不要拿去展览,这幅画很危险,也会给他带来人生风险。

▲罗中立在创作。

那时罗中立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大三学生,年龄32岁,他不觉得老教师的话是危言耸听,他经历过那个时代。

为此,罗中立犹豫了很长时间。

但一想到自己为这幅作品辛苦了半年多时间,就心有不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参加这次展览是罗中立为自己的油画生涯所作的最后一搏。

因为在1979年学校招国画研究生,罗中立专业考了第一名,因古典文学不及格而没被录取。他只能继续画油画,而画《父亲》就是为了这次展览。

▲罗中立油画《父亲》。

放弃展览,只有一个原因,而参加展览,却有一百个一千个理由。

最后,罗中立还是决定冒一次风险,最坏的结果大不了被学校开除,回工厂当工人。

《父亲》在通过了四川省的审查后送到了北京。这幅“危险”的油画一出现在评委们眼前,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最后评委决定让观众来投票。

1981年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800多位观众给罗中立的《父亲》投了票,成为参展作品中票数最高的一幅,比第二名多了700多票,毫无悬念地获得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金奖。

▲罗中立油画作品。

《父亲》一夜之间轰动全国,罗中立也一举成名。当时是这么评价《父亲》的:这是划时代的作品,它宣告了“一个神的时代的结束,一个人的时代的到来。”

那么这幅“危险”的油画究竟有多大?

高2.16米,宽1.52米。

如果巨大的尺寸,上面只画了一个头像。

画面上一个农民双手捧着一只粗瓷茶碗,眼神定定地望向远方,似乎闪烁着一丝光芒。

金色的背景,古铜色的面孔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下眼角;干裂的嘴唇,残缺的牙齿,稀疏的须发,苍劲有力的双手,指缝中还残留着干农活留下的泥垢……

▲罗中立油画《父亲》局部。

这些细节的纤毫毕现,是如此逼真,面对这幅作品,没有人不被震撼,哪怕39年后的现在再看,也是如此。

而罗中立在画这幅画时,你根本想不到有多难。

当时,罗中立蜗居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阁楼里,空间不够,他就把画架支在阁楼的对角线上;

画布太小,他就将两块画布一针一针地缝起来。

▲姚建萍苏绣作品《清荷素心》。

没有钱买颜料,每天把同学的颜色板上刮下来的废弃颜料做底,加上干掉的馒头渣渣和在里面;

做了底之后,再在上面一笔一笔地画,有的颜料要刮,但尺寸太大,画刀根本刮不下来,他就从家里带了把菜刀来刮。

为了画这多大一幅画,居然动用了菜刀。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案例。

▲姚建萍苏绣作品《云雾黄山》。

这幅作品不仅成为罗中立的成名作,也让全世界记住了中国农民的样子。

当年参展后,《父亲》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如今这幅作品按照拍卖市场的估价已达3个亿。

27年后,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得到了罗中立授权,对《父亲》进行了刺绣艺术创作。

▲姚建萍苏绣作品《父亲》。

为了达到原版油画的质感,姚建萍把一根丝线分成128毛,也就是将一根直径不足一毫米的丝线分2绒,1绒分8丝,1丝分8毛,一根丝线最终分成128毛,她用的是丝线的1毛来绣制。这相当于人类头发的十分之一,也是丝线韧度可以承受的最大极限。足见其精细程度,技术难度也可见一斑。

同时,为了表现出《父亲》历经岁月风霜的沧桑感,根据不同的针法技巧,运用丝理厚薄和运针的连接转换,绣出不同的层次和变化,连人物额头晶剔透的汗珠也清晰可见。

▲姚建萍苏绣作品《父亲》局部。

另外,用针线刺绣不比用画笔可以随意修改,对刺绣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人物的造型神态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姚建萍这幅苏绣版《父亲》不但体现出了原作的艺术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还通过刺绣的质感和光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甚至有专家认为,这幅苏绣版《父亲》比原作还震撼,更具艺术性。

这幅作品现为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永久收藏的宝贝。它不仅是姚建萍苏绣的代表作之一,当年还获得了中国文联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

▲姚建萍苏绣作品《父亲》局部2。

如今这幅苏绣版《父亲》曾有评估机构估值已达上千万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