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日本得了一种病,叫「无缘社会」。而无缘社会中最触目惊心的一幕,便是「无缘死」—— 生前无人问及,死后无人祭拜。 据每日新闻的调查, 2015年,日本20个的政令市中,平均每30人中就有1人是无缘死去的。 图为东京公寓内一个无缘死现场,特殊清扫人在房间内喷洒杀虫剂烟雾,消灭苍蝇。 我的一生,只剩下寥寥几行 在日本,身份不明的死者会被作为「旅行死亡人」被处理。他们的信息将被登载在国家发行的报纸上,若无人领取,其骨灰会被葬入无缘墓地。 (译文)在途死亡者籍贯、户籍、姓名不详之男性,身高162cm左右,体格不胖不瘦,年龄约为60~80岁;随身物品:现金100983日元、存折2本、现金卡2张、钱包2个、居民基本情况公簿卡1张、手表1个;身穿蓝色裤子。2008年11月5日下午3时15分左右,该人被发现于东京都大田区东六乡(以下地址略)之起居室里,盘着两腿呈向前倾倒状,已经死亡,遗体腐烂。死亡时间约为2008年10月26日左右。该人遗体已付诸火葬,骨灰由相关部门保管。倘有人了解该人线索,敬请提供给本区。2009年3月23日东京大田区区长 死者被发现时,已去世一周左右。客厅的电视机依然开着,灯也亮着,遗体保持着端坐的姿势。 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幕,如今变成寥寥几行铅字,被印在报纸的小小一隅。由于新闻上的记录过于草率,板仓决定前往死者去世的公寓踏勘。 从公寓里的契约书中,可以得知这位「姓名不详者」的身份 —— 死者名叫小林忠利,享年73岁,生前曾是公寓附近一家供餐中心的正式社员。去世时,已退休十多年。 随后,记者来到了小林先生的家乡秋田市,发现他的双亲早已离世,老家的房子也因为都市改造而被拆除。 而在小林先生的小学同学录上,他被划进了「消息不明者」一栏。没人知道他已经去世了。 经过多番努力,板仓最终拼凑出了小林先生的生前轨迹: 33岁那年,小林离开了越发不景气的故乡,前往东京打拼。20年间兢兢业业,直到退休也未曾迟到或缺勤。 只不过,退休之后,小林与同事的关系日渐疏远,与邻居也仅仅是点头之交,与家乡更是早就断了联系……最终,他在租住的公寓内孤独地闭上了眼睛。 一个更令人悲伤的细节是,去世前,小林先生一直坚持给故乡的寺庙寄钱,供奉父母的灵位。而他本人的遗体却因无人认领,被摘去了姓名和身份、葬在了东京的无缘墓地。 每个普通人的困境 像小林先生这样孤独至死的惨案,在今天的日本社会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这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陷入的困境。 一个过着极正常生活的人,失去了一个又一个与社会的连接,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孑然度日,悄然逝去的身影。 事实上,「唯有独居者才会遭遇无缘死」只是一个错觉。 这是一个发生在千叶县一间公寓内的故事:儿子一家住一楼,父亲住二楼。新年伊始,儿子和儿媳准备向长辈问安,但走到二楼,却发现70多岁的父亲已经在一周前去世。 明明住在同一屋檐下,两代人却形同陌路。 当负责遗物整理的吉留健一问道:“您父亲的照片该如何处理呢?”时,对方回答:“全都不要,扔掉吧。” 「缘」的崩塌 血亲关系的乏力、雇佣状况的恶化、人际交往的淡薄、故土关联的丧失……曾经维持着人际交往的「缘」正在逐一瓦解、崩塌。 随之而来的,是个体如孤岛般存在的社会 ——「无缘社会」。 据2016年厚生劳动省发表的《厚生劳动白书》显示,在日本男性中,50岁前一次婚姻也没有过的比例是22.8%。根据预测,2035年这个数字将上升至29%。 40岁那年,若山女士用存款买下名古屋的一套公寓,独自生活至今。父亲早逝之后,她一边打工,一边照顾母亲,自己的婚事由此耽搁下来。 “说不寂寞,那是骗人的。最近一说到这些事情就开始掉眼泪。” 三年前,若山进行了癌症手术,术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出门。从此往后,她养成了未雨绸缪的习惯,总是在冰箱内存放足够三个月使用的食材。 “我最担心的是,有天死在这个房间里,化成一堆白骨。哪怕有电话打来,也不知道我已经死了。” 可即便是闯过了恋爱、结婚、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关卡,也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 随着核心家族(以夫妻或一家三口组成的小型家庭形式)取代大家族成为社会主流、父母与成年子女分开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多,三世同堂的场景在日本几乎绝迹。 “最近不想与孩子住在一起,怕给他们添麻烦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社会学家菅野说道,许多老人在退休之后,没有亲戚或朋友,只能长期生活在社交稀薄的环境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个潜藏的事实也逐渐浮出水面 ——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无缘死者身份都能得到确认,他们有家人或亲属,只是无人愿意前来认领罢了。 而拒领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 “他过去借钱不还害得我够呛,我早跟他绝交了。” “五十多年了,连个音讯都没有。虽说是我弟弟,可我不想跟他有什么瓜葛。” “本人已经结婚,不能认领双亲的骨灰。” 「无缘死预备军」的觉悟 “我要是没了工作,也会无缘死去吧……” “这可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小事。” “为未来的我而颤栗……” “完了!没指望了!” 这是发布在网上的年轻人的留言。 潜在的「无缘死预备军」数目之多,令人深感恐怖。 有调查显示,1/4的日本高龄者没有朋友,而年轻一代的「社会隔离」程度甚至更高。 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5到39岁之间的蛰居人数达到54万人。他们不上学、不工作,切断所有社会关系,将生活封闭在狭窄的房间里。 “我没有交往很深的亲戚,也没有关系很好的朋友,如果不结婚,无缘死的可能性非常高。” 这是一位35岁程序员的碎碎念。因为过度劳累,他患上了抑郁症,暂时从公司休职,终日足不出户,寄情于网络。 可以预见,无缘死的困境将延伸至下一代,并愈演愈烈。 在寂静的湖面之下,新的关联正在悄然建立。在这个「只要一台手机就可以活下去」的时代,独居生活似乎变得不再可怖。 然而,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缘」,能否代替传统的血缘、社缘、地缘,以另一种宽松的形式重新连接彼此,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