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详情 湖北贝母 中药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展开 权威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湖北贝母,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的干燥鳞茎。夏初植株枯萎后采挖,用石灰水或清水浸泡,干燥。湖北建始、宜恩一带有栽培。主产湖北、四川、湖南。具有清热化痰,止咳,散结的功效。用于热痰咳嗽,瘰疬痰核,痈肿疮毒。 中文学名 湖北贝母 别称 板贝、窖贝、平贝、奉节贝母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鳞茎。 性味 味微苦,性凉。 归经 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止咳,散结。 主治 用于热痰咳嗽,瘰疬痰核,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3~9g,研粉冲服。 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炮制 采集加工 夏初植株枯萎后采挖,用石灰水或清水浸泡,干燥。 炮制方法 洗净,干燥。 生理特性 植株高26~50cm。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叶3~7枚轮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花1~4朵,紫色,有黄色小方格;叶状苞片通常3枚;花被片6,外花被片稍狭些,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常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2-3mm。蒴果长2~2.5cm,宽2.5~3cm,棱上的翅宽4~7mm。花期4月,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湖北建始、宜恩一带有栽培。主产湖北、四川、湖南。 药材性状 本品呈扁圆球形,高0.8~2.2cm,直径0.8~3.5cm。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呈肾形,或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顶端闭合或开裂。内有鳞叶2~6枚及干缩的残茎。内表面淡黄色至类白色,基部凹陷呈窝状,残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数须根。单瓣鳞叶呈元宝状,长2.5~3.2cm,直径1.8~2cm。质脆,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 [1][2] 参考资料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