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 | 看病,看人,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

 朱觉民 2019-05-09

【编者按】5月8日是第72个世界红十字日,今天奉上的这份医学人文书单,既有医者仁心的全科医生对于从医生涯的回顾,又有从他们开始的对于生命、科学与人文的省思,启发我们正视死亡与疾病,于存在中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

▲ 胡冰霜《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3月)

一位满怀仁心的资深医者对几十年行医生涯进行回望与省思,写就这部融合科普性与趣味性、兼具心理学与哲学意味的医学散文。

每一种疾病背后都藏着特殊的故事,每个人都携带着欢乐、苦痛的生命印记。那些或神奇、或感人、或伤痛、或遗憾的经历,会启发我们重新看待疾病与身心、身体与心灵的关系,珍惜自己与他人独一无二的感受与经验,活出自在、快乐与健康。全书以真实的病例和鲜活的故事贯穿始终,作者从一位全科医生、心理学者的视角观察、解读疾病与患者身心之关系,厘清大众对诸多常见疾病的误解和误治。读者既能收获医学常识与专业知识,也能窥见包罗万象的人生故事。

▲ [美] 亨利·马什 《一个医生的自白:走在生命与死亡的十字路口》(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

亨利·马什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前沿现代医学。在从医的生涯中,他曾有手术成功后的振奋,也曾因失败身处毁灭性的低谷,但在内心深处,他从未动摇过对神经外科学的热爱。 在畅销书《医生的抉择》出版后不久,马什就从任职的伦敦圣乔治医院退休了,转而致力于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援助,在乌克兰和尼泊尔继续做无偿的医学工作。

这本书描述了他在这些国家的工作经历和遇到的困难,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医学实践的见解。也谈到了马什为减少人类痛苦而肩负的责任,回顾自己30多年从事脑外科手术的经历,在即将退休之时,他发现人生有种种不同的选择。对于什么是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也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通过对医学生涯的回忆,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外科医生的形象,并且探讨了医生这一职业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如医生处理可能性而非确定性时的艰难抉择,以及延长寿命的愿望可能给病人带来的悲剧性代价。

▲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打开一颗心:一位心外科医生手术台前的生死故事》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书中既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他的心路历程。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在推荐语中说:“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 区结成《医院笔记:时代与人》(香港三联书店,2017年11月)

“现代医疗服务是以医院为基地的。在可见的将来,医院的面貌变化是由科技新知主导。有科技新知才有谓进步。不过,现代医院愈是先进,诊治的手段愈层出不穷,医院却会变成病者和家人的可怕经历和负担。几百年间不同时空的医院故事,提醒我们,现代医院要设法保存医疗的初衷。”

本书以短短三百多页的篇幅,将医院两百多年的历史和重要人物一一介绍,读者将会发现,医学、医院的发展经历过一段很长的混沌期,一些我们现在视为平常的卫生常识原来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现代医院感染控制之父”Ignaz Semmelweis穷毕生之力在同侪间推广洗手的重要性,却被人排挤,郁郁而终;“护士之母”南丁格尔的护理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要珍惜得来不易的成果。

▲[日] 上野正彦 《不知死,焉知生:法医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本书是日本首席法医上野正彦销售65万册的畅销作品,作者将60年法医生涯浓缩成43个真实故事,用质朴却不失风趣的文字,为我们呈现出一幕幕与死亡相关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无数人:被残忍杀害的小孩子眼中最后的景象,被子下被冻死的老人临终前的孤独,用身体做盾牌保护爱子的伟大母爱。

这就是拥有2万次医检经验的原东京都监察医务院长眼中生命的尊严,请让作者为你讲述这些生与死的故事。

▲[美] 舍温·B.努兰 《生命之书》(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3月)

德国医生、心理学家洛伊(Otto Loewi,1873—1961)曾说:“生命科学中包含的精神价值,是无法用今日科学那种物质至上的态度说清楚的。”

舍温·B.努兰医生是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问诊过上万病人。他还是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教授,TED演讲人,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医生。他以医者的亲身经历和哲学家的宽厚视角、医学史学者的审慎用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为读者展现“身体的智慧”,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越是深入,越会发现我们未知的领域就越多。

活着,靠的是身体的智慧;这是一个关于你自身的故事,你体内的故事,谁说生命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美] 舍温·B.努兰 《死亡之书》(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3月)

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过:“生命的用处,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时间的运用;一个人可能活得很久,却只活了一点点。”

生命的终结如同落叶归根一样,是自然规律。死亡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坎,对于死亡,很多人不愿提起,甚至忌讳。如果我们能够对死亡多一些科学、理性的了解,不论作为病人,还是家属,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多一些坦然?

《死亡之书》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将死亡在生物学与临床观点上的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试图表达的观点是:只要环境许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死去。只有了解真相与准备去面对,我们才能超越对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恐惧。死亡的尊严源于好好活过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亡是种族延续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承认了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任何阻止死亡的企图都是虚幻的。最明智的建议是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过,同时竭力生存,就像永远会活在世上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