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尚志诗书,句搜六代三唐后; 怡情山水,人在千岩万壑中。 ——魏源题江苏省题扬州挈园秋实轩 挈园是一座别墅,园林式建筑,南为花园,北为住宅,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园内有古微堂、秋实轩和古藤书屋等,“亭台楼阁称一时之盛。龚自珍到扬州,多寓于园之秋实轩,轩中有古桐树数株,相传李唐旧植,龚自珍暇辄低咏其下”。魏源在做幕僚之余,从事盐票生意,获居利,故能买此别墅。不过,此别墅后来被义和团焚毁,只残存院墙大门。 得此挈园,魏源是很高兴的。几个建筑物都题有楹联。 其一万堂联: 眼明写生群经字;脚健穿残万岭云。 其二古藤书屋联: 读万卷书求圣道;行千里路得民情。 一园花木足高趣;万卷图书发古香。 其三,就是这幅秋实轩联: 尚志诗书,句搜六代三唐后; 怡情山水,人在千岩万壑中。 “此时的魏源已经睥睨科场,怡情于诗书、山水和民隐之中。”他有《扬州挈园闲咏》诗云:“炎暑走入冰壶里,天风凉得心如…此时灵光不用回,万象无声念无起。” 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我觉得,联语则不仅仅有形象思维,还有抽象思维。它总是在形象思维之外,编织着抽象世界的概念,赋予足以让人思考的哲理,比诗更曲折一些,融入了词的韵律和散文的意气,共同地指向一个“物理”,因而趣味浓厚一些。寓理于趣味之中是楹联的特色,我这样想。 秋实轩的这幅联,适性怡情之作,完全是诗的意蕴。上联爱书,下联爱景。书爱六代三唐,人在千岩万壑。那山水,其实是心中的山水,家乡的山水。魏源诗风属于雄浑遒劲、剽悍奔放,文风属于深邃犀利。这种文人,大概是不会痴迷这种模拟的土堆园林的。魏源有诗:“少闻鸡鸣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古人,消磨数声里。”他在这如花似锦的园林里,能消磨什么呢? 魏源在《简学斋诗集序》中称自己:“蹭蹬半生,流离颠沛。”在这座园林里,他大概庆幸自己脱离了流离颠沛,在作人生旅途的休憩,而且很短暂。 对于山水的美学观,可以从他的南游八千里窥测出来。 《海国图志》一稿完成以后,魏源乘暇作了一次“半年往返八千里”的南游,从扬州出发,历经潇湘、桂林、澳门、香港、广州、江西、苏州、宜兴、太湖、杭州、宁波,其自称“扩我奇怀,醒我尘梦”,“直可扩万古之心胸”。其诗《楚粤归舟纪游》言:“客到岭南疑谪宦,文非海外不沉雄。半年往返八千里,岂独云山入卷中。” “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这是他的山水美学观。在纪游中,魏源很注重考究山的形态特点和个性,他论五岳:“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对山水的欣赏和审美,每有独到处。他论山水,说“泉能使山静,石能使山雄,云能使山活,树能使山葱。”又说“游山浅,见山肤泽;游山深,见山魂魄。”这是一个以观察思考为乐趣,或者为职业的诗人。 郭嵩焘论魏源山水诗,说:“游山水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嗡然喷起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盖先生之心,平视唐宋以来作者,负才与之角,将以极古今文字之变,自发其嶔崎历落之气。每有所作,奇古峭厉,倏忽变化,不可端倪。” 山水,对于他而言,也是书。最近在国粹网读到一副对句: 出句;晤山如晤古【杨柳疯】 这幅对联赠送给魏源的话,挺恰当。若先生有灵,当不胜欣慰,或许会回赠我辈一联: 焚香快读古人书。 ——魏源题湖南省隆回县魏家塅象嘴上居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