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丹县以“文化旅游山丹”为目标,以景点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坚持把特色人文风韵、秀丽城乡风貌、厚重历史内涵融入到旅游业中,通过产业融合,拓展旅游产业,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实现全县旅游产业全面大融合。 丰富融合体系 推动全域旅游 山丹县拥有“万国博览盛会”的焉支山、“四坝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大佛寺佛教文化、路易·艾黎文化、山丹军马场文化等文化遗产,文化底蕴厚重,内涵丰富,而且外延博广,意义深远。该县结合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梳理它们的历史文化潜力,整合各类优秀资源,全力打好“人文”牌,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把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节点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文旅融合的发展新局面,形成了东线“长城沿线——新河驿站——硖口古城”融合发展区,突出“文化苦旅”主题;南线“焉支山——皇家马场”融合发展区,突出“生态体验”主题;西线“山丹大佛寺景区——祁店民俗文化产业园——彩虹山丹如意花海”融合发展区,突出“祈福如意”主题;“艾黎文化——国际交流平台”融合发展区,突出“研学交流”主题。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全面激发文旅融合新合力,推动全县旅游大发展。利用文物遗迹、纪念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场所,推动地方剧种演艺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加大旅游业转型发展,将有形、无形,人文、历史、自然的旅游资源不断变成游客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 拓展文旅产业 推进乡村振兴 山丹县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文化和旅游业为主导,打造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努力构建文旅大产业体系,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把文旅产业链条向上下游积极延伸,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把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放到突出位置,用“全域旅游”的标准推进乡村旅游振兴、用“全域旅游’的成果反哺乡村振兴。从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入手,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主攻方向,依托县域主干公路,规划打造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现代农业示范小区等为支撑、特色农业板块为辅助的“一园八区十板块”布局,农业生产由分散型转向集约型、“块状”经济加速形成。规划建设以G312美丽乡村和通道经济示范带、S590民俗文化体验和乡村旅游示范带、S315长城文化和锦绣田园示范带、“如意花海”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焉支山周边沿线乡村旅游示范区“三线两区”为主的五大乡村振兴示范带。组织实施村容村貌改善、田园综合体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及乡村旅游提质等项目,集中打造1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6个万村整洁示范村。清泉镇双桥村、位奇镇新开村经张掖市乡村旅游项目评定委员会研究,同意评定命名为“市级专业旅游村”,为山丹县成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完善配套设施 推进项目建设 山丹县充分利用以山丹马场、焉之山为代表的祁连山生态旅游资源,以长城遗迹、大佛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彩虹山丹”田园景观带建设、陈列布展项目、明长城小寨段抢险加固项目、焉支山景区提升改造项目、山丹汉明长城沿线历史文化景区项目的建设等为依据,编制《山丹县旅游项目地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全县旅游交通资源,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格局。抢险加固项目、投资12亿元的城区通大佛寺景区、S315、S590等旅游专线今年全部实现通车运行,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强劲发展态势。 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旅游品质 近年来,山丹县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等,逐步拓宽与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基本配套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同时,加强旅游、住建、环保、畜牧、城管执法等部门互相联动,加强文旅市场整体性监管,开展文旅市场秩序集中整治,为旅游的高速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参加“兰洽会”“文博会”“张交会”“西安丝绸之路旅博会”“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等国内知名节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完成焉支山和大佛寺景区与全省旅游数据平台相互对接,共享旅行信息,探索出一条全民、全季、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 ![]() 目前,山丹县正在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升级版,努力把山丹县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唱响“五彩山丹”之歌,让山丹旅游更具有视觉的震撼力、历史的穿透力、文化的吸引力、生活的滋润力和快乐的激荡力。(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秦莉) |
|
来自: 昵称63504791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