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東莞市博物館提供的象牙深浮雕人物百子瓶(清) 一七九三年,英王特使馬戛爾尼訪華,其私人秘書巴洛在此後出版的遊記《旅行在中國》中對象牙雕刻極為推崇,稱它是中國工藝「最優美、最完美無瑕的頂峰」。目前正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行的《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藝術展》,彙集了東莞市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六家收藏單位的百餘件(套)象牙製品及牙雕珍品,讓人在方寸之間感受延續千百年的匠心雅韻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氣象萬千。\大公報記者 向芸 文‧圖 牙雕歷史7000年 象牙,軟潤似玉,因易於雕刻又不易破碎,從祭祀聖物到權富象徵,從生活用具到裝飾用品,從廟堂朝廷到醫坊藥館,使用範圍十分廣泛。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與「祥」諧音,象牙製品也被賦予了吉祥辟邪、安神鎮宅的寓意。 金沙遺址博物館負責人朱章義說,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址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雙鳥朝陽紋牙雕」,是中國目前考古所見最早的象牙雕刻藝術品之一,開啟了象牙製品在我國七千多年的發展和演變路程。 事實上,新石器時代氣候溫潤、人口稀少,大象廣泛分布於長江、黃河流域,象牙是古人狩獵食肉的「副產品」。經過簡單雕刻的象牙不僅被製作成生活用品,還成為遠古時期人們精神信仰的載體。 古蜀時期的成都平原同樣非常適合象群的生存繁衍,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中都出土了大量象牙。考古資料表明,金沙遺址埋藏着數以噸計的象牙和象牙器,在世界上同一時期遺址中最為密集。 當遙遠的西南內陸將象牙視為神聖祭品之時,在商周時期的中原,隨着氣候由暖轉寒以及人類的驅趕,野象從古中原地區開始南移,日漸稀少,象牙成為上層貴族彰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至秦漢時期,黃河、淮河流域已難尋野象蹤跡,象牙供應從就地取材轉為海外輸入。象牙製品成為達官貴人炫耀財富、標識身份之物,牙雕技藝也得以發展。 唐宋時期,社會強盛、經濟繁榮,因開荒拓地產生的人象之爭日漸嚴重,從初唐至南宋,野象從長江中下游退居到雲南兩廣一帶。但另一方面,開闊活躍的對外貿易帶來了較為豐富的原材料,對外文化交流則促進了牙雕成熟和題材的開拓,牙雕製作開始復興,象牙製品的使用範圍日益擴大,工藝也更加精細。 其中,宋代象牙雕刻已有相當規模,皇室、官府設有專門從事象牙雕刻的作坊。在皇家工藝品作坊—文思院所屬「四十二坊」中,「犀作」「牙作」備受垂青。同時,工藝水平亦突飛猛進,巧奪天工的「鬼工球」就是在宋代出現的。 明清時期空前繁榮 到了明清,中國象牙雕刻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演變出千變萬化、包羅萬象的藝術品。 隨着明代中葉海禁解除,各種珍稀材料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牙料供給充足。象牙製品的等級化已逐漸模糊,出現藝術賞玩的趨勢。在皇家推崇和民間追捧的雙重影響下,一批精工細作的牙雕藝術品得以問世。 而清代無疑是象牙雕刻的鼎盛時期,陸續形成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如繼承明代傳統的江南牙雕、深受西方影響的廣州牙雕、擅長人物雕刻的北京牙雕,以及皇家氣息濃厚的宮廷牙雕等,既各有風格特色,又互相滲入交流。 清康熙海禁後,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東南亞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為廣東牙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廣州牙雕最有代表性的雕刻技藝是多層象牙鏤雕和象牙劈絲技術。從傳世牙雕之多、技藝之精、做工之繁,可一窺當時廣東牙雕規模、工藝已遠超蘇、寧、嘉、杭等地。 同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愛好藝術,在宮中設有專製象牙製品的作坊,彙集全國各地的著名牙雕工匠。宮廷雕刻藝匠做工細膩,人物、花鳥紋飾多仿照繪畫筆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漸形成了華麗莊嚴、富貴典雅的風格。 此次展覽的牙雕珍品,便來自明清這一牙雕工藝「集大成」的時代,「精」與「美」是其核心關鍵詞。 走進展廳,四組大小、高低各異的象牙雕龍紋鬼工球尤其引人矚目。導賞員說,鬼工球又稱同心球,玲瓏空透,因其工藝「鬼斧神工」而得名。鬼工球由一塊完整的象牙逐層鏤通,製作工藝相當複雜,需經過選料裁料、精準計算、球內分層、內外雕花等工序,一刀不慎,全料皆廢。「鬼工球層層相套,每一層都可自由轉動且雕刻着精美繁複的紋飾,一層一種風景,萬千變化藏於一個球中,可謂是彙集了牙雕所有技法之大成。」 牙雕的另一項獨特技藝—象牙編織,也在清代獲得較大的發展。其中,「劈絲」是編織中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需先用藥水將象牙泡軟,再用特殊技巧將象牙劈成厚薄均勻的絲狀,再手工編織出象牙席、宮扇等。 如今,「劈絲」技藝早已失傳,觀眾只能從「象牙劈絲透雕人物徽章紋骨扇」等珍品中,一窺「劈絲」工藝的巧奪天工。這把扇子由二十四檔扇骨構成,用絲帶連綴,大骨浮雕亭台、樹木、人物紋;小骨通體劈絲為底,牙絲細毫如髮;浮雕農耕、商貿、官吏場景;中間還刻有定製者家族花體字母標誌。 東莞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楊曉東表示,這是他給觀眾的「首推」展品:「它的工藝和布局都令人讚嘆,繁密而不繁瑣,是當時廣東製扇工藝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 牙雕珍品包羅萬象 量材就質,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大特色,本次展覽中也有一件可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媲美的珍品—四川博物院藏的清代「象牙雕白菜」。 這件珍品最長20.5厘米,最大徑6.2厘米,由整段象牙雕刻而成,刀法嫻熟細膩,其寫實的風格與翠玉白菜如出一轍。細細觀賞,只見菜葉層層疊疊,葉子脈絡清晰,還有細如毛髮的根鬚,其上鏤雕瓢蟲、蟈蟈、雛菊等紋飾,充滿生機。導賞員說,這屬於乾隆之後流行的刻鏤染色雕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象牙的上色技巧,才使菜身乳白、葉子黃綠,栩栩如生。 包羅萬象,是此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從東西方文人雅士的信插、硯屏、名片盒、酒令籌,到淑女名媛的女紅器物、服裝配飾、傳情小物,從孩童啟蒙開智的立體積木、七巧板、九連環,到陳設於廳堂的雕花船、百子瓶、人物瓶,牙雕物件貫穿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川博物院藏的「象牙山水人物小屏」是放在硯端用以遮擋風塵、防止墨汁變乾的用具,由五塊小屏連接而成。正面飾有亭台樓閣、綠樹湖水,從左到右分別是煎茶、作畫、賞景的三組人物活動區間,整個畫面布局巧妙,營造出悠然暢遊的環境。 象牙類名片盒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深受西方貴族喜愛。這些名片盒雕刻工藝精湛、紋飾多樣,包括亭台樓閣、山水人物、植物花卉以及定製徽章等。其中,東莞市博物館藏的「象牙雕染色人物名片盒」,其上色手法是中國清代流傳的礦物質染色技法,並不會隨着年代的變化而掉色。 古時,酒令籌常在酒筵上用以計杯數或當作行酒令使用,是為「觥籌交錯」。象牙酒令籌在清代官宦人家頗為流行。四川博物院藏的「象牙酒令籌」盒蓋中心有圓形萬字紋,配有酒令籌三十一籤,兩面刻有令約,酒宴時按席位順序搖筒掣籌,再按籌籤上所寫酒令行約飲酒。 而作為古時男女愛情的見證物,象牙雕成的香囊較為少見。東莞市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中期「象牙雕茜色花果草蟲紋香囊」造型獨特,還使用了北派牙雕特殊的「嵌色」工藝,用茜草等植物的色料,塗染在素白的象牙表面,以增加裝飾性。 而東莞市博物館藏的「象牙雕人物方形針線盒」則將牙雕技藝蘊於生活用品中。這個針線盒外壁通體採用剔地浮雕技法,滿刻庭院漁舟人物,花草樹木穿插其間;立面榫卯相接,鑲嵌銅鎖。盒內裝着分層托盤,左右兩側的銅製把手便於提拿;托盤分十三格,放置由象牙雕製的頂針、繞線板、針墊等針線工具,一整套都是用象牙製成。 展廳中還有一件值得細細欣賞的珍品—清代「象牙深浮雕人物百子瓶」。這一象牙瓶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子孫滿堂」的追求,由一根長達50厘米的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瓶身上數百名神態各異的童子或坐或站或跑,打鼓吹笛、舞龍奏樂、吟誦對弈,體現了濃厚的童真稚趣,更彰顯出中國牙雕的奇工精藝。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六月二十三日,在欣賞牙雕的工藝與藝術之美的同時,主辦方也聚焦大象保護這一全球性的課題。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全程深度參與本次展覽的文本內容撰寫、社教活動和主題講座策劃,與主辦方共同推出「拯救小象EMMA」社教活動、《亞洲象的現狀及保護》講座等活動。 |
|
来自: youxianlaozhe > 《牙角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