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匆匆而逝的朱允炆

 品史君 2019-05-08

洪武十年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从小就展现了非凡的头脑,并且非常喜欢读书。据史料记载,朱允炆的长相不是很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欢他,但后来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背书十分在行,从而便对他另眼相看。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身边的人也大都怀有理想主义,性情同样温文尔雅,以善良仁厚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也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从而深得人心。

朱允炆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身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昼夜不肯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太子朱标还是没有熬过来最后逝世了。朱允炆守孝时曾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朱标病逝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纪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亲情,那一年朱允炆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晚年时期的朱元璋的脾气越来越差,加上马皇后的逝去,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亲自照顾朱元璋的衣食起居,直到朱元璋逝世。可以说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好孙子的责任。

生长在皇宫里的皇子,面对着复杂的环境,可以说大部分都是早熟的,朱允炆也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早逝,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叔叔们的威胁。

有一次,朱元璋和儿孙们到马苑观赏骏马,结果在此期间吹了一阵狂风,并夹杂著一阵阵雨滴,将他们的坐骑的尾巴吹成了一条条直线。朱元璋心有所感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朱允炆与朱棣对出下联。朱允炆在听到朱元璋的上联之后,迟疑了一会答道: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对仗工整,但是朱允炆这则下联境界不是很高,没有王者之气,朱元璋并不满意。而此时的朱棣却灵感迸发,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这句不但对的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是一个绝对。朱元璋很是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此时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瞥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说你也就这点能耐。朱允炆的年纪虽然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从上面的对联也可以看出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朱允炆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也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他是一个近乎理想主义者,缺少一种君临天下的王霸之气。而上面的对联可以说是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与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而朱允炆当时顺势接了一句话:“诸王不靖,孰御之?”这个问题,让朱元璋无法回答,沉默良久,转移了话题,而朱允炆也没有继续追问。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允炆的心里已经有了削藩的念头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逝世。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为皇太后。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与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但朱元璋为他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其中主要成员有三个人,分别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人后来也都成为建文帝的主要班底。这三个人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文人且饱读诗书,都有远大的理想但又都是书呆子,脱离实际,有时书生误国,并非是虚言。

方孝孺是个复古的狂热分子,言必称三代。在他眼里只有周代是最好的,不仅礼乐应该恢复到周代,人们的思想,土地所有制度,甚至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应该恢复到周代。无独有偶,董仲舒、王莽、王安石、朱熹这些大儒都是井田制的倡导者。建文皇帝和方孝孺的日益偏激化引起了藩王和武将们的不满。

在朱元璋还没有死去的时候,朱允炆就已经有了削藩的想法了。跟方孝孺倡导建文帝复古不同的是,齐泰、黄子澄倡导的是削藩,齐泰建议先削燕王,而黄子澄认为先削实力弱小的藩王。建文帝最终采取了黄子澄的建议,第一刀挥向了周王,建文帝将周王发配到云南。建文元年四月,建文帝以谋反罪和私印钞票罪着有司兵马逮捕湘王进京询问。湘王为了免受刀笔小吏之辱,全家自焚而死,时年28岁。另外派遣大批的军队和锦衣卫前往北平监视朱棣。

在建文帝削藩如火如荼的时候,朝中的不同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建文帝也曾犹豫过,但都被齐泰、黄子澄硬顶了下来。建文帝削藩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太过急功近利。朱元璋时期杀过一批武将,当时的朝廷里基本上没有善战的武将了,只有一个擅于守城的耿炳文。对于军队也没有进行全面的掌控就急于削藩,导致朱棣打着“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朝廷里当时没有能征善战的将领,派遣了不懂军事的李景隆结果大败。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建文帝指挥不当、兵力的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后来节节败退,许多将领都投降了燕王朱棣。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城门,迎接朱棣入城,就这样朱棣步入南京继承了至高无上的权位。

从这持续四年的内战可以看出,建文帝能够调动的也就是李景隆和后来盛庸率领的那支军队。当朱棣的一支孤军从北平南下的时候,竟然没有一支勤王之师前来拦截,说明建文帝手里当时并没有多少资源,大部分将领都在隔岸观火。建文帝在没有让各地的驻军统帅忠于自己时,就急于削藩是极其不明智的,也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朱允炆最后烧毁了自己的宫殿,然后不知所踪,他的下落从此成为了千古之谜,留给了后人去探索发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