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赚钱的逻辑,就是一定要找到比你“傻”的人

 路美机构 2019-05-09

  “博傻”的逻辑早就有了,被公众所认知则是始于二级市场,炒股的人都知道——你在股市赚钱或者赔钱,唯一的关联因素就是有没有人在比你更高的价位买走你的股票——因此“总有傻子回来接盘”也成为了一句资本圈儿非常流行的话术。

  实际上,现在很多“不赚钱”的企业可以依靠融资烧钱存活于市场竞争当中,最要的支撑逻辑也是“博傻”——哪个投资人看不出“赔钱的状况”,很多企业的亏损金额已经无法让投资方从企业创造利润的方面去考虑投资回报了——他们只能期待资本市场,只要有人接盘,他们就不会亏,实在不行,最差的结果还有“上市”,一个上市企业想要“套住”股民、特别是散户的钱,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因为,他们总是认为散户个体要比他们这家企业“傻”一些。

  本文中的“傻”并非绝对的贬义,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所谓买的没有卖的精,如果所有付钱的都“更聪明”,那么卖家怎么生存呢?市场怎么还能够存在呢?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能赚到钱,因为“博傻”的逻辑不仅存在,而且相对正确。

  不止资本市场,一个企业内部的劳资双方也是如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希望能够找到比自己“傻”的对方,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多。企业想要赚钱,管理者就必须找到能够每个月创造一百万效益却甘心只领一万工资的“傻员工”;而员工想要赚钱,则希望遇到按数发给自己薪水却不那么严格要求自己业绩的“傻老板”。无论是劳方还是资方,只有找到比自己“傻”的,才能真的“赚到”。

  地产商可以赚到钱,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赚到钱,路边摊可以赚到钱,收废品的、乞丐也可以赚到钱,关键点不在于你做的工作属于哪个行业、包含了多少科技、文化元素,而在于你是否结合自己的产品、服务找到了那些愿意付钱给你的“傻子”。

  于是,人们的思维逻辑就应当转变了,一方面,想要赚钱,需要找到比自己傻的人,另一方面,要让自己少赔钱,就要尽量避免自己成为傻的那个。

  从第一个逻辑来考虑,在进行投入之前,是不是应当优先评估市场呢?很多时候,人们会习惯于先评估自己能做的,并以此为基点出发去设计未来的一切,但是,难道我们不应该先考虑“傻子”在哪里吗?去“傻子多”的地方赚钱会不会更容易一些呢?或许,评估市场要比评估自身难上许多,但是,如果真的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对“傻子聚集地”做研究的话,应该不仅可以让我们赚钱的几率更大,而且可以尽量避免我们自身“成为傻子”的可能性呢?

  考虑市场,寻找“傻子聚集地”,想要做好这两点,也就要求了我们必须努力地提升自己,无论从知识、信息……,还是逻辑、方法……,想要赚钱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要让自己处于“更高楼层”。就像一幅漫画所说的那样:人在山顶,可以凑成一个“仙”字,而人在山谷,则只能呈现一个“俗”字,所谓的“傻与不傻”,其实也大体相当于“仙界”与“俗世”、“神仙”与凡人的差别吧,那么,神仙会什么?至少是可以洞察先机,避免成为“傻子”吧?

  结合现实来说,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傻子聚集地”,影迷、歌迷、游戏迷、球迷……,实际上所有的“粉丝经济”是源于“博傻理论”的。处于“迷之心理”的人群会陷入勒庞“乌合之众”的状态——智商会变得无穷低,而群体(消费)行为的可能性会被拉升到无穷高……

  不能再多啦,再多就是商业秘密了,所以……,想赚钱,去寻找对你的产品有需求的“傻子聚集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