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3岁。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年余,肝功能反复波动,曾用联苯双脂、护肝片等治疗,效果欠理想。 症见:胁肋隐痛,小劳后则感痛显,时有胀感,口苦,纳谷不香,头昏乏力,面色无华,面颈部现红丝赤缕。 肝功能:总胆红素51μmol/L,AKP正常,A/G 4.7:3.4。 两对半:HBsAG (+), HBeAg(+),抗HBs(—),抗HBe(—)。 B超检査:肝区光点密集,脾稍大,脂防肝(轻度)。 舌脉:舌质淡暗,苔黄薄腻,脉象细而弦滑。 辨证:湿热疫毒,蕴结肝经血分,日久阴血亦伤,而致正虚邪实。 治法:养血清肝。 处方:【当归贝母苦参(丸)汤加味】。 当归15克,赤芍6克,白芍6克,苦参12克,丹参12克,浙贝母10克,牡丹皮10克,石见穿15克,炮穿山甲(先煎)8克,虎杖15克,炙鳖甲(先煎)15克。 每日1剂,煎分服2次。 前后以本方随症加减,服至60余剂,胁肋疼痛已除,肝功能恢复正常。 复查两对半: HBsAg(弱阳性),抗HBe(+),余均(一)。 复以本方合一贯煎加减化裁,改作膏剂调理半年,以现固疗效。 观察2年,健康状况稳定,并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按: 方中当归养血柔肝,能改善肝细胞营养; 苦参清热燥湿,能降酶降浊;贝母清化热痰,能调整脂质代谢。 对于慢性肝炎辨证为肝血不足,湿热留连兼痰热者多用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