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向勇博士最接近答案。 这两张图片的特点就是射频针的针尖是弯的。这两张图是同一时间扫的不同层面的CT,大家看看右上角的时间显示。 这个病例是三叉神经痛第1、2支病变,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第一次用普通的直针穿刺进入卵圆孔后,无论怎么调整射频针的位置,只能引出第2、3支支分布区的刺激,始终无法引出第1支分布区的刺激。经过分析,考虑可能患者半月神经节的位置可能较卵圆孔偏内,所以,将射频针拔出,将针尖弄弯,再次穿刺,进入卵圆孔后将射频针尖方向尽量向内靠近,并测试,结果满意,术后患者第1、2支分布区疼痛消失,略感麻木。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射频针进入卵圆孔,只是成功的开始,射频针准确的进入病变分支的半月结才是成功的关键。 有时区区几毫米的距离就决定了手术的成败。 这涉及到一些问题,卵圆孔的解剖、形状,半月结的解剖、形状,卵圆孔和半月结的位置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疗效。但关于半月结的解剖、形状,卵圆孔和半月结的位置关系,神经外科医生最有发言权。对于疼痛科医生来讲,半月结的MRI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模糊地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