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在家住的时间少了,和父母交流的也少了。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去寄宿后,就认为责任已经转给了学校。在此,提醒家长不能因孩子寄宿而转移责任,“丢”了亲情。 第一,多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 当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后,与父母的见面和沟通时间就很少了。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并防止将来与孩子之间产生心理隔阂,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家长可以写一张小卡片,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牵挂和关爱;也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深入的谈心和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只问孩子的功课怎样、学习成绩如何,要让孩子能把自己一周来的所思、所想和所感都能倾诉,这样才能使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才不会因长期寄宿而在心理上与父母拉开很大的距离。 第二,要注意让孩子宣泄心中的不快 当孩子在寄宿制学校生活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不太能够将自己心里所蕴藏的不快情绪表现出来。因此,有的孩子在周末一回到家,就会显得脾气暴躁,即使以前是很乖的孩子。其实这是孩子不良情绪郁闷在心而又无法排遣的一种心理表现。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理解,通过上述的倾听等方法让孩子把不快都倾吐出来,同时教给孩子一些策略,能够主动排遣自己的不快情绪。 第三,要注意与老师进行沟通 及时从教师那里获取有关自己孩子的信息是很重要的。有些家长会觉得把孩子放入寄宿制学校由老师管教就什么都不用操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所以我们要通过老师,更好地传递亲情,也只有通过老师,来更迅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管理,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我坚信,有国家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党政的重视,有学生家长的支持,有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一定能扬长避短,化弊为利,发会把寄宿制小学里的学生教育的更好。 ——刊登于2010/04《宁夏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