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正文01 — “没有什么是固定的” 在解释完思维导图如何能够满足学习的要素后。就来思考该怎么设计画思维导图的步骤。 依据是如何能满足这四个要素,而不是对思维导图的信仰。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设计。 1. 要明确输入输出和任务 2. 要将信息压缩成知识 3. 要用例子重塑大脑连接 4. 要用二阶知识来分而治之 在设计步骤的过程中,我也会使用这些步骤来画步骤的导图。 02 — “无米之炊” 先看第3条,要用例子重塑大脑连接。 所以,第一步就是搜集例子。可以把搜集例子按渠道来拆分成脑中现有的和借助外力的。头脑风暴和上网调查。 头脑风暴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搜集所有相关例子。而上网搜索,其实就是研究生们每天做研究的做法。 03 — “自我提问与质疑” 再看第1条,需要明确输入输出和任务。 所以,第二步就是自我提问。 问列出的关键词是什么,比如问思维导图是什么。这实际上是在学习分类,输入是一个事物,输出是它是否是思维导图。可以上网搜到无数个例子,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记住这么多例子。 今天的任务清单:是 明天的任务清单:是 三角函数的知识体系:是 天龙八部的人物关系:是 而且,我大脑中可以回想起的不重复的例子也是有限的,无法穷举所有不同的情况。就是学习观 01 提到的,记忆的容量有限和难以集齐。所以需要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就是第2条,找出规律,将信息压缩成知识。 我会不断的问为什么这个例子是思维导图,也在不断的质疑自己,反驳自己,也就是在寻找分类的边界,上个视频我把边界定成了能把杂乱信息拆分成知识网络的工具。这个知识是判断一个事物是不是思维导图。 04 — “不要忘记目的” 但我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以后自己可以画出任何情况的思维导图,包括我从来没见过,这些例子中没有的情况。 这时的输入和输出就不一样了,输入是杂乱信息,输出是知识网络,要学习的知识是输入是怎样变成输出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明确要学习的规律是什么,以免学错规律,或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问:它是什么,为什么是, 是分类的自我提问。问:它的目的,如何达成, 是回归的自我提问。 05 — “分而治之不是鸡汤” 还有第4条,拆分任务,也是自我提问。问的是子知识与子知识的关系。 拆分成组合关系时,会问,它有什么。 拆分成执行步骤时,会问先后顺序,还有条件循环。 这个自我提问便是循环,而循环的停止条件是把大知识拆分成自己已知的知识为止。 06 — “视角创造不同” 还有一点是视角。比如人可以拆分成 男女,再拆分成老少,还可以先老少,后男女。也就是视角不同了。一个是侧重性别,一个是侧重年龄。 上个视频中思维导图其实是在侧重原理,问的问题是它有什么属性特点来考虑组合关系。而这里我问的是先后顺序,来考虑画导图的步骤。 你会发现我的所有知识都是已有的知识,最大的不同就是视角。 07 — “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说完了步骤,可以想想该怎么利用网上有的思维导图工具。Xmind 有外框,联系,还有笔记,概要。 外框:不太常用。可用于临时提醒自己在用怎么视角,以及注意力该放在哪里。 联系:可以画夸层级知识之间的关系,因为同层知识的关系已经是并列或顺序了。 笔记:因为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一个知识,如果我想对知识进行描述,可以写在笔记里。 概要:笔记不显示知识描述,如果想显示的话,可以放在概要上。一般我会在把自己的导图发给别人时使用。 08 — “习惯也是在压缩信息” 这里可以再把提问细分一下,分成问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阶知识,和问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二阶知识。 之前提到了怎么命名,如果是分类的话,句式是什么是什么的主语谓语结构,但谓语被连线代替了。所以就只有主语。 比如,“分类属于一阶知识“这个知识是名词。 如果是回归的话,就是像搜集例子这样的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09 — “勿忘初衷” 最后列出一些误区来提醒自己。 1. 因为是压缩信息,我如果把所有东西都写上去的话,就失去意义了。 2. 拆分的信息之间要独立。你可以看到独立与不独立对于信息的压缩能力的区别。 3. 又因为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对我大脑的重塑,所以看别人的导图也没意义。 4. 最后是画完导图也要不断的验证自己构建的知识网,当有了新例子和体会后要更新导图。 5. 还有一点是不要去画完全没有规律的信息的导图 思维导图 |
|