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以为在奋斗,其实可能只是工作驯服了你

 anpieng 2019-05-08

1.

在人类历史上,最初是没有“工作时间”这种东西的。

20万年前,人类作为一个新的物种(智人)出现在东非,历时10万年时间,智人走出了非洲,向欧洲和中亚扩散,在6万年前来到了东亚。之后进程逐步加快,他们用了三到四万年,渡海到达澳洲,最后在一万多年前,智人从西伯利亚越过了今天的白令海峡,踏上美洲,逐渐把足迹延伸到了美洲的最南端。

智人当然没有“工作时间”这一概念,但并不代表他们不工作。在这十几万年漫长的迁移过程中,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一直是狩猎和采集。追逐猎物、采集果实,就是他们的工作。

这是一份繁琐的工作。为了让日常采集食物的效率达到最高,他们也需要了解每种植物的生长模式,什么样的果子汁多味甜,糖分最足;什么样的植物有剧毒,千万碰不得;哪些植物又可以涂在伤口上,加速愈合。他们也需要了解每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群居还是独处,晚上活动还是白天活动,来决定是单挑解决还是必须联合狩猎。

他们需要知道季节的变化,怎样代表着雷雨将至或是干旱将临、寒冬将至,以便决定走还是留。他们要留意附近的每条河流、每棵核桃树、每个睡了熊的洞穴还有每个燧石的矿床。每个人都得知道怎样做出一把石刀,如何修补裂开的斗篷,如何做出抓兔子的陷阱,还有该如何面对雪崩、蛇咬或是饥肠辘辘的狮子。这里面任何一种技能,都得花上好几年的指导和练习。

我们通常觉得原始的狩猎生活奔波又操劳,还容易食不果腹,但实际上采集狩猎人群的生活,比起后来的农夫、牧民、工人或上班族,似乎要来得更舒适。

地广人稀的环境让智人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可能早餐吃浆果和蘑菇;中餐吃水果、蜗牛和乌龟;晚餐则是来份野兔排佐野生洋葱。餐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至于第二天,又能体验全新的菜单。

他们绝不为会了工作而工作。就算是在最贫瘠的卡拉哈里沙漠,平均每周也只需要工作35到45小时。就每天花个几小时采集果实谷物,三天出去打一次猎。这样的工作时间在一般时期足够养活整个部落了。而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在树下享受自己的闲暇时间,聊八卦,谈恋爱,不知生活压力为何物。

最让现代人羡慕的,是他们没什么家事负担。他们不用洗碗,不用吸地毯,不用擦地板,更不用换尿布。

2.

这一切在大约1万年前全然改观。人类生活的方式,从迁移狩猎,过渡到了农业生产。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从日升到日落,人类忙着播种、浇水、除草、牧羊,一心以为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

但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过着更加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尤瓦尔·赫拉利在自己的《人类简史》一书中,将农业革命称为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骗局的主谋,是极少数的植物物种,其中包括小麦、稻米和马铃薯。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虽然不需要再担心野兽袭击、风吹雨淋、迁移之苦,每单位土地也能提供更多食物了,人类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但与此同时,人们的工作时间真的变长了。

看看我国古代描述农作生活的诗句。白居易的《观刈麦》里“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说农民终年忙碌,五月尤甚;崔道融的《田上》写“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等到人和牛都累得半死,还没天亮呢;颜仁郁在《农家》里抱怨“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一般人不知道种田的苦,竟然说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气死我了)。

每段诗句都能拧出一把汗,农业耕种不光对连续工作时长要求高,而且是常年如此。时间长不说,每次都是牛累人也累。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时间都用来种谷物,采集和狩猎的时间被挤压,至此变成了非主要生产方式。

相较于迁移狩猎的生活,农耕生活的确是富裕又安全,虽然工作时间变长了,但也能接受。而真正带来质变的,是阶层的出现。

动辄数万人的国家,需要新的纪律、法律与文化,上级命令和贡赋、税收一起成为了新常态。也有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发生。

3.

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技术像是自己为自己挖的坑,一跌进去就爬不上来了。就工作时间来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无疑是坑最深的时候。

1721年出生于英国的工匠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既是纺织工又是木匠。他在43岁那年发明了珍妮纺织机,效率是普通纺织机的8倍。珍妮纺织机引发了英国棉纺织业提高效率的发明热潮,众多机械发明让英国只用了20年便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到1830年,蒸汽动力更是全部取代了人力。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开端。

在工业化过程中,科技、机器打垮了自然与文化传统,使得人们把工作与生活分开出来。汤普森于1967年的《时间、工作纪律与工业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各种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共同特征是节约时间、‘工作’与‘生活’清楚地划分……”。进而也有了“工时”的概念。

在工厂上班,绝对是毫无乐趣的,基础工人只用简单机械的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在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之下,工人则彻底成为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就夸张化的表演了这滑稽又辛酸的一幕。

这么无聊的工作,也并非是人们自愿接受的。1760年的圈地运动,农民失去了土地,为了营生,只得走进工厂。

那些传统式的靠着在家中或家门口搭个小棚子营业的工作,比如鞋匠、裁缝师、铁匠等已大量消失,他们的身份统一变成了男性劳工。一大早就出门,然后在工厂中与他的几位,或成百上千位伙伴一起劳动八至十小时。这还算好的。

1830年的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有9万多工人,他们每天劳动长达15—18个小时,并且劳动报酬极低。

也是从1830年开始,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爆发了多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诉求皆有缩短工时这一项。终于在1889年,斗争全面胜利,有了8小时工作制,有了国际劳动节。

尽管如此,在美国,每当工厂在新机器上花费了投资,看似更先进的机器更能省时省力,但往往又要靠着增加工人劳动强度、连续生产等方式把投资给弥补回来。到1920年,钢铁工人仍得每周劳动63.1小时;而且有些部门的劳工得一周工作七天,一天12小时。

科技发展竟然某种程度上与工人的劳动量成了反比。

以至今日的我们,会时刻盯着手机生怕错过了领导的信息。不得不感慨《庄子·大宗师》里的“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这种睡觉不做梦,睡醒不忧愁的生活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诚然科技让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但人们的生活却似乎越来越累。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也仍然总是感到不满。

不知道是我们驯服了科技,还是科技驯服了我们。

主要参考: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