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惯性强度与惯性质量的逻辑性或物理性

 高原猎鹰 2019-05-08

   惯性强度似乎是我发明编造出来的物理新概念,但事实上并非我的发明或编造,因为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存在不同的惯性强度,物质物体的惯性强度的客观存在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自然变化。

  事实上我发明惯性强度这一概念之前物理学界就已经感觉到了惯性强度的存在,只是在认识上出现了问题,即:经典力学认识和现代科学认识中的同一物质物体在不同环境或运动状态下质量不同。因此我发明惯性强度之前就有人发明出了“惯性质量”、“引力质量”、“静质量”、“动质量”等等,如果深入下去必然还会有“强力质量”、“弱力质量”、“电磁质量”等等更多的物质物体质量出现。而这些所有已经发明的和可能发明出来的各种“质量”只用惯性强度就可以有效地合解,物质物体的原始定义并不需要改变而将质量演变成那么多种“质量”,各种质量的变种让科学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更产生了大量的新概念更让人觉得现代的科学理论比神学迷信更加神秘。

  环境因素虽然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是,任何自然环境的惯性强度都是可以近似测定的,用惯性强度来衡量任何物质物体在相关环境的惯性也是有效的,无论超重、失重;也无论地球、月球;更无论地表或地心。这是用惯性强度重新认识自然事物的普遍性价值,惯性强度是具有坚实的物理性或逻辑性的物理概念。

  反之,随着物理空间的变化,经典认识和现代科学理论认识中的惯性质量、引力质量、动态质量等等的变化就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了,惯性质量更是并非与引力质量近似的,在很多环境相差是悬殊的,如失重情况下的星体质心、相邻多星的等引力点等等,这些环境里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如何谈得上近似?物理上的近似至少也必须要达成一定程度的相同才能算近似吧。同一物质物体的原始质量(基本物质的多少)真会随意在不同的物理空间产生增加或减少吗?这就产生了物理逻辑性问题。

  再看“动质量”,经典认识和现代科学理论认识中的动质量是以光速为基础的,有“越接近光速运动的物质物体质量接近无穷大。”这里我们要问了:同一物质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或减少,其基本物质也会发生增加或减少的变化吗?“达到光速运动的物质物体质量为零”是否就意味着相关的物质物体已经不含有基本物质了呢?显然很多经典认识和现代科学理论认识中发明的各种质量出现了逻辑性或物理性问题。

  逻辑性或物理性是科学理论的生命,没有了逻辑性或物理性,相关的理论就没有了生命力,早晚会被未来的科学理论发展所抛弃,科学理论所产生的一些错误认识也必然会影响到哲学等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误导、阻碍科学、哲学发展的情况都不可避免。任何一种新的认识都必须小心求证,拓展范围地进行求证,科学研究必须承担起纠正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重担,否则科学理论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了。

  科学理论一旦丧失逻辑性或物理性,必然丧失价值和意义,对人类正确认识自然和自身还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危害,导致人类社会群体间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严重分歧而产生矛盾,最终人类社会群体间战争暴发。人类群体间矛盾产生根源本质就是各种认识,总根源是对自然的认识不正确,不正确的认识必然有千万种,而且无法统一,相互间关键意识是不相容的。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各群体间意识的高度的自然统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