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血祭》 1. 曾国藩,字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其书房名曰“求缺斋”,取求全于堂上,而求缺于己身之意也。 2. 涤生奔母丧,路遇武功高手兼棋艺高手康福。 “围棋乃尧帝亲手所制,当初制棋目的,原是为了陶冶太子丹朱性情,使之去嚣讼嫚泛而走入正道,故史书上有'尧造围棋,丹朱善弈'的话。” “方如棋盘,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3. 左季高与曾涤生的一段互讽。 “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左宗棠:经纶满腹,才华横绝,长期潜心舆地,埋首兵书,天下山川,了如指掌,古今战事,如数家珍。为人倜傥耿介,意气豪迈。 4. 涤生墨绖(dié)从戎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庄子)。 5. 涤生在长沙办团练,事事不顺,逼走衡州城 古往今来,哪一个办大事、成大功的英雄,没有过一番困厄颠沛的经历?他轻轻地念起太史公的名句:'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 痴情重义奇男子——彭玉麟(字雪琴)(创建湘军水师) '小姑,我这一生要画一万幅梅花来纪念你,纪念我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小姑,待日后大功告就,我决不贪恋富贵,一定回渣江守着你的孤坟。' 7. 衡州出师,靖港惨败 辛苦训练一年的湘勇不堪一击,皇上的重托,镜海师的信任,自己的抱负,长沙官场的嘲讽,若被俘虏将受的屈辱,想到这些,使涤生万念俱灰,投水自尽。被康福救起。 8. 左宗棠痛斥曾国藩 左宗棠突然心头火起,大叫:'好哇!好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曾涤生,你大丈夫不做,却要效法愚夫村妇。你若真的死了,我要鞭尸扬灰,劝说伯父大人不准你入曾氏祖茔。' 孙子云:'善胜不败,善败不亡。' 昔汉高祖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最后垓下一战,项羽自刎。诸葛亮初辅刘先主,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几无容身之地,最后才鼎足三分。 9. 塔齐布在湘潭大胜,湘勇受奖 长沙官场先前的冷落排挤,此刻的恭维,以及这一年来的酸甜苦辣,使涤生感慨:'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10. 涤生看雪琴画梅 那《墨梅图》上题着王冕自书的一首绝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从来说画品出自人品,王冕蔑视轩冕、高蹈远俗的雅洁品格,使得所画梅花进入神品,这固然不错。但世人都没有注意到,王冕的那种雅洁品格,也是长年受梅花熏陶的结果。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1. 恩师穆彰阿给涤生的八个字“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今后很多次的艰难困苦,涤生都用这句话来 勉励自己。 12. 困陷江西,翼王石达开三败曾国藩 塔齐布病死,罗泽南救援武昌,曾国藩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罗泽南战死,留遗言与涤生:'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 13. 当前局面,处处掣肘;皇上猜疑,地方排挤,四面碰壁,八方龃龉;涤生借父丧,封印离去。 《曾国藩·野焚》 1. 这些年来,为了江山,他赴汤蹈火、出生入死,到头来,江西的局面一筹莫展,不仅粮饷难筹,连他自己和整个湘勇都受到猜忌。天下不公不平的事,还有过于此吗?而如今自己建立的军队,却由别人驱使着,去建功立业。 涤生心中郁结更甚,已得心病。 2. 丑道人给涤生谈医 '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也。人禀七情,皆足以致郁,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凝,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行气紊乱,皆致壅滞,足以郁结。' 无情之草木,岂能治有情之疾病? 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 3. 涤生细细地品味《道德经》《南华经》,终于大彻大悟 '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涤生以前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锋芒毕露、刚烈太甚,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而此刻重读《道德经》,他终于真正明白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 祖父'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的家训,自己竟片面理解了。他兴奋地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4. 涤生再次出山。军情泄露,七千湘勇葬身三河镇。 门生李鸿章献上皖省八府五州详图。 5. 左师爷得罪官僚,各方力保,成就千古佳句“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6. 江南大营溃败后,左季高乘时而起,曾涤生任两江总督。 徽州失守,祁门老营变成了前线。危急时刻,鲍超解围。 鲍超统领的霆字营,曾老九统领的吉字营,最狠,也是最无军纪。 7. 曾涤生派弟子李鸿章建淮军,援救上海;保荐其为苏抚,全力培植其为接班人。 《高祖本纪》:'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8. 不论钢铁、玻璃等物,一经洋人琢磨成器,便精耀夺目。 涤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天下之物,凡加倍磨冶,皆可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必忧虑不能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9. 雪琴攻九洑洲,刺探军情时遇胸怀坦荡的老渔翁。他颇有感慨:到底是与明月清风作伴的人,无机心,无忧愁,似乎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10. 大军压境金陵城,曾涤生亲兵康福(哥哥)劝说太平军楚王康禄(弟弟)逃离。 只是,如今的弟弟已是杀过官、救过民、攻过城指挥着千军万马的一代英雄,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平庸的度过余生。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他慷慨激昂地说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有声有色地活着,威威武武地死去,这就是大丈夫生命的意义。(他让我想起了雪琴,他们一样义薄云天、铁骨铮铮。) 11. 康禄带领五千太平军将士在天王宫从容就义、慷慨自焚。 莫以成败论英雄。 12. 王闿运:'鹿死谁手,尚未可料,明公岂有意乎?' 左季高:'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雪琴:'今东南半壁无主,涤丈岂有意乎?' 曾老九在攻克太平军老巢后,他在掌心上划出一个'赵'字。说道:“现在时机到了,大哥军威无敌于天下,只要登台一呼,大家都会死心塌地跟着干。” 而曾涤生是如何想的呢?时机,对于他来说,这一辈子都没有成熟的可能性。倘若与朝廷分庭抗礼,第一个站出来坚决反对的便是湘军内部的人,而这人一定便是目空一切、睥睨天下、自比“今亮”的左宗棠。 一生抱负,千秋名节,都绝对不容许他曾国藩有丝毫不臣之念!出于一个儒家信徒的良知,曾国藩也不愿意这样做。 于是,他写道:“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13. 曾涤生重建贡院、秦淮河,恢复人文荟萃、河山锦绣的江南名城。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都是圣人,且领略六朝烟水;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恭王被黜(靠山倒台),九弟开缺,雪琴辞归,上谕严责,谤言四起,涤生万万没有料到,盼望了十多年,历尽千辛万苦所得来的大胜之后,竟是如此的凄凉冷落,使人伤心失意…… 望着朝阳下的复兴场面,涤生的心情陡然开朗起来。'大厦正欲梁栋拄,灰心何事赋归田?'手无寸权的翰林院学士时代都能有如此胸襟,大功初建、权绾三省的协揆总督反而退缩了吗? 想到这里,曾国藩豪情顿生。 《曾国藩·黑雨》 1. 曾涤生在朝廷的压力下,突破重重困难大刀阔斧裁军。 湘军水师统帅杨载福给老中堂讲了个故事:英雄不可自剪羽翼。(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2. 曾涤生北上征捻,采取长围法,河防之策失败,但他仍然坚信“河防之策”是对的。其门生李鸿章接任,继续剿捻,并采取恩师的“河防之策”,最终剿捻成功。 3. 曾涤生谈作文与为官 “作文与做官并不是一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一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微妙,识见固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万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都不太远,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 4. 天津火烧望海楼教堂事件后,曾涤生被任命处理此事,结局是:委曲求全。 此时,已是上下指责、左右为难、千夫所指、百口莫辩了,他反反复复地重复着八个字:'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他无限哀伤地说:'萃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5. 曾涤生谈关于成就功业: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6. 湘妃竹 '湘人爱斑竹,老朽尤重之,物以稀为贵,且又有舜王南巡,客死苍梧,娥皇、女英寻夫不见,泪洒竹林自投湘江的那一段传说,这的确是斑竹受人喜爱的原因。老朽看重斑竹,主要是从斑竹的身上联想到了一种血性。娥皇、女英明知舜王已死,不可再见,却偏要南下寻找,寻不着,则投水自尽,以身相殉。这是什么血性呢?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血性,是以死报答知遇之恩的血性,是对目标的追求至死不渝的血性!' 7. 艺篁馆里,曾国藩纵论天下人物 当今海内第一号人物,当属在西北的左季高。此人雄才大略,用兵打仗,自是第一好手;待人耿直,廉洁自守,亦不失为一良友贤吏。但喜出格恭维,自负偏激。 左宗棠之下当数彭玉麟(雪琴)。此人极富血性,光明磊落,嫉恶如仇,且淡泊名利,重情重义,我常说他是天下一奇男子。他每次都跟我说起要回到他的退省庵去。(陈广敷先生说他前世是南岳一老僧。) 8. 门生李鸿章提出'三千年一大变局'的宏论。 曾涤生:“你与洋人交涉,抱定一个何等样的态度?” 李鸿章:“洋人狡诈,门生只同他们打痞子腔。” 曾涤生:“依我看,还是一个诚字适当,诚能动人。洋人亦是人,中国人可以诚动之,洋人岂能例外?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这是断不会错的。我们眼下既无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讲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诚信身分,总是靠得住的。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重,想来比痞子腔靠得住些,你说是吗?” 9. 曾涤生病重,八年不同音讯的好友左季高,寄来书信。 戏作一联相赠,三十余年交情,尽在此中: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10. 临终前,曾涤生再见康福 曾涤生心绪苍凉地说:'自从听李臣典说你阵亡后,这些年来,我一直很少下围棋。偶尔下一两局,也从不用你的这一副。每当下棋时,脑子里就想起了你,尤其是那年洞庭湖上下的几局棋,记忆最深,就好比发生在昨天一样。围棋应当还给你,但今天一旦还给你,我心里又感到丢失什么似的。价人,我害怕你今夜亲来督署索回棋子,其实是从此断掉你我十几年的情谊。价人,你说是不是呀!' 11. 最后一局围棋 曾涤生:“世界上的人,其实都是棋枰上的子,都是身不由己任别人摆布的黑白之子。每当想起这点,我便很灰心。” 康福:“别人是谁?” 曾涤生:“冥冥上苍!” 康福实在不愿意再下了,遂有意将袖口套在纹枰一角上,袖口带动纹枰,一局棋全乱了。 曾涤生:“棋局糊了,最好。分不出输赢,就等于和了。我一生下了几千局棋,最后以和局终止,真是大幸!” 曾涤生:“价人,这人世间还是应该以和为贵,以和为贵呀!” 12. 曾涤生不信书,信运气 一部二十三史,不知有几多左老三梦中斗水盗的杜撰! 13. 丑道人陈广敷三见曾涤生 “生世不能作夔皋,裁量帝载归甄陶,犹当下同郭与李,手提两京归天子。” 他对涤生一生的评价: 大人的目标是要像夔和皋陶那样教化世人,辅佐皇上复兴一个风俗淳厚的尧舜之邦。只是百孔千疮的满人江山,失去了建立尧舜之邦的基础。 只可惜大人围于忠君敬上之小节,无视拯国救民之大义。 14. 曾涤生遗嘱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