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制度,由于影视作品的传播,大家对八旗肯定都有所了解,但具体它是怎么来的,在当时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恐怕并不是很了解,小编在这里先简单讲解一下。
首先,八旗制度对于皇权的影响有限,其顶峰时期是在清初,在当时八旗旗主的权力确实非常大,皇帝的一些命令往往要参考他们的意见,这就是著名的“八王议政”,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势力极大,甚至能够威胁皇权的旗主,比如多尔衮、鳌拜等。
但自康熙帝开始,历代帝王都开始有意识的加强皇权,甚至兼领旗主。到清中期的时候,八旗旗主已经类似于荣誉称号,已经无法再左右朝政,朝廷更是以优厚的待遇圈养八旗子弟。到了清末,八旗制度已经糜烂,八旗兵由于享乐已久,不堪战事,更是成了笑话。
那么到底八旗制度是怎样的制度呢?
八旗制度起源于女真的游猎制度,在努尔哈赤建立政权之前,女真建州部打猎的时候就有按氏族划分队伍的习惯,每队的队长称为牛录厄真。到了明末,女真部已经变得十分强大,人口众多,努尔哈赤便在原先游猎制度的基础上将各主要部族的壮丁重新编制起来,每300人为一队,队长称为牛录额真,各队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代表,旗制正式建立起来。
“凡遇行师出猎,不计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厄真” ——女真建州部
万历年间,努尔哈赤正式与明朝决裂,于是在四旗之外再设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每旗士兵增至7500人,这样八旗士兵总共六万人。同时以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杜度、阿敏分领八旗。
待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允许旗主共商国政,各旗主的权利变得更大了。

旗主在自己所属旗内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掌管着军事、政治、生产等大权,所有旗人都属于旗主的臣仆。这种看似高效便捷的统治方式,其实也蕴含着巨大的危机,由于所属不同,彼此之间由于各种利益关系就可能产生巨大的矛盾,这种情况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的皇权之争,八旗彼此攻伐,甚至在皇太极继位后也无法进行有效约束,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皇太极时期就已经认识到权利的过度分散不利于皇权的集中,开始着手对付同为“四大贝勒”的阿敏、莽古尔泰和代善,八旗并立的局面开始打破。
康熙帝继位后,借铲除鳌拜之机,将八旗的统领权转移给皇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待雍正继位,更是强势压迫各旗,完全将其视为皇家的仆人,逐渐剥夺了各旗旗主的特权,八旗制度已完全处于皇权之下。尤其是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完全取代了之前的议政制度,八旗旗主成了荣誉称号,八旗更是成了近乎养老的单位。
“我朝自太祖、太宗肇造区宇,至皇考百有余年,满洲等世沐殊恩,朕承皇考之命,嗣此宏基,天惟一日,国止一君,八旗人等,亦惟感戴大君,一心事朕而已”
——雍正

八旗创立之初是努尔哈赤的重要助力,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清朝入主中原,逐渐汉化,八旗内部开始腐化,八旗子弟开始享受特权,摒弃了艰苦的训练,直到战力形同虚设,真是见证了那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