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重读札记第一百一十八回

 江山携手 2019-05-08

第一百一十八回  提示:内典语中无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

      本回主要叙述了“了结惜春出家” 、“骗卖巧姐”、“钗玉之辩”三个故事。

      【了结惜春出家的愿望】在前几回中多次叙述了惜春坚持出家的想法,邢、王夫人明知难于挽回,最终同意了惜春的要求,并将她原住的房子作静室,不让她剃发。当问及谁愿跟着惜春,此时,紫鹃因黛玉伤心之事,看透了世情,自愿请求服侍惜春。【紫鹃对生活已经失掉了信念,她要跟惜春出家,是情理中的事。这一节文字写得很感人。】(祝秉权《红楼梦分回赏析(31)》紫鹃的故事也就此了结。惜春的出家,邢、王夫人、李纨、宝钗、袭人等不甚理解,只有宝玉才明白惜春、紫鹃的心意,并说:“真真难得”。由此,也导出了宝玉随时准备出家的想法。

     【骗卖巧姐】,贾芸赌博输了钱,找贾环借钱,贾环本来就没有钱,出了一个歪主意。要把巧姐卖于外藩为妾,从中捞钱。并与王仁、邢大舅等人串通一气,骗得邢夫人同意。平儿得知消息,告诉了李纨、宝钗,求她二人告诉王夫人。王夫人知道此事不妥,与邢夫人商议,哪知这个愚蠢的邢夫人听信了贾环、邢大舅等人的谗言,竟同意此事,王夫人心中不悦。此段故事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据前八十回小说中暗示和脂批的明示,贾芸“必有一番作为”,他与红玉、茜雪等人救出了凤姐和宝玉等人,怎么会参与骗卖巧姐呢?但也有的学者认为贾芸本身是一个马屁精,在前八十回中,对凤姐行小贿,百般奉承;还认比他小几岁的宝玉为父;又送两盆白海棠;其目的是为了攀入贾府和谋些差事。贾府败落后,无人管理,他的这种德性,自然与贾环、王仁之流勾结,陷害巧姐。无论争议如何,这断故事写的还是合情合理的。

   【钗玉之辩】宝玉正在读庄子的《秋水》篇,宝钗批评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久不妥。”又讲起‘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宝玉回答,“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癡爱中,猶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塵網?如今才晓得‘聚散浮生’四字······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见解真切,耐人嚼味。宝钗又劝道:“好好的用功。但能博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宝玉回答“一第呢,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倒是你这个‘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却还不离其宗。”宝玉的话中有话,寓意深刻。袭人也在一边帮腔,要他尽‘孝道’,他也麽默许了。宝玉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宝钗的意见,他把平常喜欢的书,如《庄子》收了,还有《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都搬在一边,还说“我还要一火焚之。方为干净。”口中微吟道:“内典语中无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借这两禅语,表明了宝玉基本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佛性不存在于佛家经典中和偶像之中···宝玉认为到达仙境的仙舟是有的,但在金丹方术之外。】(胡德平《漫谈曹雪芹的人生态度》)故此,此句诗不能简单说是续作者【自己既热衷于功名利禄······搬出这套滑头主义的处事哲学来。”】(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像这样深刻的哲理,作者不仅仅用来说明道教中的思想,而是广泛深入地涉及到一般的世事哲理中,即所谓‘会心处不在多个中之味,只要悟得,就可超凡入圣的。’】(朱亮嘉《红楼梦中的道教人物、道教活动与道教思想》)钗玉之辩这一段描写和宝玉一些话充满了智慧与哲理,也暗示了宝玉思想并没有什么改动,而是坚定了他的悟性。

     本回中还穿插了贾政向赖尚荣借钱不得之事,尽显人情冷暖,世态淡凉,又通过王夫人之口道出宝琴、邢姑娘、湘云之结局。于贾兰口中叙甄家有信,要娶李绮,带出探春回京一事,顺笔简述,简淨得法。

      钗玉之辩后,宝玉从此闭门读书,准备科考。很多读者误认为宝玉真的要走仕途经济之路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从他对惜春出家的态度,和宝钗争论,以及最后与莺儿对话,充分显露了宝玉抛尘出家的思想。要说他备考应试,只是敷衍父母和宝钗的要求而已。那个社会,毕竟他不能公开与父母对抗,他也不是什么是什么所谓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斗士,而恰恰是看破红尘,破除偶像,冲决传统,追求自由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