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代为义、忠、信的刺客≠杀手

 野田高梧 2019-05-09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刺客”和“杀手”就是一对同义词。提起这两个词,人们的脑海中似乎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位身手敏捷的高人身着夜行衣、脸蒙黑面巾,手持一把雪亮的匕首,潜伏在暗中伺机而动,准备对袭击对象一击而中。

刺客与杀手虽然均与刺杀有关,但在本质上却有着极大的区别。春秋战国时期是刺客兴盛的黄金时期,及至秦汉之后,刺客已然没落,而延续刺客工作的人,则变成了我们后世所称的杀手。

刺客的典范——豫让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刺客的故事,其中最典型的刺客就是豫让。豫让的名字或许大家并不熟悉,但是他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却流传千古。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曾在晋国卿大夫范氏、中行氏家中做门客,但是这二人都对他很冷淡,豫让就离开了他们,去做了晋国另一个卿大夫智伯的家臣,智伯非常看重豫让,以国士的礼遇待他。后来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了智伯,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盖骨漆成了喝酒用的饮具。

豫让趁乱逃脱,决定死也要为智伯报仇。他更名改性装成阉人进宫修整厕所,准备借机刺杀赵襄子,未能成功。但豫让并没就此放弃,他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溃烂,吞炭使声音嘶哑并沿街乞讨,他老婆路过都没有认出他来。不过豫让的一位朋友还是认出了他,和他进行了一段颇有深意的对话。朋友说:“就凭你的能力,可以假装接近赵襄子,让他信任你、亲近你,你再刺杀他,不是很容易吗?干嘛非要摧残自己的肉体,毁了自己的容貌呢?这样不是更难成功吗?”豫让回答:“我假意侍奉人家,又要杀了人家,这是对君主有异心啊。我不这么干,就是要让那些对自己的君主有异心的人感到羞愧!”

后来,豫让又埋伏在赵襄子路过的桥下刺杀他,但又没能成功。赵襄子也感到奇怪,问他:“你不是也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这两家全灭了,也没见您给他俩报仇,还成了智伯的家臣。现在我灭了智伯,你为什么这样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范氏和中行氏将我当一般人看待,我也就像对一般人那样回报他们;智伯以国士的待遇对我,所以我自然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最后,豫让说服了赵襄子将衣服给他,代替本人刺了几下,以报智伯之遇之恩,然后豫让自杀身死。他死后,名声也传遍了天下。

忠信义勇的刺客

真正的刺客,其精神实质则应像豫让一样,有着强烈的“忠”、“义”、“信”的思想,不求名利、不求回报,为报知遇之恩,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同时他们也守着侠士之义,有自己的正义感,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底线。除了豫让之外,战国时期的其他著名刺客如荆轲、聂政等,无不忠肝义胆,为主公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展现了一代刺客的壮烈情怀,其中侠胆义肝传诵至今。

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以任侠著称。他年轻时因为杀了人要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一起逃到了齐国隐居,以屠宰牲畜为生。后来,韩国大夫严仲子由于与韩国国相侠累结仇,被其追杀,也逃到了齐国。严仲子听闻聂政侠名后,多次登门拜访,并在聂政聂政寿辰之日,大摆宴席,亲自捧杯给其母敬酒,并献上黄金为寿礼。严仲子求聂政为己报仇,但聂政要侍奉老母,婉言拒绝。

直到聂政之母去世,服丧期满,聂政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带着宝剑来到韩国都城,看到侠累坐在高堂之上,便径直穿过持刀荷戟的侍卫去刺杀侠累,一击毙命后,他又击杀侠累的侍卫多达数十人,之后他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双趁机自毁面容,挖开眼睛,剖开肚皮,肠子流出而死。在后人眼里,聂政成了忠孝两全的刺客英雄。

《左传》中还记载过这样一个刺客故事:晋灵公生活奢侈,宣子聚众谏言,晋灵公很不爽,于是派一位名叫鉏麑的刺客去刺杀他。鉏麑一早就去了,看到宣子为了怕迟到,穿着朝服坐着假寐。他放弃了刺杀,感叹道:“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杀了为人民做主的人,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是不信;这样的话不如死了算了!”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可见,真正的刺客绝不仅仅是刺杀的工具,而是真正活着的、有思想的人。

认钱不认人的杀手

刺客的职业,是在春秋乱世中应运而生的,随着秦始皇统一九州,刺客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舞台,两汉之后,刺客便默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后来的“杀手”。

如果说刺客是有道德、有义气的“士”,他们只是寄于人下,却保留着自己的人格与思想,那么杀手则更像是一种工具,附庸于主人,听命于主人,只为获得某些利益。对于杀手来说,只要给够了钱,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那么无论你是谁,要杀的是谁,他们都不介意。在汉代,很多人自愿投身在王公贵族的府中,为“主子”们效命,帮“主子”们暗中消灭自己的政敌。

发展到后来,杀手们竟然搞出了专门的组织。《汉书·酷吏列传》中记载,长安城里游手好闲的恶少们闲来无事,自发形成了杀手组织,靠帮雇主杀人报仇收取手续费。很明显,这时的杀手组织里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分工合作。他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分工,抽着红球的杀武官,抽着黑球的杀文官(这与当时文武官朝服的颜色相一致),抽着白球的则负责办丧事。由于杀手组织横行,最终导致“死伤横道”。

除了这些有组织的杀手,也有一些独行侠,时刻准备着收钱帮人杀人,这些独行侠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只看雇主能出多少钱,绝不多问是非曲直,可谓是“非常专业”。

由于杀手的数量越来越多,杀手行业变得越来越发达,到了西汉中后期,长安城里竟然出现了专门给杀手“拉客”的“黑中介”。这些中介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职业介绍人,帮助想出钱找人杀人的雇主以及想靠杀人赚钱的杀手牵桥搭线。而且他们比现代的中介要黑的多,杀手出生入死杀掉一个人,只能得到数千钱,而这些中介则一次可得十万钱。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前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转职成为了杀手黑中介。

唐朝时,由于受到西域少数民族剽悍风气的影响,唐人多尚武,且崇拜侠客,再加上当时法律松弛,唐代的杀手行业可谓极为兴盛。而且,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唐代上层也非常盛行豢养杀手,导致许多没有出路的人士投身进杀手的行业,谋求富贵之道。

刺客为何没落?

刺客没落原因在于,原本刺客存在的政治基础,即分裂的政权状态被秦朝的大一统所终结,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虽然统治阶级也有斗争,但是这种斗争往往只是家族内部的争斗,而且目的多为在同一统治集团内部谋求利益的再分配,因此,以刺客的“忠”、“义”、“信”精神难以体现。

而儒家的礼教思想则是导致刺客消失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各国的君主和领导人为了自己的发展,必须要广纳人才,否则就会失去竞争力。因此,在乱世中,君主和领导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礼贤下士,以诚相交,才能成为“士”的知己,使其自愿“为知己者死”。

而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在全国上下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样一来,“上等人”其实从心眼里是看不起那些杀手的,杀手对他们来说只是为自己办事的工具,因此绝不会以诚相交。将心比心,杀手们自然也不会对主子掏心掏肺,只是拿钱办事罢了。

因此,我们也只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裂的时期,才能隐约再见到刺客的影子,而大一统一时期,反而只有杀手大行其道,这不能不令人叹息。

刺客与杀手虽然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我们却绝不应该将二者混为一谈。那些为义、为忠、为信杀人的刺客,与为了钱财去刺伤人命的杀手,其思想境界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