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

 昵称57852935 2019-05-08

夏雨

2016-10-26

78年我们高中毕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铁四局机关,物资处,机总,給水处,电务处,二处的职工子女,怀揣对父辈修建铁路走遍大江南北的美好憧憬,来到位于安徽淮南古沟杨集的铁四局三处三段知青队。

当时知青队还在建点过程中,我们暂时住在段部,这里很偏僻,需要跨越淮河,没有公交,没有铁路,段部腾出几间大房子,为了节省空间我们睡着简陋的大通铺,刚开始工作是做一些杂活,很快79年的春节到了,记得提前给我们预发了半个月的工资,我们中大部分姐妹自己留了5元,给家中寄去了10元。大年三十我们用面粉炒熟后放糖用开水冲泡,那个香啊至今难忘。我们的指导员叫邓安富,副指导员叫高凤菊,他们像大哥大姐一样爱护我们。

开春后我们搬到了知青队,这里更加偏僻,一眼望去一片荒芜。一根铁丝网栏着一个大院,里面有八栋宿舍,一栋队部办公室,一栋医务,总务,招待所,一栋门卫,一栋食堂和澡堂锅炉房便成了我们这帮知青的家。

知青队离段部大约4公里,平日想买点日用品、给家寄信都要托队部食堂的采购员去几公里外集市上买菜捎回来或投递到信箱里。
照片:男工一班部分知青:
前排从左:姚锦祥,陈长发,刘克新,胡建民,王清河,何昌林,袁建文。
后排从左:李成志,奚西勤,杨建昆,李鸣峡,王荣祥,周怀安,何华,韩瑞军

我们的生活环境极其简陋

四根木桩上面铺块木板就是一张床,窗户用塑料布当玻璃,油毛毡搭的房顶。

当地村庄没有通电,段部给我们配备了发电机,晚上11点熄灯。

一到夏天由于周围都是农田蚊子很多又大,在外乘凉被叮咬的吃不消,油毛毡顶房屋经过一天的爆晒热的像蒸笼一般,但也只能躲在蚊帐里不停的扇着芭蕉扇。

没有自来水,我们挖了一口深井打水解决生活必须。每天收工吃过饭最热闹的就属井边上排队打水说说笑笑的男男女女了。

我们的工作是阜淮线潘集站区间路基及车站站房修建

邓指导,张小鹏张德新,李福成

挖土方每天每人是1.2立方的指标,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因为还要把挖出来的土方抬到路基上,一般是2个人一组,自愿组合。

每天的工作除了挖土方抬大框就是打夯,最小的雨鞋38码对于我来说就像苍蝇套豆壳一样,下过雨的路基泥泞不堪,来回一趟工地脚后跟大泡全部磨破了,就这样不敢吱声,深怕被同伴笑话。

随着堆积的路基越来越高,土方的坑越挖越深,手上的血泡慢慢变成了老茧,抬筐越来越吃力,肩膀上扁担磨得多了久了渐渐厚实了不觉得疼了,机关领导可能是为了锻炼我们这批城里长大的孩子,没有配压路机,用长方形的石头四周绑上木棍,这样即变成了打夯的工具。

挖好的基坑经过一场暴雨常常出现塌方,没有抽水机,大家都不分男女、不分季节的主动跳入基坑贡献出自己的脸盆一盆一盆的往外传

最难的要数卸车皮了,一专列的袋装水泥或者石渣、沙子,力气大的一个人夹一包水泥就走,而我长的比较瘦小,二个人抬一包都显得吃力,卸沙子还好,只要顺着往下推,遇到卸道渣就痛苦了,铁锹不能一下子铲下去,每次卸车都是几个人自愿组成一个小组承包一个车皮。

后排:宋海燕,米秀荣,徐蔓,指导员高凤菊。
前排:徐永红,张玉琴,杜丽芬,张瑛明

到冬天淮河以北的天气实在是冷,穿着发的厚厚的棉大衣可站在路基上西北风吹着依然感觉像没穿衣服一样,只有不停的干活才能使自己身体热起来。

收工能搭乘卡车回队满满的幸福😁

晚上开会学习是平常事,基本都是大干活动的宣传和宣誓。

现在仍然记得男工四班一名知青一口浓厚的方言宣誓的情景,我们男工四班拼死拼活也要拿下681的誓言至今仿佛就在耳边回绕。

女知青每个月生理期队部给一天假期按规定是不扣工资的,但单纯的我们只要不是痛经都不好意思开口提出休息,不但坚持上工地还下基坑。

能搞站房建设是最轻松的活,男的砌墙女的拌灰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虽然工作艰苦,物资匮乏,但我们精神富有,闲暇之余我们自娱自乐着。

有点仅有的乐器大伙都挣着拉唱

有个外号叫范嘎子的知青吹的一口好笛子,其他有的知青自己买了口琴也学着乐着。

手风琴:张华云,前排:刘跃杰

一天工作下来哪怕再累,回到宿舍都争着去澡堂洗澡,换上一套自己认为最光鲜的衣服。

没有电熨斗我们把裤子叠好压在枕头下,第二天收工洗漱完毕,穿上出大门散步也觉得漂亮无比。

收工后队部的喇叭总是放着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绒花,乡恋等当时的流行歌曲,使得艰苦的生活充满浪漫和温馨。

抓紧打水洗澡换上一套干净的衣服,大门外这条马路成了一道风景线。

有的吹口琴、笛子,唱歌,有的在球场打球。

有件军装是男知青最体面的礼服

段部会隔一段时间请机关电影队来放一场电影,这对大伙来说是最开心的事情了,得到消息的前一晚大伙就开始激动了,第二天收工后早早的就把凳子放在球场占位,这时的人们早已把一天的疲劳抛在脑后。

附近的潘集煤矿离我们大概有6公里的路程,每逢大礼拜只要听说煤矿有电影,很多人都会自行组团往返步行二个多小时的路程去观看。

闫瑞珍,孙少敏,谢桂英,乐颖,孙茜

后排:谢雪玲,马秀梅,林辉
前排:薛玉芬,杨春燕,祖素英

后排左起:史淑新、王彩霞、王艳玲
前排左起:吴秀英、王志云

无论谁生病我们都互相关爱,把赶集买回来的点心拿出来给患病的战友。

每个工班每天安排二个人值班,任务是打扫宿舍卫生并给工地劳动的同伴抬上一桶开水送去,夏天送上食堂熬好的绿豆汤。

我们房子虽然简陋可我们每个宿舍都是三条线,即:毛巾晾挂一条线,被子折叠一条线,脸盆水桶摆放一条线,完全是军事化管理。

我们那会是分大小礼拜,小礼拜是不休息的,只有大礼拜才休息一天,也就是二周休息一天,一天的工资是1.2元我们很知足。

做着重体力活,45斤全国粮票男知青很多不够吃,女知青无偿提供。

那时候的我们总觉得天空很蓝,未来很远

我们兄弟姐妹互称不分彼此

那会能搭乘一辆拉货的翻斗车内心别说有多美了,开车的感觉有多神起。

到发工资的时候总是想着给家里寄钱

除了放假我们再累不舍得休息一天,因为我们的工资是按天计算的。

即便这样也觉得很自豪

食堂青菜5分,剔骨肉0.15元,凉拌牛肉0.3元,我们总是爱捡便宜的买,省下的钱好回家过年,帮父母减轻负担。

我们在最好的年华相遇,彼此见证了属于我们的青春与友谊

那是一个单纯的年代,生活艰苦但大家团结友爱

我们向往爱情,简单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我们中有的结为终身伴侣,有的恋人虽然未能走到一起,但也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但我们并不缺少快乐和梦想,梦幻般的年华就是世上那道最美的风景。

虽然我们每天扛着铁锹但我们从未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这是我们踏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们人生得起点。

我们经历了哪个年代的艰辛与磨砺

我们曾经彷徨过

但是我们没有在长吁短叹中沉沦

知青艰苦生涯培养了我们的勤奋踏实与坚韧不拔

我们依靠这种精神再大的压力与困难都被踩在脚下

上级指派到知青队的唯一一位医护人员,马大夫和她的儿子。

而今我和我当年的知青们都已年过五旬。尽管岁月在荏苒中流逝,而记忆的长河却总也不会干涸,三十八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时常怀念那难忘的岁月,追忆那眷恋的山乡村野。知青生涯对于我们每一个曾经一起奋战在阜淮线潘集站工地的知青们来说都是一笔财富。年少的我们学会了包容、明白了责任,懂得了奉献,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无愧于时代!

在过去的38年里,我们大部分人从事着平凡的职业,但是我们同样努力和不懈,平凡但绝不平庸是我们的誓言;我们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盛开鲜花;只要我们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再平淡的职场也受人尊敬。

在我们人生成长历程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在面临与经历的客观条件和种种磨难中,我们努力过!追求过!竭尽全力过。。。如今,回首往事,我们可以骄傲的挺起胸膛,我们没有虚度年华。

生命是一条长长的河,时光如水,38年光阴静静流淌,光阴荏苒,大半生的美好时光已过。当岁月洗尽铅华,我们变的更加从容、淡定、真实而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