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料罗湾海战中,明朝军队和荷兰武装船只的热兵器差距有多大?

 半梦书斋 2019-05-09

差距不是特别大,但是在火力密度上的差距是真心大。

料罗湾海战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共有20艘军舰,属于三桅帆船中的盖伦船。其中“Middlelburch”、“Balam”、“Oudewater”、“Boucaspel”和“Warmondt”五艘属于大型战舰,也就是有三层侧舷炮的战舰,外加战舰首部和尾部会有额外的4门火炮,这种大型军舰的总载炮量大概在60-80门重型加农炮,在甲板上还会有数十门轻型火炮,这样一艘盖伦巨舰上的轻重火炮数量就可以达到80-100+。

不过看相关文献,在此次战斗中,荷兰的巨舰并没有参加作战,参战战舰多是小型武装军商两用战舰,每艘船的士兵运载量大概在10名左右,水手人数在40-60人。其中最后参加了料罗湾海战的战舰分别是“Couckebacker”、“Berdam”、“Wieringer”、“Zeeburch”、“Salm”、“Brou-nersheaven”、“Bleyswijck”、“Slooterdijck”八艘军商两用战舰,根据“Berdam”作为参考,这些荷兰战舰两侧为单层侧舷装炮,舰首两炮,舰尾4炮,重型加农炮的总炮数在26-30门炮,另外甲板上有8-10门火炮,总炮数在40门以下。

根据明末的战舰形制对比绘画,这些武装商船和明朝当时最大的两桅大福船是差不多一般大的,有的型号要略大一些,按照大福船“9丈”的长度描述,武装商船的长度大概在33米左右,甚至要更大一些。船员使用的都是重型火绳枪和轻型火绳枪,以及荷兰长戟,士兵穿配胸甲和钢制头盔。

再看明军的情况,在厦门海战之后,郑芝龙充分认识到了西方加农炮的威力之大,因而在几个月内,郑芝龙便从英国商人和葡萄牙商人那里购买了大量的红夷大炮,装配在战舰上,不过由于中国的戎克船是由短板拼接而成,因此能承受的后坐力不大,所以无法将红衣大炮装备在侧舷,否则整个船体会因为火炮齐发的巨大后坐力而解体。

在明代《武备志》中记载,大福船的火力装备为: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人员配备上为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

其中武器先进程度上唯一可以和荷兰人达到同一水平的红夷大炮只有一门,不过根据荷兰人对郑氏集团的描述,郑芝龙充分的认识到了明军战舰的这一个短板,所以他在战舰上会提前装备3到4门红夷大炮,用炮车承载,当一炮射毕,迅速换下,将另一门推至炮首,这点在郑成功围攻台湾赤嵌城的绘画中也有所体现。由于主力火炮在舰首,因此明军单个战舰所承受的火力伤害就被大大的减小了。

至于明军的其他火炮,根本没法和荷兰的火炮相比,就是明军之前最为看重千斤佛郎机,压根都够不到荷军的战舰。

也是这种火力上的差距,决定了明军对付荷军只能采用保卫战,不过即便如此,明军还是会承受比荷军大得多的损失。而自私的郑芝龙为了保存实力,把所有福建省不隶属于自己的明军中小型战舰统统当做火船,然后点起漫天火海,把荷兰热和广东海盗刘香的联军逼上了绝路,不过即便如此,荷军的战舰损失也只有两艘,其余全部逃出了包围圈,这样的差距,让大明水师天下无敌的谎言不攻自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