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书摘: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3.柏拉图区分出两种理智

 报春晖131 2019-05-08

3.柏拉图区分出两种理智

柏拉图的对话则持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两种极为不同但又和谐共存的探讨方法中。按照其中一种方式,那稳定的客观存在物可以通过所谓的逻辑推理活动达到。聪明的人对那些四处分散互不相关的事物的形式稍加俯视和联系,就能直觉地辨别出它们之间共有的一般特性。他在把这些形式收集在一起的同时,也就通过对其中每一个别形式之性质的把握而把它们一个个区别开来。从柏拉图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心目中的理智活动并不仅仅是一种运用概念的技巧,各种形式之间共有的特征不是通过归纳发现的,换言之,不是先机械地捕捉所有形式共有的要素-然后把这些要素合成一个新的整体。

相反,为了发现它,我们必须在每一个个别意象巾辨认出这种普遍性形式的全部,就象我们在一个模糊的意象中辨认出一个图形一样。进一步说,这样一种活动分辨出仅仅匙普遍的形式,而不是感官把握到的个别实例。剩下的问题是,既然感性经验会欺骗我们,这样一些普遍的形式又是如何被认识到的呢?

柏拉图试图通过逻辑思维活动获取这种永恒的普遍形式,这种想法与他对直接视觉活动的才智的信任是相互呼应又相互矛盾的。至此,我们就进入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二种途径。

有关对一个形象的认识,柏拉图曾通过一个有关地下洞穴的寓言故事加以说明。关在这个洞穴中的囚徒们,过去仅能看到匆匆过往的影子,在得到释放之后,才恍然悟到自己的所见原来是错误的。他们被领出去观看现实世界中真正的物体是个什么样子,在这些物体面前,他们竟感到头晕目眩起来,就象在强光的刺激下眼花缭乱一样,渐渐地,他们变习惯了,终于敢于正视和接受它们了(接受它们是实在的)。

柏拉图谈论的这个关于人们刚刚开始感知世界时发生的故事,决不是一种比喻o以直接的感觉把握实在,这一点已经被“回想说”理论所具体承认,在《米诺》( Meno)中,他用苏格拉底的话证明说,一切探询和学习都只能是回忆,心灵本身作为一种不朽的东西,已经是诞生了若干次了。

“它已经看到过存在于这个世界和位于这个世界之下的那个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它认识它们当中的每一个。毫不奇怪,它能够将它曾认识到的有关德行的一切和其他所有东西回忆起来;由于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相通的,由于心灵已经认识了所有事物,所以对它说来,把这一切吐露出来是不难的.或者如同人们所说,它完全可以通过对其中一件事物的回忆而把其余一切都回忆起来。”

柏拉图在这儿指的并不是他常常说的“从经验中得知”,而是指“对‘真’的直接盯‘视”,“这正是真正的认识所关心的存在:这是一种没有色彩,没有形状和不可触摸的本质,它只向理智这一心灵的引路人显示”。这是对纯粹物体的纯粹知觉——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仍然是一种知觉。在《费多》( Phaido)中,苏格拉底曾特别谈到关于“盲瞎”的问题,他认为,所谓盲,就是“失去理智的眼睛”,他提醒人们注意,不要过分相信感官。这种做法的实质,是为了挽救一种知觉,抛弃了另一种知觉。

如果我们试图取消他采取的这两种途径间的矛盾,就很难对柏拉图的立场作出更深入的理解。现代读者可以通过一种想当然的假设来减轻这种矛盾造成的不安——假定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来自于柏拉图本人的观点与他的反对者苏格拉底的观点之间的区别,或者说,他所说的直接视觉不是指真正的视觉,而是一种隐喻的说法。这种把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纳入现代明晰的思想体系中的企图,只能使我们在这一现象的复杂性面前更加茫然——一个人乍一接触到逻辑推理时,会立即对它的能力感到信服,不由自主地对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发生怀疑。但与此同时又觉得这种推理又极其接近于视觉认识中的那种墓本经验。

对于我们现在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还没有必要去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柏拉图所持的理性与感性分裂的世界观是来自毕达哥拉斯(或者说是本质论的),在多大程度上它又是心理学的,就象诡辩派普罗泰戈拉那样。柏拉图是否认为,凡感官能接近的个别物体,本身都是“不完善的”——换言之,本身都是不可靠的和变幻无常的,因而通过感官的加工而造成的“意象”也足低级的?或者,他是否认定,客观存在之原型的稳定性,应直接归诸于感官由之获取信息的个别实质,而对现实的可悲的歪曲只能发生在知觉过程之中?不管柏拉图持哪一种观点,在他的哲学中最关键的东西乃是他对普通知觉韵极端不信任,他在这方面走的是如此之远,以致把感觉意象排除于从可触知的个别物体到最普遍的概念这一整个等级序列之外。

在他看来,逻辑分化的谱系在到达“种”的水平时便结束了。感性意象只不过是一种模糊的反映,位于“实在”的谱系之外。为了充分利用感官提供的东西,人们必须遵循数学家的榜样,象他们那样去利用视觉形状,并对它们作出推理,“当然,他们思考的不是这些形状,而是这些形状模仿的理论”。那么真正的视觉意象是什么?对此,他下边的一段话曾对其作过描述。在这段话中,这种意象被说成是一种可以说明心灵在到达最高的善时的行为方式的图解:

“心灵很象眼睛:当它停留在‘真理’和‘存在’照耀的地方,就感知和理解,并且放射出智慧;一旦它转向昏暗模糊的或变化和消亡的东西,它就只好去对其作出鉴定,他茫然不知,四处摸索,一会儿这样看,一会儿又那样看,智慧也不知到哪儿了。”

(待续)

摄影理论书摘: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 滕守尧 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