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唐诗人刘禹锡:逆境铮铮傲骨,一再被贬又如何

 茂林之家 2019-05-08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生于公元772年,卒于842年,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与柳宗元并称为"刘柳",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刘禹锡的仕途起点很高,22岁时即进士及第。"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意思是三十岁考中明经,年龄已经算比较大了,但若五十岁考中进士,年龄还是轻的,可见考取进士科难度之大。但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选试分为博学宏词(重考论述文章)、拔萃(主考司法案件的判词)等名目,难度较进士科更上一层,而在同年,刘禹锡又登博学宏词科,一年连中进士、博学宏词两科的荣耀,使得刘禹锡很快名满京城,成为风光无限的少年郎。也是在同年,刘禹锡与同榜进士及第的柳宗元结识,这也为未来两人二十余年宦海沉浮相伴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中唐诗人刘禹锡:逆境铮铮傲骨,一再被贬又如何

两年后,24岁的刘禹锡又一次性通过了吏部拔萃科考试,集三科于一身,当时就有人认为,刘禹锡将来必是一块宰相的料。不久后,刘禹锡被释褐为太子校书,负责校对、保存呈现给太子读的书。

刘禹锡的闪耀自然会引起朝臣的关注,此时任太子侍读的王叔文便通过柳宗元与刘禹锡结识,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政治日益腐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宦官干政,藩镇割据势猖獗,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曾经辉煌的王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在这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便自然涌现出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革除弊政有着强烈的渴望,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这一个小集团内便是这样的人。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顺宗有志于革除弊端,王叔文、王伾素等怀有改革弊政之志之人便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所谓的革新新政只维持了146天,史称"永贞革新"。之后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伾素被贬后病亡,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又再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等人也悉数被贬,到次年,宪宗甚至下诏,刘禹锡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中唐诗人刘禹锡:逆境铮铮傲骨,一再被贬又如何

这一次沉重的打击,将刘禹锡的一生都推离了政治权力中心,刘禹锡真正施展政治抱负的时期可以说只有"永贞革新"这短短的一百余天。

刘禹锡被贬至朗州司马后,从一个炙手可热的京城官员变成了地方上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人生从高峰跌落谷底,这一贬谪便是十年,虽贬谪之地远离政权,并且受到地方官吏的打压,但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豁达乐观,虽在谪居年月中感受到沉重的心里苦闷,却始终不曾绝望,写出《陋室铭》《秋词二首》《竹枝词》等佳作。

十年后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但此时当权朝臣仍反对革新,宦官干政气焰未销,于是刘禹锡便在去玄都观赏花时写下了那首再次将他推离京城的诗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代人多爱牡丹,对桃花重视程度较低,这首诗后两句显然将当朝权贵比作桃花,已经含有轻蔑之意,更何况又暗喻这些新贵是踏着他们永贞革新者的肩膀走向高位的,此诗一出,便激怒了皇帝及权贵,于是宪宗就以此诗"语涉讥刺"为由再度将把刘禹锡等人贬谪到远方。

中唐诗人刘禹锡:逆境铮铮傲骨,一再被贬又如何

刘禹锡原被贬为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地区)刺史,播州在当时是有名的险恶之地,十分荒凉,柳宗元被贬为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洽区柳州市)刺史,但柳宗元考虑到刘禹锡的母亲年迈,行动不便,便表示愿意与刘禹锡对换,将条件较好的柳州让与刘禹锡,后由于裴度向宪宗求情,便改授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此前刘禹锡所任为司马之职,其实并无实权,今被授予刺史,看似升职,其实同样并不关系到朝政。

之后刘禹锡又先后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职,历经宪宗、敬宗两朝。十四年后,文宗太和元年(827年),刘禹锡已56岁,终于又再一次回到长安,任东都尚书一职,刘禹锡虽已至晚年,但仍不改坚毅之志,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时又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对衰颓但仍激烈的政治斗争加以讽刺,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果然,"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之后刘禹锡又历任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才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这样的闲职。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仕途起点可谓甚高,但却因一场"永贞革新"而从此走向了远离政治中心的"不归路",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刘禹锡把人生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如果他放下革弊之志,肯向权贵屈膝,那他的仕途将会无比辉煌。但他没有,他宁愿被贬低,被放逐,也不远屈服于当朝势力,也正由于是他刚毅不屈的品格,才能创作出一篇又一篇名留青史的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往文学作者/慕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