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重大发现——敦煌星图甲本,是世界上现存星图中最古老、星数最多的星图。 敦煌星图.甲本.S.3326.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24743x1771像素.大英图书馆藏.pdf 敦煌星图.甲本 此星图绘制于唐中宗时期(公元705—710年),除有名无星者外,图上实有星数1339颗。此图是一长卷敦煌经卷的一部分,现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 此星图上的星点用黑色、橙黄色、圆圈和外圆圈内橙黄点等多种形式标注。黑点用以表示甘德星,其余形式通用于石申和巫咸星。甘德星、石申和巫咸星是中国较早的几家星表,与占星体系紧密相关。 敦煌星图甲本分赤道和北极两部分,赤道部分采用了类似墨卡托圆柱投影的画法,是一种横图,将沿赤道的星按照十二次的顺序分段排列为12个月的星图各一幅。 每幅图下各有太阳位置及昏旦中星的说明,基本沿用《礼记·月令》的说法。 图中十二次的起迄度数和《晋书·天文志》所录陈卓的大体一致,其中的分野说明文字与李淳风《乙巳占》卷三分野第十五的说明文字基本相同。 北极部分的紫微垣是按照以北极为中心的圆图的方法绘制的。 敦煌星图乙本现藏甘肃省敦煌县文化馆,是在一残缺的长卷中的一幅紫微垣及附近的星图,残破较严重。 该图以黑色星点代表甘德星,以赤色星点代表石申、巫咸星。抄写年代当在晚唐到五代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