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论备要》第一讲

 tommyj88 2019-05-09

第一章   

品鉴

第一章是讲品鉴。品鉴讲的是格调,是讲绘画水平的高低。哪些画好,哪些画不好,是用什么来做一个尺子呢?什么标准呢?我们经常说这幅画很好,不错,你凭什么这样说它呢?说它的依据是什么?这里面实际上就是评价美丑高下的一个标准。

【先秦】

(荀况《荀子·天伦》)  

 形具而神生。

    先讲先秦。秦代以前统称为先秦,夏商周都称为先秦。荀况就是荀子。《荀子.天论》里面有这么一句,“形具而神生”。关于形、神的论述,先秦的时候就有了。它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荀子认为形很重要,一定要具。具就是全,完整,完善,这样的才会有神。那什么样的形才是完整的呢?如果只有一个外在的形,它很完整,就有神么?你得反问。不一定,形具应该还包括一个内在的形。比如说一个人有没有神采?有没有神气?从眼神里面可以看出来,眼有光亮,炯炯有神,这个光亮是不是一种形,可以说也是一种形。你能感觉到能看得见这个形。但这个形能够画出来吗?有时候也能够画出来,是一个摸不着的形,可以说叫内形,当内、外形都具备的时候,就会有神。但是也可以反过来说它也是成立的,叫神生而形具。神气特别足的时候,这个形,也会比较周全。形和神没有先后关系,不能说先有形后有神,不是这样。形和神是一时俱存,就是它同时存在的,同时产生的。这是荀子的观点。

【晋唐】

(谢赫《古画品录》)    

一、  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谢赫写了这部著名的《古画品录》,把古画都做了一个高低的鉴赏,然后写了论述,这个最著名的论述叫“六法”。宋代郭若虚也讲过,“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宋代对谢赫的“六法”非常推崇,赵孟頫也非常推崇它。直到现在我们学习中国画,“六法”还是一个重要的品评标准。“六法”是品评方法,不完全是一个学习绘画的方法。

看一幅画好不好,  第一个先看气韵。什么样的气韵是好的?气韵生动就好,不生动就不好。生动就是要有鲜活的生命力,要灵动,如果比作人,就是指气质好。

第二,气质不错,挺好,已经合格了。然后再看身体怎么样?骨法用笔就是看有没有骨头,扎实不扎实,线条怎么样?中国画以线立骨,线条看着也不错,有笔意有书写性,很硬朗。好,又加分。再看用笔怎么样?中国画对于笔法提的位置很高,因为它是用来立骨的,是内在的。                        

    第三,应物象形是也。他造这个形,符不符合美的规律?这个形是不是随便抓来的,要符合美的规律。选取的对象,一个象形,既要像物象本来的形状,还有这个象指规律来讲,大象无形的这个象,是指道体,符合这种美的规律。

第四,随类赋彩,颜色应该符合它生长的规律。不要太奇怪。不要臆造。

第五,经营位置。这个位置上合适不合适?就是讲构图,在经营位置上,要挖空心思,匠心独运,苦心孤诣,这样去思索构图和造型。这上面的学问很大。这个位置在哪个方位呢?在中国画里面,兵法、风水、下棋等等都讲方位,它是一体的。学中国画,对刚才讲的这些都要有所涉猎,要懂一些方位。天文地理,都要明白一些。

第六,传移模写。关于应物象形和传移模写的说法历来分歧比较大。应物象形很多人认为就写生,就是和它一样就行了。但解释传移模写也是写生和临摹。那这不是重复了吗?传移模写,很多人认为是模写就是临摹,传移就是写生。这都是有错误的。可以说有争议,我们的看法,传移是什么?因为这“六法”是品评的标准,看一幅画好与坏,好的画就会传移(传播)。靠什么来传移呢?靠模写。什么是模写?是指临本。谁在临摹?你画了一幅画。临摹你画的人多不多?因为在唐代以前,绘画的印刷水平是很差的,不像今天有数码印刷,文字还可以刻成板,而画呢,要把它复制成一模一样的,在古代是不可能的。说古代绘画的传播靠什么?靠人工,靠作坊。绘画是很多作坊的。在六朝的时候,陆探微画出来一张好画,很多人在临摹,称为叫陆家样。样子画了个样本,大家都照他这个样子进行画,然后拿出去卖。可以说他们当时的一流大画家,也就是首席设计师,他设计出来以后是个样板,别人会传移模写。你的画如果传移摹写的多,就会从这个地方传到另外一个地方,传移是传播的意思。传播的手段是靠什么?靠临摹。用第六个方面来界定,这个画好不好,在今天来来说就是指影响力,你的画影响力大不大?是不是很多人都很喜欢你的画,受到了你这幅画的启发,受到这幅画美的教育,这是第六个方面是讲影响力。

气韵生动,是指总体这幅画好不好,做到这一点就好了。怎样才能做到气韵生动呢?后边四个是具体的方法,一个一个的分析。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这四个方面都做到位了,好,这个气韵生动就有可能要出来。我们今天学画画“六法”里面的前五法都是我们要注意的。关于影响力是后人的事。

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论陆探微)

“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这是评论陆探微。讲的是画理。“穷理”,就是对道理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搞清楚。“尽性”,什么是性?性就是本质。这个理是从哪来的呢?要探索的这个理的本质,实际上它就是要探寻到中国文化的道体上,是探到“事绝言象”。“事绝”就是把绘画这件事做到一个顶峰,绝顶了。他的绘画里面这些内容都是在探索象,以画探象。象是指什么?道家的语言,“大象无形”,道家观点凡是有一术有一理有一象,这个象也是指它的本质。此话是说陆探微画的好,他的画可以直达道体。

体韵遒举,风采飘然。(论陆绥)

“体韵遒举,风采飘然”,论陆绥。这是指什么?是论气韵的。“体韵”,有韵味,画有韵味。“遒举”,是有力量。“风采飘然”,就是有逸气,这是论气韵生动。

力遒韵雅,超迈绝伦。(论毛惠远)

“力遒”,遒是指力道,遒劲,有力量,也是骨法用笔。“韵雅”是气韵很雅致。“超迈绝伦”,谢赫认为毛惠远的画,在力度和气韵这两方面做得非常好。已经超迈绝伦,是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论戴逵)

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这是论戴逵。这是论趣味性,他的绘画很有趣味,“情韵连绵”,就是有呼有应情韵连绵。“风趣巧拔”,看他的画,有幽默感,好玩风趣,有笔墨趣味,有故事情节。

意思横逸,动笔新奇。(论张则)

意思横逸,动笔新奇。这论什么?论构思。

说张则的画构思很巧妙,很新奇。有横逸,就是别人想不到的。而且不俗有逸气。

(萧绎《画山水松石格》)

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

论山水松树格调的。“设奇巧之体势”,体势是指山水是横的还是纵的是高的还是低的,有多长,这体势要很奇巧。“写山水之纵横”,纵横是指什么?是指构图。“或格高而思逸”,格调很高,格高。“信笔妙而墨精”,看似信笔写来,很潇洒不羁的,但是笔精墨妙,对笔墨功夫很深。这是讲画山水,有笔墨有格调,有构图,有体势。

(姚最《续画品》)  

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评六朝时画)

陈思王云:传出文土,图生巧夫。

谢赫不写了个《古画品录》么,姚最在谢赫之后又写了一篇《续画品》,就是继续写。谢赫只能写他生前的,他去世以后他就没法写了,姚最接着写了叫《续画品》。“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是他评六朝时的画,质沿古意,质是本质。本质上还是循着古意。古是一种最美好的传承,古是朴实、朴厚,是简朴,是真,是不变的东西,永远不改变的是古,就是他们在本质上沿着道体在走,永远不改变。“而文变今情”,什么是文变今情呢,文是手法,文的本意是花纹的意思,是手法。就在手法上,随着今天的时代而有所变化。因为时代在发展,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它就是说不泥古。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写渥洼之状,若在水中;移騕褭之形,出于图上。

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写渥洼之状”,渥洼是指低洼的地方,渥是厚、浓的意思,这里是指有水分又湿又低的地方。若在水中,这里讲质感,笔墨的质感,好像在水中一样,又润又厚,指的是感觉。“移騕褭之形”,这两个字比较生僻,騕褭是一种宝马的名字,古代的骏马的名字,它赤喙衔身,嘴是红的,身体是黑的。是这样一匹马,日行5000里,这是宝马。“移騕褭之形”,就是画宝马的形状,“出于图上”,好像从画里面要跑出来。这讲的什么?是传神!

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

“生枝则润含春泽”。刚长出来的枝子很有水分感,润含春泽,好像刚被春雨淋过一样。“枯枝则惨同秋色”,他还用个惨字,小枯枝有一股萧杀之气,有点凄美,枯枝像宋词描写的一样。秋色,有一种告别的意思,这一年快到头了,有惜别的情愫,这讲的还是感觉。这朱景玄看来是个感觉派啊!

展一笔以辨其情,奋一毛而知其名字。

“展一笔以辩其情性”。这一笔展开,能够把你画的这个东西,它是什么品性,什么感觉,这一笔就得出来。比如画牡丹,花瓣这一笔,清透、润泽、饱满,它的情性就是一笔就要出来。“奋一毛而知其名字”,这指当年有一个画家,画走兽画得很好,他画一根毛就能知道画的是什么种类,这是狗毛,是牛毛,是马毛,就对毛发的这种特点,他画得很逼真。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无以传奇意,故有书;

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对现在影响还挺深。“无以传其意,故有书”,就是你的心意,不知道怎么传达,不知怎么说,就把它写出来。“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就是你看到一个东西不能够给别人描绘出来,怎么跟他说?别人想象不出来吧!你见到一个人长得怎么好看,这样的鼻子那样的眼睛,和别人说时别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来吧,千人千模样,每个人想像都不一样。你明明说的是个胖人,他可能想的就是个瘦人。他就是无以见其形,你画出来,它原来是这样,故有画。

图载之意有三:

一曰图理,卦象是也;

二曰图识,字学是也;

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图载之意有三,这幅画有三层含义,承载了三层含义。第一个,“一曰图理,卦象是也”,是把这个道理画出来了,这是很重要的根本,像八卦里面的卦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阴阳关系。这个理就是绘画的道理。美的原理是因为有阴阳虚实之对比,这是根本。你看咱们现在讲绘画,总是在讲这个吧!争让关系,现在讲构图也是围绕着争让关系在讲。虚实关系,纵横关系。三角形构图是因为有纵横,S型构图是因为有争让是不是?这就是对比。“二曰图识,字学是也”。这个字学是什么?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看图识字。也就是说从字和画连起来是什么呢?这个画一定要有书意,书画要同源,现在叫书写性,所以叫字学,从字上找。第三个才是图形。他讲到形了,绘画是也,它的外轮廓怎么样,内轮廓怎么样,讲物像。图理是讲道理;图识是讲技术、讲用笔,书写性的用笔;图形讲造型。一幅画里面要符合阴阳的对比的道理,笔墨要有书写性,要像你所描绘的这个物体。大家看看讲得透彻吧。

又周宫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   

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周宫是周朝的宫殿,国子即皇子,教这些皇子皇孙们学什么?学六书。什么是“六书”?是教写字!写字还不是教书法。“六书”是造字、用字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形声、会意、象形、指事、转注、假借。这是文字的造字和用字法,最多的是形声字、象形字和会意字!象形字有一部分也不是特别多。“其三曰象形”,第三个就是象形,在六书里面则画之意也。象形是最早的文字是画出来的。画得像个太阳,月亮,小鸟。名字很形象。“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归纳了一下意思,因此就知道这个写字和画画异名而同体,是一回事。这是“书画同源”最早的论述。是谁讲的呢?张彦远。对书画的这种认识很早,成熟的很早。

陆士衡云:

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陆士衡又说,“丹青之兴”,丹青是指绘画,丹是指红色,是朱砂,青是指石青。最早的绘画是勾勒以后填重彩,所以就用丹青在比喻绘画。“比《雅》《颂》之述作”,是说这个绘画的作用和诗经里面风、雅、颂的诗词是一样的,说绘画这件事,它和“六经”是一样作用,一样的功德,不是一个小技术。有的人是看不起绘画,认为雕虫小技而已。这里面陆士衡就讲“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这个《雅》、《颂》,是诗经里面的两大部分,《诗经》主要是《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是指周朝的时候各地的民歌。这个《雅》是指什么?是正乐、雅乐,有大雅和小雅。大雅是指周朝初年的没东迁以前的称为大雅,小雅是周朝东迁以后叫小雅。

《颂》是什么,《颂》是祖宗祭祀大的典礼的时候的颂歌,也是歌词,所以说雅乐是在这些祭祀时很庄重的一些场合使用,都是教化人的。可以听雅乐,可以让人变得雅,不俗。祭祀很庄重,能让人提起精神来。这里是说绘画的作用和雅颂是一样的。“美大业之馨香”,是说美是一个大事业,它像德行一样,它是有馨香的,因为他同道体。“宣物莫大于言”,宣扬一件事情,最好的是说话、宣传。我们今天的新闻联播,整个媒体就是用语言来传播。“存形莫善于画”,怎样把形状保存下来?最好的就是画。现在技术发展了,还有照片,还有视频。但是最有艺术感的还是画,最具有人的情感的还是画。

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

古代的画能够画的移其形似,是能够画的和形类似。画得很形象。但是还要什么,尚其骨气,还要有骨感。这个骨是骨头,是在里面的,现在指的是笔法,是内美。

外在的形,还要有内在的美,骨气美。在具体化的时候,外轮廓好,还要注意用笔的美感。笔法还要好。

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

要是没有老师给你传授,就不懂得怎样知道画的好坏。这里指传承,前贤的慧脉,一定要传承,而且要找到一个正确的路去传,找到一个好老师,这叫重视师承。

精通着所宜详辩南北之妙迹、古今之名踪,然后可以议乎画。

“精通者所宜祥辩南北之妙迹”,想要对这个画画很精通,看画看的好坏,南方北方的都要多看。详辩,详细地分辨,详细的鉴赏,南北方的这些名迹,画的好的画,成为妙迹。“古今之名踪”,当今的要看,古代的也要看。然后可以议乎画,看的多了,经历的多了,有经验了,谁的都见过。比如说我们马上去杭州看看文同的竹子,回来之后你就有底气了,一说文同,我见过。怎么怎么好,你知道。你说董源我见过。一说杨无咎我也见过。你说苏东坡也见过,你都见过。这个就不一样,就可以有底气,比听说的要有底气,比看书上的印刷品也有底气。然后就可以议乎画,可以议论,好坏比较。看了文同的竹子之后,文同就是一个最高标准了。你画的怎么样?和他比比。就可以议论了。

紧劲联绵,循环趋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评顾恺之)

“紧劲连绵”。这里指全幅的感觉。先看大感觉紧劲连绵,很紧实,很有力量,连绵不绝,气势贯通。看整幅的,然后”循环趋忽”。循环趋忽是什么呢?就今天下午给你讲的起承转合。闭环是吧?闭环思维。有理论依据。“循环趋忽”。就是构图上的呼应。“调格逸易”,这讲什么,讲格调,有逸气,飘逸的逸有逸气,格调高,出尘。“风趋电疾”,指下笔很快,有笔势。“意存笔先”,画画的时候还没下笔的时候,这个意念已经有了,思路已经有了。很肯定,意在笔先,下笔磊落,肯定痛快。“画尽意在”,感觉到画已经画完那么多年了,神气还很足。这指什么?指存神。“所以全神气也”,全是周全的意思,是完满的意思。他神气很圆满,很完整。这是评顾恺之的,这里面有他很多想象的部分。他看画的时候,他感觉画画得的人在身边一样,“风趋电疾,意存笔先”。实际上他没有。顾恺之是六朝时期的人。他是唐朝的。

守其神,专其一,是真画也。

这讲得好,“守其神”,神是主要的,专注其神采,是指什么呢?是格调,立意,文化性。神是指人的修养,绘画者本人的修养。“专其一”,一心一意,高格调,万法归一。一是精炼,道生一,就是专注在道体这,叫专其一。万事万物很复杂,但是在他这很简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叫专其一,是减法,是精炼。以一胜多,以一致万。虽然就是画了一幅画,但是世间万物所有的道理都在画里面。看懂了画,你干其他的事业,这个道理也都懂了,都明白了。这叫专其一,这是根本。做到这一点,是真画也。这样的画它是好画是真画。字虽然不多,但是说的很高明,这是看什么是好画,什么是不好的画,什么只是画了一堆东西。画画不能画东西,一个苹果就画了个苹果,然后没有了。除了苹果之外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就孤孤单单的一个苹果,那个不是真画。画一定要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画一个小苹果,这个苹果里面包含着世界万物的一切的道理,都在这里面画一个梨也是这样。画个老鼠也是这样。画个牡丹也是这样。要从这里面开悟,要悟到。画不在多少,不要画东西。要画画。为什么我们叫画画,这个画是什么?“画画”两个画,第一个是动作,画一下。第二个画是什么呢?是真意啊,图中有真意,要画这个万事万物的道理,所以叫画画。

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以议乎画。

知道画有画面内容少的,有画的多的。我们画梅花,又简笔的,吴镇画的就那一个枝子,三五朵是疏体的。王冕的画,千枝万蕊是密体的。是疏的好还是密的好?画得好,和疏密没关系,都好,各得其妙。疏的叫空而不空,密的叫不空而空,能做到这一点都是好画。懂得这个道理才可以议论画,要不然就太固执。有的人喜欢这个密的,认为密得好,画得真丰富,东西多,真实惠,这画好。现在叫性价比高,画了一个月才画完。它买走画的时候觉得心里很舒服,有的三笔、两笔完事了。有的人喜欢这样的,觉得好啊,这个一笔当万笔,言简意赅,既简而意浓。他不喜欢密的,实际上这都是有所偏颇。疏和密不是评判高低的标准,疏和密是一种表现的手法和形式,是外在的一种手段。手段可以多可以少,达到目的就好。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才可以。故要知道疏密二体。

夫失于自然而后有神,

失于神而后有妙,

失于妙而后精,

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失于自然而后神”,没有做到很自然。自然而然是最高的画。自然而然。今天画一个疏的,是因为今天的心情是这样。明天画了个密的,是因为明天的心情是那样,这叫自然而然。高兴了就画高兴的画,不高兴的时候就画一张不高兴的画,这个叫顺应自然。来到了南方,画了一幅符合南方的画,来到了北方,画了一幅符合北方的画,这个叫自然而然。顺应像照镜子一样,镜来则有,镜去则无,这个就叫自然而然。这样的画是最好的。它没有一定的形式,没有一定的固有的一种面貌。如果得不到这个呢,就是神品,不自然,但是还有一些精髓在里面。没有做到因时因势而动,但是还抓到一些精要。失于神而后有妙,意识不行了,思想高度没有了。那只剩下什么呢?只剩下笔墨精妙,就是质地还不错,质地还可以,笔墨的质地还挺美的,像玉一样像金钢一样好看。可以品一品玩玩。失于妙而后精。连笔墨的质地也没有了,只剩下什么?剩下造型了。造型很繁复,很形象。千笔万笔,这也很精很精道。精之为病也,加了一句,为什么精之为病?因为光剩下造型的时候是个大病,“而成谨细”,就像那个完全没有工作激情的人,对生活一点不热爱的人在绣花一样,一笔一笔绣得很认真,绣了三年绣好一个,很难看,很俗气,很市井、很脂粉,死气沉沉,这就坏了。花功夫多吧?多。有生气吗?没有。为什么?失去神了!更不能做到自然而然,失去道体了。光有躯壳没有灵魂。这说的好,正是我们当下的绘画界的,书法界的,文艺界的一个大病。只注意形式,不注意实质,一切都是这样。注重实质,这是最重要的,不要只是注重这种形式感。现在太注意包装了,太注重策划了。太注重博人眼球了,这都是在形式上做尽了功夫,在本质上没有下功夫。做饭也是这样,很精细,但是没有味道。我有这个感受,我去全国吃了很多大饭店没吃过印象深刻的,没有自己做得好,没有那种味道。厨师做得很细致,工序很繁琐,但是一点都不用心了。

没有用心做一道菜,这道菜就不好吃了。这画画也是这样。大家要标注一下,讲得极其精彩。正是讲到现在的病根上了。

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评陆探微)

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这是评陆探微的,这都是好话。

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

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

“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就是你想了半天叫运思,挥毫就拿起笔来画,自以为画的是张画,则愈失于画矣。觉得这画和那个真意离得远了。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就不执着这种形象,不想着把他画的怎么怎么样,不要想着画的多好,不在于画。在哪呢?在于书写你的心情,你的一种追求,还是看你的着眼点是在哪?着眼点,如果想画成一幅很好的画,这个着眼点就太低了,就受外物所牵。这个外物什么?就是一张好画。我就有这种体会,想把这张画画好,坏了,肯定画不好。大家受欢迎的这些画都是无意中画出来的。有人喜欢我画的白菜,牡丹,你再给我画一张这样的吧。坏了,画不出来。他要求画不出来了,就想着,他喜欢这样的,我画个这样的。反而没有了。这是我画画时感受,我是深有体会。说“意不在画,故得于画矣”,反而画得好了,这叫自然而然,不执着。不执着于像,不用意,顺应自然。

(荆浩《山水节要》)  

其体者,乃描写形势骨格之法也

其用者,乃明笔墨虚皴之法。

“其体者”,体就是本质,本体。他讲体用这种方法是指中国哲学里面讲的一个说法,体是本质。山水是描写形势骨骼之法。画山水主要是画它的形,有外形;还有一个形势、神势、骨骼,它是怎么长的,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是S型的,还有什么样的,要有骨头,注重用笔,有内在的神采,这是讲骨,这是它的体,是主要的。“其用者”,这个用是让观众看见的是什么?你能看得见的表现出来的在哪,“乃明笔墨虚皴之法”,是什么呢?笔墨皴法。是他的皮相。这里讲的画山水。


文字整理:田子微    张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