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模型中,完整的“科学家”与完整的“量子”,都由“显性世界”部分与“隐性世界”部分重叠而成,而“量子”与“科学家”都属于“显性世界”部分。 如果,我们把“科学家观察量子”这个模型放到“彻底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游戏”中来看,“科学家”与“量子”都在虚拟现实的游戏环境中,换言之,“科学家”与“量子”都不可能有“自由意志”,都受到了“程序”的限制。 等到下篇,我们将分享《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大家就会知道“科学家”观察“量子”时所用的意识,也只是作为“游戏角色”的“科学家”的意识,这种意识并不是“游戏玩家”的本身意识。 所以,在这种情景中,当作为“游戏角色”的“科学家”,在“游戏角色”意识的作用下,用观察“波”的方法,去观察“量子”。 这个时候,“科学家观察量子”这个模型中所有运动、变化的发生,都在“程序”的设定内,所以,“量子”在“程序”的设定下,自然会表现出“波”的特性。而当“科学家”用观察“粒子”的方法,去观察“量子”的时候,“量子”在“程序”的设定下,自然也会表现出“粒子”的特性。 《量子论》的不确定性,其实在告诉我们,在“单一结构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确定的,可知的,只有在“重叠结构世界”中,才会发生“不确定性”。 《量子纠缠》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作为“游戏角色”的“科学家”,在“游戏角色”意识的作用下,把任何两个“量子”满足量子纠缠条件的时候,处在隐性世界中的“程序”,自然就会让这两个“量子”表现出量子纠缠的状态。 所以,如果用“单一结构世界”的思维,就会去思考在这两个“量子”之间沟通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超光速”的问题,其实,只要有“速”的存在,都不可能同步,总会有先后的问题。因此,归根到底,只有在“重叠结构世界”中,才能发生“量子纠缠”,在“单一结构世界”中不可能发生“量子纠缠”。 《量子论》、《量子纠缠》让我们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的存在,而有《量子力学》所带来的“虚拟现实技术”又让我们能体验到身处“重叠结构世界”的感受。 《量子论》就是让人类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钥匙,而“源头甲骨文”、《老子真经》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记载“重叠结构世界”的宝库。
下一篇,我们将分享《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请关注:心智玩家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子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上架书名:老子真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