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画外hoWide、哪吒兄弟影业、凡影数据联合发布最新《2017 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生存状态调查报告》,试图通过最基础最直接的问卷调查方式,了解青年导演这一群体在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报告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他们是谁? 第二部分:他们喜欢什么? 第三部分:他们过得怎样? 第四部分:他们对电影产业怎么看? 第五部分:事业之外,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受访导演中男性占83%,女性仅占17%,女性导演所占的比例非常低。但考虑到建国后为人熟知的女性电影导演可能还不到20位,仅从受访导演的范围来看,在年轻一代的电影导演中,女性导演的比例相比过去已然有所上升。在年龄方面,只有22%的受访者小于30岁,其中最小的生于1994年,80%的导演生于八十年代(28-37岁)他们都是多大年纪入行的?43%的受访者在2013年之后才成为导演,那一年正是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开始腾飞的年份。 这一批年轻电影导演,是通过什么方式出道的?除了9位受访者没有回答之外,剩下的51位受访者中有45位在各类电影节/影展上拿出了自己的处女作,参加影展已成为青年电影导演进入行业的最主要渠道。 那么,他们又是几岁的时候决定要成为一名电影导演的呢?从数据上看,青年导演们的“初心萌芽”的年纪呈现很平均的分布,并不存在“想当导演要趁早”或是“大部分人毕业之后才决定做导演”的说法 他们的教育背景如何?92%的受访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将近一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18%的受访者为“海归”——我们即将迎来史上学历水平最高的电影导演群体。值得一提的是,38%的受访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一家学校,这里面还没有包含本科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北电毕业生们。北电果然无愧“中国电影导演摇篮”的称号。 但是,这一群“高知”导演们,当被问到“认为电影导演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的问题时,只有8%的受访者认为“在专业高校中学习”最为重要,而58%的受访者认为“更多观察和体验生活,增加人生阅历”才是成为导演的关键。在他们看来,学历虽然必要,但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才是电影导演们最重要的课程。 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他们是做什么的?32%的受访者是“根正苗红”的导演专业学生,75%的受访者来自于电影产业,剩下的25%则在成为导演之前从事着小说家、摇滚乐手、教师、律师等五花八门的职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