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汉英雄第七篇·高祖所属·攻楚先锋·成侯· 将军董渫

 金色年华554 2019-05-09
六年正月丙午,敬侯董渫元年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大汉帝国开国第二年,也就是刘邦成为皇帝后的第二年正月丙午日,新城人董渫受封成侯。

楚汉英雄第七篇·高祖所属·攻楚先锋·成侯· 将军董渫

董渫,这位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也能够封侯,可以说,真的是让人很难以置信。

事实上,在最初,当笔者查看完董渫的所有记录之后,还真就以为他仅仅是汉军之中的一员普通战将,但,历史真的太奇妙了,总会在不经意间,忽然显现出一段尘封已久的秘密。

兵初起,以舍人从击秦,为都尉。入汉,定三秦。出关,以将军定诸侯功,比厌次侯,二千八百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记载,便是成侯董渫在史书中能够封侯的记录:

秦末乱起,董渫以舍人的身份加入刘邦麾下,追随刘邦进攻暴秦。在一系列的苦战之中,董渫成为了汉军中的一名都尉,而后灭秦,入汉,后又在汉王刘邦与大将军韩信的统帅之下,平定三秦诸王,接着出关征战天下诸侯,最终,受封成侯,食邑两千八百户。

当然,史书在记录董渫能够封侯的功绩时,还加了一句,比厌次侯。

关于厌次侯爰类,笔者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其人能够封侯,最大的关键就是守住了广武,保护住了刘邦。那么,这里的董渫所谓的比厌次侯,又是何意呢?

同时,这里董渫的功绩中,却如同先前的鲁侯奚涓以及梁邹侯武虎一般,没有任何具体的功绩,只是以一句“以将军定诸侯功”点明,才可以封侯。

另外,不知道大家可否通过阅读最近几篇文章发现一点特殊?就是笔者写过的这几位功侯中,凡是没有具体明确说明功绩的,都在最后用了一句比其他功侯,来划定他们的功绩。

如:

鲁侯奚涓——功比舞阳侯

梁邹侯武虎——比博阳侯

成侯董渫——比厌次侯

所以,这都是巧合吗?

还是说,这些人,都是因为从事的特殊工作,所以难以具体划分他们的功绩?

故而史家只得用一句“以将军定诸侯”来说明他们参与了楚汉战争。最后,在封侯的时候,则为了凸显和评定他们的功绩,只得拿其他人来作为参照,从而对他们进行封赏。

对此,笔者只能说,目前也只有这么一种尚且合理的解释。

而在前面文章中,笔者对梁邹侯武虎的猜测,他可能是放于大将军韩信身边的监军;而对于奚涓的猜测,则可能是陈平麾下间谍组织中对外最得力的干将;那么,董渫又会是什么呢?

关于董渫,事实上在史书人物列传中也曾提到过这么一下,只是,相信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一句: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史记·高祖本纪》

汉二年,刘邦率军平定三秦后,出关到达洛阳。新城人董公遂拦住刘邦对其讲述了义帝死难的故事。由此,刘邦听闻后,大哭。

表面上看,这段话的确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是,如果知道紧跟其后的事,大家就会明白董公对刘邦说这番话的意义了。

那么,发生了什么事呢?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原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史记·高祖本纪》

就在董公说完后不久,刘邦遂宣布全军为义帝发丧,同时,正式发令与各地诸侯,并通告天下:从即日起,汉军愿与天下诸侯合力讨伐暴楚,为义帝报仇。

是啊,别说是古人了,就算是今天,任何战争的发动,也都是要讲究个名正言顺。虽然,我们都知道刘邦从兵进三秦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在实质上对楚宣战了,但,终究直到三秦平定,魏王豹归附,汉军也始终未和楚军交战。所以,至少在明面上,西楚霸王项羽依然是天下至高无上的领袖,天下诸侯之长。

然而,当刘邦的这道讨楚通告正式发布全国之时,那么,也就是从此刻开始,项羽这个天下之主的地位就荡然无存了。一句话,你,项羽,你不配是诸侯之长,你就是一个坑杀义帝的叛逆,由此天下人人得而诛之。

所以说,董公当时对刘邦说的那番话是有多么重要,正当刘邦实力迅速增长意图对抗项羽之时,董公的一番话,无疑就是在为刘邦正名。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之前,刘邦若是对楚作战,那就是叛逆,那就是背主乱上,是小人、

但是,之后刘邦再对楚作战,那就是忠烈,那就是诛杀乱臣的明君。

为何?

说到底,还是因为刘邦拿到了对楚作战最大的道义旗帜,即,为义帝报仇。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难道刘邦之前就不知道义帝死了吗?

早在汉一年项羽就派遣英布坑杀了义帝,如此,难道刘邦就会一直不知道,还要董公来告知吗?

所以,在笔者看来,或许事实上是这样的:

刘邦并不是不知道义帝死了,但是,证据呢?

是,哪怕天下人都说是项羽杀的,可是你没有证据,而项羽又是霸王,是天下公认的诸侯之长,如果没有证据就随便发通告,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你刘邦既然敢说是项羽杀的,那请问是项羽怎么杀的?

我们后人自然知道是项羽派遣英布杀的,可是,放到当时,英布杀完了义帝,总不会天天喊着是我杀的吧,除非英布是智障。

故而,如果刘邦敢随意捏造,那项羽就敢说义帝是刘邦派人杀的。

总之,虽然这个证据不一定要对,但,最起码也要能让天下人信服,能让项羽无法反驳,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让汉军站在道义制高点上。

所以,说到底一切的关键都在那个董公身上,可是,这个董公又到底是谁呢?

【正义】:百官表云:“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三老掌教化。”皆秦制也。楚汉春秋云:“董公八十二,遂封为成侯。”

的确,在《史记》中只有那么一段记载,不好分辨,可是,好在后人还是作出了一点贡献。正如注释《史记》最为权威的《史记三家注》中就明确说明了董公的身份。

在这里注释的,前面讲的是三老的故事,说白了,意思就是董公德高望重,说话有分量,能够让人信服。而最为关键的就是后面那一段,虽然《楚汉春秋》失佚了,但是,这里还是记录了其中的一句,即,董公就是大汉帝国未来的成侯。

而再据笔者查证,汉初一百四十三位功侯中,只有一位姓董的功侯,也只有一位成侯,那就是董渫。

所以,一切就能解释的通了。

目前,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年近八旬的董渫是如何探明了项羽杀义帝的事实,但,一句话,董渫的身份定然是极为特殊的,而再加上其人那么大的年龄,所以其人所说的话,自然也为天下人所重。

由此,汉二年,董渫面见刘邦,亲口告知项羽坑杀义帝的全过程。如此,正是有了董渫的背书,刘邦才有了讨伐项羽的资格,故而才有了接下来的那道通告全国的讨楚宣言。

所以说到底,董渫能够最后封侯的关键,还是因为这件事。

而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载,笔者便对董渫能够清楚项羽杀义帝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大致合理的推断。

由功侯表中的记载我们清楚,在刘邦还未成为汉王时,董渫就已经加入了刘邦麾下,那么,此时汉二年的这次事件,则说明了董渫在曾经离开了刘邦身边一段时间,并且在洛阳才再一次和刘邦见面。

所以,目前笔者想到了两种可能:

其一:

在项羽分封诸侯时,刘邦派出董渫,以背弃刘邦为由加入了楚军之中,毕竟当时刘邦去汉中时,汉军中将领逃亡的也不在少数,故而这一点是合理的。由此,董渫在加入项羽军后,刚好亲历了项羽是如何杀掉义帝的全过程,所以,在汉二年,当刘邦率军抵达洛阳时,刚好遇到了回来的董渫,由此,才有了那番对话。

并且,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当时董渫见刘邦时是“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

而这个“遮说”,如下记载:

乐产云:“横道自言曰遮。”

横道,便说明了当时董渫是在刘邦不知道的情况下突然拦住了刘邦的车架。如此也可看出了当时事件之紧急。

其二:

汉一年,当刘邦听闻义帝被杀之后,随即就派出了董渫前去查看真相。而后历经大半年,董渫终于才查清楚了情况,遂在汉二年刘邦军抵达洛阳后,急忙向刘邦说明了情况。

而对于以上两种猜测,笔者是更倾向于前一种。

当然,项羽也不是傻子,所以,董渫唯一有可能瞒过项羽的理由还是他的年龄,正如上述记载的封侯时的董渫已经是八十二岁了,由此,才让项羽疏忽了。

总之,董渫几乎就是这样从项羽手里获取到了真相,由此才一手将汉军推到了道义至高点上,从而为汉军之后联合诸侯共讨项羽奠定了法理基础。

由此,再想到董渫得以封侯时所加的那句“比厌次侯”。

厌次侯爰类是靠着守住广武保护刘邦从而得以封侯,而董渫则是靠着为大汉拿到了征讨西楚的道义旗帜得以封侯,客观上他们二者的功绩的确不相上下,都是不可替代的,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下面,再说一下成侯董渫的最后:

元年,康侯赤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惠帝元年,八十八岁的董渫病逝,汉庭为其谥号,敬侯。

敬: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逸周书》

而后再多提一句,和厌次侯爰类相似的是,爰类的儿子虽然不咋地,但是他的那个弟弟爰盎可是在汉景帝时期煊赫一时啊;而董渫的后代中则是他的儿子董赤,在汉文帝时期官居内史,也算是一时之能臣。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