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微重力之谜

 老汞山 2019-05-09
           人们利用航天器中的失重(有时称为“微重力”)条件,制造出具有理想球形的滚珠,冶炼出不同密度组分均匀的合金,生长出结构完整、不含杂质的大尺寸单晶,加工出薄如蝉翼的金属膜和细如头发的金属丝,提取高纯度的生物药品,开辟了空间材料加工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新的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领域。我国返回式卫星多次搭载空间材料加工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特别是其中的太空育种试验,硕果累累。卫星搭载过的多种谷物、蔬菜等植物种子,返回地面后经过培育、变异、选优,其后代果实产量增加,营养成分提高,抗病能力增强。人们往往把这些空间应用与科学试验的成功归功于微重力的作用,因而使“微重力”不胫而走,广为传播。人们也许不知道太空中有高远位置、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环境资源,但对微重力却并不陌生,甚至耳熟能详。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微重力,它和地球引力有没有关系;它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人们都还比较陌生,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
  
  微重力不是微小的重力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关于重力的定义,重力是物体受到的行星或其他天体的引力,在地球附近,重力通常指地球的引力。重力的大小可用重力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来表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1m/s2,已熟为人知,所以,其他地方、其他天体的重力或重力加速度常常用g来作单位。
  某一点处重力大小是与该点到引力中心(以地球为例,则为地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离地心越远,重力越小。例如在离地面200千米~1000千米高度范围内,重力是地面的94%~75%,即重力加速度为0.94g~0.75g;即使在10000千米高空,重力还是地面重力的15%,即0.15g。
  根据引力摄动理论,地球引力的作用范围是以地心为中心,半径为92万千米的球形区域,只有远离地球几十万千米处重力才会变得微小(10-3g以下)。
  通常所说的航天器中的“微重力”显然不是这种由天体产生的微小重力,而是一种环境诱发的“视重力、表观重力”(apparent gravity)或者可称其为“伪重力”(psued ogravity)。
  
  微重力不是太空环境的特点
  有关介绍航天科技的文章常说,太空是一个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和微重力的环境。前三点――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确实是太空环境的特点。因为,在太空中(距地面200千米以上)大气压力已低于5×10-5Pa;太空中有来自太阳的X射线、紫外线等短波电磁辐射、粒子辐射和来自银河系的γ射线和宇宙粒子 辐射;太空的环境温度在-200℃以下,以至-269℃(4K)。至于太空中的重力环境,在离地球10万千米之内,重力只是有所减少,充其量只能算是“低重力”。航天器中的微重力环境并不是太空的自然环境,而是由于航天器运动而导致的一种诱发环境,是相对于航天器中的失重或“零重力”环境而言的。
  失重(零重力)本质上也是诱发环境。如前所述,只要有天体存在,就有重力存在。太空中重力并不为零。当航天器仅在重力作用下自由飞行时,航天器及其内部的一切物体,都以相同的速度、加速度运动,相互之间没有作用力,所有物体都表现不出有重量。这就是“失重”。
  航天器在运行中,实际上常会受到非引力的作用或干扰,其结果使航天器及其内部的物体获得额外的加速度。这时,物体与物体之间,物体与航天器之间就产生相互作用力,表现出“重量”,物理学上称这种重量为“表观重量”,因而衍生出“表观重力”。这个“表观重力”或“伪重力”通常是很微小的,人们就简称它为“微重力”(microgravity),其实它与天体产生的引力完全是两回事。
  
  对空间材料加工和空间生命科学等试验研究,微重力不是条件,而是干扰;不是有利,而是有害
  有重力和零重力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人们在航天器中进行空间材料加工,空间生命科学和流体力学等试验研究,利用的是航天器中产生的零重力(失重)环境。正是失重这一诱发环境提供了轻重不分,上下无别、沉浮不现,对流消失等物理条件,才能实现无容器冶炼,悬浮生长,不同密度流体的均匀混合以及用电泳法高效制取高纯度生物药品,而非引力产生的微重力恰恰破坏了零重力环境,破坏了无轻重、无上下、无沉浮、无对流的理想条件,构成对空间材料加工、空间生命科学等试验研究的有害干扰,降低了试验研究的效果、精度或可信度。因此,通常所说:“利用微重力条件进行有关的空间材料加工和生命科学等试验”,是功过颠倒,利害不分。为这些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等试验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失重而不是微重力。
  
  微重力产生的根源及其大小
  微重力产生的根源主要有:残余的大气阻力;航天器变轨机动或姿态调整时产生的推力;航天器绕质心的转动;载人航天器中航天员的走动;重力梯度。其中残余的大气阻力和重力梯度引起的微重力属于长期存在,其它三种情况是瞬时的或短暂作用的微重力。
  那么如何计算这几种情况下的微重力大小呢?
  一、残余大气阻力
  残余大气阻力主要作用在低地轨道航天器上。大气阻力产生的微重力可根据大气阻力计算出来。例如,轨道高度300千米、质量为2000千克,平均横截面积为10m2的航天器,残余大气阻力产生的微重力约为2.5×10-4g。
  若该航天器中有一质量为10千克的设备,则其表观重量为25千牛。如果航天器带有精密的弹簧秤,则可以称出该设备的表观重量,除以质量,即可得到微重力的实测值。
  二、因变轨机动或调整姿态时产生的推力
  例如:航天器质量为2000千克,调整姿态用的反作用推力器的推力为10牛顿,则因推力产生的微重力为5×10-4g。
  三、航天器绕质心的转动
  例如:航天器转速为1转/分钟,在垂直于转动轴距质心为1米处的离心微重力约为1×10-3g。
  四、载人航天器中航天员的走动
  在载人航天器中,航天员为了从一个地点“飞”到另一个地点,必须用手或脚推航天器舱壁以产生反作用力,其结果使载人航天器中产生微重力。
  例如,载人航天器是质量为7000千克的飞船,航天员的推力为10牛顿,则产生的微重力约为1.4×10-4g。若载人航天器是空间站,其质量为数十吨甚至上百吨,则同样一名航天员走动产生的微重力将小于10-5g。
  五、重力梯度
  重力梯度是指航天器中不同点到地心的距离与航天器质心到地心的距离不相等而产生的重力差。这个重力差就形成一种微重力。
  低轨道航天器:以直径4米,长度20米的空间站为例,当空间站的纵轴平行地面时,空间站的顶面和底面处,重力梯度产生的微重力最大,约为6×10-7g;当空间站纵轴垂直地面时,则最大重力梯度微重力约为3×10-6g。由此可见,在一般大小的航天器中,因重力梯度产生的微重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当航天器的尺寸达到百米以至千米级时,才值得考虑。
  高轨道航天器:以地球静止轨道为例,在地球静止轨道上,重力的绝对值减小,重力梯度也相应减小。与低地球轨道相比,航天器中同样的高度差下,重力梯度产生的微重力还要小约300倍,所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要指出,微重力是向量。上述5种微重力各有不同的方向。若同时存在时,它们的合成微重力大小应按向量叠加。
  
  减小微重力干扰的对策
  为了提高空间材料加工、生命科学、流体力学及太空育种等试验研究的效果和精确性,应尽可能保持试验研究所必需的理想失重条件,减少微重力干扰。为此应采取如下对策:
  ①航天器运行轨道高度不能太低,以减小残余大气阻力产生的微重力;
  ②在自旋稳定的航天器中不宜进行空间材料加工、生命科学和流体力学等试验研究;
  ③空间材料加工、生命科学、流体力学等试验研究装置应尽可能靠近航天器的质心,以减小航天器绕质心转动及重力梯度产生的微重力;
  ④不在变轨机动和姿态调整推力器工作时进行上述试验;
  ⑤在载人航天器中进行有关试验研究时,应避免航天员走动;如非走动不可,航天员应轻手轻脚,使作用在舱体上的力尽量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