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5-09
○ 暗月
皋陶:中国法官的始祖
皋陶画像
  传说在我国古代,法官这一职业的始祖名叫皋陶。这位先贤其貌不扬,长相有些怪异。《荀子》中描述他的脸“象削瓜之皮,呈青绿之色”;《淮南子》中说他“吻部突出”,而且是个“喑哑无言”的哑巴。
  皋陶的审判很大程度上倚赖着一头神兽,名为獬豸,它能判断是非真伪。每当案件疑难,不能决断时,皋陶会把神兽牵来。神兽就用它的独角把说谎、理亏一方的当事人顶撞出局。
  传说,皋陶曾经在雷泽垂钓,被著名的圣君大舜发现并重用。《孟子》中记载了孟子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学生设想了这样一个案件:大舜为国君,皋陶是法官,而大舜的父亲犯下杀人罪,那么作为圣明的君主和廉洁的法官,大舜和皋陶会如何处置这个案件?孟子回答:皋陶将会毫不犹豫地逮捕大舜的父亲,依照法律进行处罚。大舜对于皋陶的执法,不会进行阻拦。
  皋陶后来被推崇为中国法官的始祖,而他的那头神兽獬豸成为日后法官的象征。后世皇帝派出执行监察任务的御史时,他们就会头戴“獬豸冠”,或者在官服的胸前位置上贴一块绣着“獬豸”图案的“补子”。
张释之:为天下持平的法官
执法如山的张释之
  西汉政治最清明的“文景之治”时,出现了一位被后世高度推崇的法官,他就是张释之。
  一次,汉文帝到打猎的上林苑视察,查问苑中野兽情况,主管官员居然一问三不知。旁边有个掌管虎圈的小吏赶紧代替回答,说得头头是道。汉文帝不高兴了,要陪同的张释之传达命令,让这个小吏代替主管官员。张释之拖延时间不去传达旨意,向文帝劝谏说:“秦朝就是重用刀笔之吏而迅速灭亡,今天陛下因为这个小吏能说会道就越级提拔,臣恐天下跟风,都争做口舌厉害而没有实干的人。”汉文帝接受他的意见,没有提拔这个小吏。
  一次,有人偷了宗庙里汉高祖牌位前供奉的玉环。张释之依照法律,认定其为“盗宗庙服御物罪”,判处罪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在街头弃尸示众。汉文帝大怒道:“我把这个罪犯交给你办,是要判他族诛(全族死刑),你怎么能这样处理?这要我怎样向祖宗交代。”张释之赶紧下跪,说:“如果这次判了族诛,那么万一有人盗了高祖皇帝(文帝的祖先)的长陵,陛下怎么加重处罚呢?”汉文帝想了好几天,和太后商量后,最后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张释之在汉文帝执政时期担任了七年廷尉,他在任职期间执法如山,民众纷纷传颂:“有了张廷尉,天下没有受冤枉的人。
董宣:不惧权贵的铁面法官
铁面法官董宣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行政、司法不分,地方行政长官都是法官。
  东汉初年,有一个著名的基层法官——董宣。
  董宣原来在北海国担任丞相(山东北海郡的行政主官)。这个地方有个势力很大、横行乡里的恶霸公孙丹。有一次,他新建了一座宅院,在入住前,因为占卜“不吉”,他竟然指使儿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杀路人,把尸体放在新宅一夜,以“消灾弭祸”。
  董宣接到报案后,立即派人缉拿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可是公孙丹的宗族朋党聚集了三十多号人马,手持兵器到衙门前聚众闹事。董宣就宣布公孙丹投靠过叛匪,还暗中勾结强盗,把这三十多人全部抓起来,授意下属官吏把他们全部杀死,以绝后患。
  可是他这样做并没有经过正式的审判程序,青州太守弹劾他“滥杀无辜”。董宣等九个涉案官吏被押到京城,最终被判处死刑。一些官员钦佩董宣的气节,预备了佳肴美酒,准备为他饯行。面对同僚们的好意,董宣却说:“我一辈子不曾吃过别人的酒席,何况是临死之时。”说完,他登上刑车,从容而去。在行刑前,光武帝派特使来询问公孙丹的案子,董宣便如实说明了情况。光武帝认为董宣虽是秉公执法,被杀者也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对此事的处理还是有些草率。因此,下诏书赦免董宣,把他降为怀县县令。
  过了几年,光武帝为了整顿洛阳的治安,把董宣调到洛阳,担任“洛阳令”。
  董宣到任后不久,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恶奴公然在白天杀人,犯案后躲在公主家里不出来。董宣调查清楚后,设计将恶奴赶下公主的车,大声宣布罪状,当场处死。
  湖阳公主气坏了,跑到光武帝那里告状。光武帝把董宣抓来,说是要为公主出气。董宣说:“陛下号称要中兴汉朝,却纵容下人公然杀人,怎么能够治理天下?”说完一头撞在柱子上,血流满面。光武帝自觉理亏,就要董宣向公主叩头赔个不是,可是董宣两手撑住地面死不低头。光武帝无奈,只好吩咐:“让这个硬脖子县令出去吧!”洛阳的权贵见董宣连皇帝也敢得罪,无不震撼,再不敢为非作歹。
包拯:才智出众的法官
包拯破案如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法官,当属北宋的包拯。在担任天长知县期间,包拯有着破案如神的名声。
  县里有个农民和邻居有过节,夜里偷偷把邻居家耕牛的舌头给割了,耕牛的主人到县衙报案,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去卖肉。耕牛主人依嘱而行,回家就把那头耕牛宰了。宋朝的法律规定,伤牛及私宰耕牛都是要判刑的重罪,而举报则有赏。于是很快就有人来举报那户人家私宰耕牛,包拯把那人召来审问,开口便问:“你为何偷割了人家的牛舌,又跑来告人家私宰耕牛?”那人被包拯说中心事,诧异之下立即服罪。
  包拯在治理开封城的时候,实行河道整治,他把权贵之家霸占河道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保障城市汛期安全。他改革诉讼程序,规定打开衙门的大门,让当事人能够到大堂前,直接向他起诉,防止书吏在受理案件过程中刁难、勒索当事人。在案件审判过程中,他不受任何人的“关照”,依法审理案件。包拯为人不苟言笑,开封城的百姓皆知其名。
  无论是皋陶、董宣,还是张释之、包拯,他们的故事跨越千年,至今仍被人传颂。可见,“清官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深远。作为正义的守护神,法官应该具有超越凡俗的一面,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人们更加尊重、信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